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双方在二战即将结束时为落实雅尔塔会议决议而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条约构建了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框架,同时,也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趋向,并对后来的中苏关系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x抗战胜利后,东北的交收问题成为中苏间重要议题之一,但国民政府的多次对苏交涉均处于下风。苏联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延迟撤军,加上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终于激起中国民众的不满,1946年2月爆发了蔓延全国的反苏运动,国民政府由最初的始料不及到被动应付,并引起国际的关注。在反苏运动和国际压力下,苏联军队最终被迫撤出东北。  相似文献   

3.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80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常化,中苏两国的关系经历了十年结盟,二十年交恶、走向缓和直至全面正常化三个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调整对苏政策;1982年春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发出改善苏中关系的讯息.在双方的努力下,终于在1989年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前夕,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历经了30余年的冰封期后,终于实现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正常化。从中国方面而言,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实现的。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独立自主、务实外交等四个方面的外交思想在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1981-1989年里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新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趋向强硬,它主张对苏强硬,对华强调台湾问题。同样在这一时期,中苏两国的双边关系迅速调整,两国几乎同时产生了缓和关系的愿望。双方在1989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外交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苏关系恶化,首先导致了中国外交的战略调整;其次使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再次,促使中国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最后,促使中国领导人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东北经济正处于全面变革和调整中,工业、农业、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使东北区域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经济也面临着国有经济增长乏力、老工业基地严重衰退、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等问题,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振兴东北中的扩大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各方面的改革都是重要的,但是不同方面的改革并不是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也不可能是同步进行的。振兴东北的首要目标要从经济增长转向扩大就业,不能把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配套措施来考虑。目前有两个认识误区:一个是经济增长会自然解决失业问题;另一个是东北地区人口规模较大,而且面临新增就业人口的高峰,高失业率将是一个常态。扩大就业有4条措施:一是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是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核心;二是建立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切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交易成本;三是补充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养老金和失业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是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的重点;四是解除对关键中间产品市场的垄断,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组织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东北大开发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北大开发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北大开发的核心任务应当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东北当前实际来看 ,产业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东北经济的发展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历史观念、体制和政策等几个方面 ,因此 ,转变观念、改革原有体制、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是提升东北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印美关系中的核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随着国际核军控形势的发展和美国防扩散力度的加强,印美两国频频在核问题上发生冲突。印度与美国在核问题上的纠葛作为“冷战后印美关系中最大的挑战”①,一直困扰着印美关系的发展与改善。从印美在南亚核问题上的分歧,到美国对印度从俄国购买低温火箭技术对其制裁,再到因印度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NPT)全面核禁试条约(CTBT)造成的双方不快,构成了对印美关系的一次次打击。尤其是去年5月份印度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核试验后,美国率先宣布予以制裁,涉及金额总计达200多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宣布停止军事合作…  相似文献   

11.
10月 11日至 1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联合承办了该院第六届国际问题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前司长安惠侯出席了本届论坛。出席这次论坛的还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总参谋部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环球时报、世界知识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 4 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  相似文献   

12.
欧盟与北约的关系是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联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冷战结束以来,欧盟与北约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突出的表现为欧盟与北约在安全与防务方面出现了功能上的重叠,以及双方的联系和制度性协调的增加和深化。本文试图在考察两大组织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并探索其对当前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国哥廷根大学曼弗雷德·希尔德麦尔(Manfred Hildermeier)教授2009年5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5月20日在苏州科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作了题为《二战后联邦德国的俄罗斯历史研究》的学术报告,现将报告主要内容译成中文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北非五国出现了持久的移民欧洲浪潮.导致这种移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动因,也与历史、地理和生存环境等因素有关.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在北非和欧洲国家都引发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并对北非与欧洲国家关系、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北非与欧洲国家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来解决由移民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仍面临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战略关系开始了由安全困境向安全共同体的结构性转变。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边界划定奠定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地缘之基、上合组织夯实了中俄战略合作机制之本、联手反霸塑造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全球之维。展望未来,在新安全观的引导下,中俄战略关系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今年 5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加深两国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 ,共同努力开创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达成了广泛共识 ,为中俄关系发展史揭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中俄贸易,以俄商分赴海拉尔和寿宁寺进行贸易为主。通过贸易,俄国外贝加尔及远东地区得到了极缺的物资,俄商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这种贸易对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后初期,许多华人社团创办了实行华文教育的学校。许多华团专门针对华文教育设立奖助贷学金,积极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独立后,面对政府采取的限制、压抑华文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华团尤其是华人教育社团起而抗争,通过各种方法途径,积极维护华文教育的地位和权益。事实上,华团是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9.
俄在美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与美意见分歧,严重影响俄美关系。然而出于长远战略利益需要,美不得不考虑修补美俄裂痕。双方都留有余地,两国关系不会因此破裂。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