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前不久,南京新闻媒体热炒了一起名誉侵权诉讼案件:原告是自称“刁民”的全国打假第一人王海,被告则是全国首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庭的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庭庭长李春海法官。本案起因是:南京某报在今年3月15日头版刊登了题为《“红脸”法官李春海》的专访。该专访中,李春海对王海知假买假行为及王海行为  相似文献   

2.
最近,传媒不断报道自称“刁民”的“打假英雄”王海“运气不佳”,在其“知假买假”后,由于与商家协商双倍返还不成,于是,鸣冤叫屈诉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判令商家双倍返还其损失。而法院审理后,均判决驳回王海要求商家双倍赔偿的请求,仅判令商家返还购物款。对此,社会议论纷纷,消费者很多不理解,也有一些传媒载文指责法院判决不公,认为法院的判决变相纵容和支持商家售假。其实,人民法院对于王海们“知假买假”的所谓“打假行为”不予支持,判决驳回其“双倍返还”的请求是完全正确的。首先,我国《…  相似文献   

3.
前一段时间,“王海打假行动”受到传媒及公众的瞩目.王海打假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果是应予以肯定的,并且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有人提出王海打假虽然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精神,但其知假买假、索取双倍赔偿的行为也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某些具体规定.《试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几点修改》一文试就此观点作一分析,同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试图为“王海们”的打假行为找到法律上的依据,用法律来调动消费者打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王海知假买假,双倍索赠的行为,经新闻媒体的报道,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王海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全国其他地方先后出现了一批效仿者,从而引发出知假买假,双倍索赔的“王海现象”。对王海现象,有支持者,有反对者。从法院司法审判的立场来看,是否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予以支持,做法极不统一,同一类型案件出现不同的判决。王海现象引发的法律问题亟待分析、研究,最高法院应及时做出司法解释。一、消费者的基本含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本意知假买假、双倍索赔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司法保护,争论的…  相似文献   

5.
自王海开了购假索赔先河,引发打假冲击波之后,知假售假与知假买假已呈现两军对垒、刀光剑影之势。售假者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仍在铤而走险,干着耍招设套、瞒天过海、欺诈消费者的勾当;打假者则凭着手中一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一双识假慧眼,见假就打,毫不留情,致使购假索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搞得商家风声鹤唳,草  相似文献   

6.
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1995年2月的一天,当时22岁的山东小伙子王海在位于北京宽街的法律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买下了一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有关“加倍赔偿”的规定吸引了他。他产生了买假索赔以此来验证这项规定的想法并实践之后,石破天惊。他作为一个业务员的人生之路从此被改写。 他当年买假索赔的行动在京城掀起了一道旋风,也使自己一夜之间名扬天下。但从出名那天起,他就一直被人争议着。这一切在当时被称为“王海现象”。 转年,为配合“3.15”宣传活动,《法律与生活》在第三期刊登了《提醒了上帝——王海现象冲击波》一文。在文中王海被称为“敢吃螃蟹第一人“,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王海因打假一举成名,与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的支持密不可分。如果王海得不到强有力的后援,那么他这个平头百姓肯定是孤掌难鸣,很可能在碰一两次壁后,也沦为‘顺民’中的一员。那样的话,对国家、对广大消费者,损失可谓大矣!愿中华大地的‘王海们’多起来!愿王海现象不再成为新闻!” 诚如作者和我们希望的那样,不久,一批“王海”站了出来。但是,王海现象并未消失。我们认为,2000年初爆发的王海事件正是王海现象的延续。这时的王海已经不是在单枪匹马地买假索赔了,  相似文献   

7.
“王海现象”律师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出了个知假、买假、打假的青年王海,迅速在全社会的商业与消费者间卷起了一种“王海现象”。不少人拍手称快,也有人怀疑王海的个人经济情况与行为动机,一时间众说纷纭。不少高层人士也纷纷给王海一个说法。那么,王海行为作为一种以法律为导向的行为,作为律师,其看法应最为接近规范,以下便是我们请到的几位律师,请他们谈一谈对“王海现象”的看法。张德荣(张涌涛律师事务所)王海现象源自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通过对这一规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规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  相似文献   

