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在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后,又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现在,全国农村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此时此刻我们深切地怀念邓子恢同志。他是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邓子恢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源,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巩固工农联盟.他主张: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集体农业要实行责任制;以粮为主,实行多种经营;向山区进军,发展山区农业;科技兴农.邓子恢的农业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思想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两个飞跃"思想是邓小平农业改革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通过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的传达贯彻,去年整个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粮食产量从一九七八年的二百二十五亿多斤,上升到二百五十九亿多斤,增长百分之十五左右。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和社员收入  相似文献   

5.
邓子恢农业思想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邓子恢农业思想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厚的研究成果。文章虽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土地改革思想、农业合作化思想、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邓子恢农业思想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农业集体化为什么会失败?农业的家庭经营为什么成功?这个问题不能不从农业的特点来探讨。与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它不适合于集体经营,而只适合于家庭经营。自然性:农业的生产原料主  相似文献   

7.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在新 中国成立以后的大多数时间里,邓子恢、邓小平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新中国农村改革 与发展的全过程中,邓子恢、邓小平是两座不朽的丰碑,对比研究邓子恢与邓小平的农业思想,对当前解决"三 农"问题不无启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使得经验决策模式越 来越陷入窘迫和危险的境地。在这种特定时期,我们必须完整地掌握邓小平、邓子恢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思想,始终 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 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邓子恢从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现状和保持个体农民利益出发,提出在农业集体经济中实行借助联系产量的承包机制,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生产权利与经营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先声,彰显了共产党人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9.
邓子恢的农业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其理论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为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领导全国农村工作,在积极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主张在合作化的基础上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一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体制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1、曾希圣在责任田问题上已经栽了大跟斗,但邓子恢并没有从前车之鉴里吸取教训。围绕责任田和包产到户,中共中央高层领导展开了一场争论。其实类似这样的争论,在中央高层领导里并没有停止过。1962年1月11日至2月7R,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这是中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参加人数7ifs人,史称“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做了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总结。他分析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人祸”,所谓“人祸”是指工作中的失误。刘少奇在书面…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农业集体化事业中,作为主管农村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同志,从1954年到1962年,曾多次提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是,他的这一正确主张在当时没有引起全党的重视,并在1962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本文试图对邓子恢同志这一观点形成、发展和遭受挫折的过程作一番历史考察,以便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夏建文 《世纪桥》2007,(1):38-39
邓子恢从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现状和保持个体农民利益出发,在农业集体经济中实行借助联系产量的承包机制,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生产权利与经营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先声,彰显了共产党人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4)
邓子恢(1896-1972),福建龙岩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邓子恢长期领导中国农运、农业改革与发展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农业思想。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的革命历程紧密结合,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危机和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斯大林在与布哈林的争论中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理论.这个理论包含有集体化的必要性、作用和性质等丰富内容.这个理论的实践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进展,但却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那么,我国应走一条怎样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呢?根据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探索,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做法,笔者认为,中国在选择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时应坚持以下四点:一、市场化取向...  相似文献   

17.
农业集体化时期,伴随耕畜所有权的变迁,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耕畜危机。1954~1955年,由于耕畜折价归社价款低、还款期限长,农民因利益受损而大量出卖、滥宰耕畜; 1956~1957年,由于高级社管理不善,耕畜大量瘦弱、死亡; 1958~1962年,由于耕畜所有权收归人民公社,再加之国民经济困难,农村局部地区耕畜瘦弱、死亡现象仍有发生。对此,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并果断采取措施。从1955年政策纠偏到1957年管理责任制建立,再到1962年所有权下放至生产小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邓子恢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农村工作专家”。他的一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邓子恢的研究多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入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笔者不揣冒昧,另辟一径,欲从传统文化的视点来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邓子恢于1928年3月领导后田暴动后不久,调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长。6月26日,邓子恢第一次秘密来到武平象洞指导工作,住于洋贝村贫农练步章家。 在这之前,象洞地区在中共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发展了农会会员近百名,成立了农民协会,练宝桢任主任,并且首先成立了洋贝党支部,练林贤为书记。同时发展成立的还有东寨、岗背党支部。邓子恢在象洞的几天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了解党组织在象洞的工作情况,帮助象洞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继一九四二年二月延安开始整风之后,各抗日根据地也开始了整风运动。淮北抗日根据地在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一九四四年三月间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是全党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根据地的整风运动一起,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邓子恢从一九四一年五月代表华中局巡视淮北抗日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