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地方立法就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基本价值,并一直致力于提高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经过30多年的有益探索,地方立法逐步走向完善,为各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为国家立法进行了重要补充和积极探索.但地方立法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受立法理念、立法力量、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方立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部门利益倾向已成为制约地方立法质量的突出障碍.  相似文献   

2.
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的突出问题是重立法数量,轻立法质量,这种状况已成为当前地方立法工作的一种通病。在通常情况下,立法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涵盖的领域非常宽泛,涉及立法观念、立法制度、立法技术、立法内容、立法形式等立法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而检验立法质量的好坏没有直观的尺度,且提高立法质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最早设立立法联系点是在2002年,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建立地方立法联系点制度,在市、县设立地方立法联系点,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整合立法资源,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探索,也是在立法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地方立法作为中央立法的补充,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属于较低层次,存在着工作条件差、人员少、经费紧张、局限性大等先天不足,或者说劣势.这是人所共知的。而对于地方立法的优势,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也少有专文论及。笔者以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地方立法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只看到劣势.而不注意发现和挖掘地方立法的优势.就难以在地方立法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就难以推进地方立法的改革.并在地方立法中有所作为,地方立法究竟有哪些优势呢?以笔者之管见,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地方立法实践中,地方立法工作者存在着对“地方特色”界限认识模糊的问题,以至于制定地方性规范时往往出现假借“地方特色”膨胀地方立法权、“地方特色”界定标准不明确、“立法抄袭”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弊端,地方立法工作者应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厘清“地方特色”之界限:基于整体性,考虑其与维护法制统一的协调关系,以回应地方立法权膨胀问题;基于主体性,考量其与地方立法权限的辩证关系,以破除特色要素冗杂;基于本体性,考查其与科学立法理念的互动关系,使地方特色真正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张钧  王希 《山西政报》2012,(21):39-40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环境立法逐步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柱和保障,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环境发展战略的先后提出,我国现代环境立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地方环境立法也蓬勃发展起来,在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地方环境立法在区域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山西省环境立法的法治实践为视角对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矫正教育是监狱权的行使方式之一,是利用道德的“软力量”对罪犯进行教化,从而达到罪犯再社会化的目的。深化的复归理论、教育刑理论、刑罚人道化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共同作用、合力支持着矫正教育的理论。我国的矫正教育制度基本上符合矫正教育的理念和世界各国普遍的作法,但由于受立法时各种条件的局限,在立法理念、立法技术和制度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此在以后的矫正教育制度设计中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总结30年来的立法工作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在立法工作中,不论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要更好地坚持立法原则,提高立法质量,都要正确处理好立法与改革、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权利等三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就是国家的立法制度和立法资源。随着人们对立法质量和效率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隐于它们背后的立法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引起立法者的重视。地方立法资源是指在制定、修改或者废止地方性法规过程中, 能够用于立法活动的一切必要投入和可能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信息等社会资源。一、地方立法资源在配置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配置是某一主体对自身资源的一种理性安排行为。从一些地方立法资源的供给体制和渠道来看, 其配置的形式主要有法律配置…  相似文献   

10.
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特殊事务以及为中央立法提供经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法律对地方立法权限规定不够明确,立法监督不力等原因,地方立法中越权立法和重复立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冲突,同位阶法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立法的地方经验——以武汉和深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环境立法在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上,同时以追求地方特色为价值取向,这就形成了我国环境立法的地方经验。武汉与深圳是比较研究的两个样本,在地方环境立法数量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规章形式的灵活以及两市环境资源压力的不同;在地方环境立法修改的比较上,可以发现法律清理的周期性规律,以及透过修改内容所反映出的两市立法主体能动性的不同;在分析地方环境立法的地方性特色时剖析了两市不同特点的现实根源。通过对两市地方环境立法异同点的分析,力图反映我国环境立法地方经验之一面。  相似文献   

12.
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方立法工作全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3.
严实  曹阳 《人大论坛》2016,(1):24-27
近年来,贵阳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秉承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开创地方人大工作新局而的理念,陆续在创新立法机制、监督机制、代表工作机制等方而作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工作,通过20多项“首次”开创了地方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地方立法基地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通过提供法案起草、专家咨询与论证评估等方式,发挥立法服务功能,在增进地方立法效率、提升地方立法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囿于工作权责模糊、反馈机制失灵以及转化动力不足等,存在着人大主导与基地服务的协作度有待深化、人大反馈和基地建议的衔接度有待加强、立法服务向基地科研的转化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应通过明确立法服务工作权责、构建立法建议双向反馈机制、提升立法项目科研化效果等方式,促进地方立法基地更好发挥服务功能,为地方法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马光泽 《湖湘论坛》2023,(4):105-11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时代背景下,“小切口”立法成为落实精细化立法理念、提升立法质量的重要方式。当下,“小切口”立法模式在各地得到普遍应用,但由于缺乏立法经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为有效纾解困境,在立法选题上,应注意相似事项的归类合并;在立法论证上,不仅应考虑必要性条件,还应兼顾可行性条件;在立法设计上,应根据法条数量的多少来决定采用何种体例结构,并在注重规则性条款应用的基础上从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方面着手实现规范的具体化、精确化。  相似文献   

16.
他山之石     
《公民导刊》2008,(8):3-3
北京人大: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尝试“先论证、后起草”的立法工作机制,避免偶有出现的部门立法冲动,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与水平。据介绍,立法论证就是在法规正式起草前,就立法项目的立法必要性、立法时机、主要立法思路、预期立法效果等问题进行调研论证,是在立法规划之后,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法治源于两种法治力量,即公民的法定权利与国家执法权力的互动,而两种力量在法律中分配的不均衡即为立法失衡,并表现在总量失衡、结构失衡、规范失衡、技术失衡等方面。立法失衡不利于社会的法治,其根源在于两种法治力量的主体即公民与国家执法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利益冲突。因此,预防立法失衡需要确立健康的立法动机、形成公正的立法原则,提高立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春年 《人大建设》2006,(12):44-45
编制地方立法计划,是地方立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任务,是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地方立法走向规范和成熟的重要标志。选择适当的项目,制订科学的立法计划,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9.
地方立法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坚持辩证立法理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提升地方立法水平,对于科学调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武 《浙江人大》2011,(Z1):32-34
2011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回顾"十一五",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地方立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5年来,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总结提高,着力更新地方立法理念、转变地方立法内容、创新地方立法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立法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