8.
知假买假的现象自1995牟“王海打假事件”出现以来已有16年了,但对于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于惩罚性赔偿,学术界、司法界仍然没有定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对相关概念界定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知假买假行为的处理态度由支持转向否定,以至于司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遭到严重质疑。本文对《消法》49条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分析,从而认定知假买假者为消费者,应该对其适用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9.
也谈知假买假索赔的“王海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向市民征求意见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不予“知假打假”者消费者待遇。本文从“王海”现象深入其核心,从法律方面阐述支持“知假打假”的合理性,为立法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打假的几点思考●励进潘佟王海知假买假、双倍索赔的行为,经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已家喻户晓。广大消费者拍手称快。王海打假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似乎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以下一则关于“敬烟赖帐”的报道,却引起了笔者对“以假打假”现象的关注,由此也联想到了王海...  相似文献   

11.
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惩罚性赔偿是近年来人们争议颇多的话题.2013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其第3条明确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购买的,不影响其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惩罚性赔偿.随着规定的出台,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出现了主张“全民打假”的思潮,认为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惩罚性赔偿可以遏制当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乱象.但是,“全民打假”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陷入了通过群众性运动解决社会问题的历史惯性思维.知假买假行为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惩罚性赔偿,该《规定》第3条只是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2.
薛华 《检察风云》2012,(18):56-57
提起王海和方舟子的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们之所以声名远扬,因为中国消费者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消费市场。虽然他们“打假”的方式被质疑有炒作之嫌,也惹来众多非议,但从实际效果来说,也确实为普通消费者拨开了伪劣假冒的乌云,普及了维护自我权益的方法。“打假”为老百姓打出了一条相对童叟无欺的消费路。但在这起发生在本市普陀区的售假案里,“打假斗士”并不受待见,更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这些买家是一群时髦“精明”的知假买假者。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伴随“王海购假索赔现象”的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经营者及各级执法机关的普遍关注.《消法》第49条对商业欺诈行为所设定的罚性赔偿责任,一直是社会上、行政执法上及司法审判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对其理解及适用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工商行政管理机  相似文献   

14.
范静 《法庭内外》2006,(8):35-36
有国内第一职业打假人之称的王海,曾发表言论称自己被“假王海”黑了—把。孰料,王海的这些言论却让一直以原告身份出现在法院的其自己站到了被告席上。日前,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结了这起名誉权纠纷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1.被告大海公司、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94年1月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施行以来,伴随着"王海现象"的出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出现的"知假买假"这一新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且有关"买假索赔"的案件也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出现,对"知假买假"者的法律地位及"欺诈行为"在法律上的确定与评价,已成为我国法律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2003年1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因其提出"不保护知假买假"的观点而倍受争议。时隔1年,上海高院叫停"职业打假",明确规定:经营者对故意购假  相似文献   

16.
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一份攸关千家万户的红头文件——《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完善和强化消费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明确写入该文件.加之早前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欺诈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提至“退一赔三”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支持“购买者”在食品药品等领域知假买假,法律红利让职业打假再次井喷.但一些似曾相识的非议也再次沉渣泛起.怎么看待购假索赔?怎么看待职业打假?请看有关人士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众多的法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无疑是一部颇有成效的法律。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从“王海现象”出现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在法学理论界、新闻界以及司法部门,对于王海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这场争论的焦点是;王海知假买假的行为,是不是消费行为?是否属于“生活需要”?是否可以获得消法第49条规定的加倍赔偿?在这场争论中,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各执己见,但最终似乎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两个相同的案例,两种不同的判决 出于对“消费者”概念的不…  相似文献   

18.
提起王海,在当今的中华大地上可谓是名声赫赫。对他打假索赔的行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喝彩,有人效仿;有人指责,也有人批评。王海成了大红大紫的名人,他的举手投足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前不久,王海将法官李春海推上被告席,又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9.
“王海现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鹤 《河北法学》2000,(3):31-32
“王海现象”历经数载,相关判决迥异。纵观该现象,其核心问题不过是王海一类“购假索赔”者是否为消费者。本文从法规、理论、实践多方考察,对该问题作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明知食品过期或有其他问题,90后大学生柴某购后向法院起诉索赔。目前,他在武汉多个法院针对不同的经销高提起了300多件涉及问题食品的案件,每案要求被告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规定至少赔偿5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