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引言(转喻(metonymy)和隐喻(metaphor)一样,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同时又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类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日常语言中和生活中使用很频繁,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转喻的理解和正确地认识,不仅能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也能在认识客观世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转喻的理解及其功用转喻在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认知方式,人们在文学和生活中使用得很频繁,以下给出几个方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1.一般日常用语The kettle is boiling.借“水壶(kettle)”转喻“水壶中的水(water in the kettle)”。They are said to b…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提供了新人文主义、新世界主义的价值理念与理想愿景。文学的追求正在此意义上与之相通。文学是"人学",真正的文学是全人类的文学,世界文学实质上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美学实践。中国文学应内外兼修,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文学应该也能够成为人类达成价值共识、实现文化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是是非非冷观网络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这个被网络包围的时代,网络文学萌生并成为文学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网络文学以其特殊的表意手法、世俗化的语言风格在网络世界里歌哭歌笑,由此也冲击了传统文学对知识话语的垄断.由于技术的限制,网络文学在发展初期呈现出语言粗糙、内容贫乏等缺陷.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学必将汲取传统文学之精华,不断完善自己,走向成熟.对此,我们应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动物世界里,凶猛的野兽可以随时袭击弱小的动物;在猴群里,身强力壮的猴子凭借自己强大无比的身躯就可以称王,它可以对所有的猴子发号施令,它可以随意进攻对它有威胁的猴子。这种弱肉强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是动物界维持生存秩序的法则,是兽性的表现。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已从猴子变成了人,建立了人类社会,并创造了高度文明。人类社会要维持生存发展的秩序,就要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法、理、义、情等等。这是人性的表现。美国号称是当今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是最有“人性”、最讲“人道”、最能维护“人权…  相似文献   

5.
文化定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莲 《理论前沿》2001,(24):20-21
(一)文化定义及层面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 ,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国内外的学者都先后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 ,对文化给予了多种界定与解释。英国学者威廉斯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二、三个词之一。大英百科全书在对文化一词解释时 ,引用了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 :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所收集的对文化的164条定义 ,以表示世界各国对文化一词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疑问句是语法学中句法研究的范畴。可以这样说,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一个一个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开始的。在语法学上,这些具体事物、具体现象,表现为一定的词。而每个词的意义,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反映,它不是人类凭空臆造出来的。例如,客观世界有“山”,语言中就有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一位自觉地对“文化原罪”的批判者、一位试图探索中国人性问题的大作家。在文学世界里,他是个置身于残缺世界的思想先行者。他在漫长的精神跋涉之中,执着追问、深入思考,将个人经验提升和深化,赋予人性更丰富的内容。洞察人性的残缺,就是发现人类困境的普遍性,预示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觉醒,表明其思索朝着更为深邃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共生的结构中,寻找文学研究如何在科技文明中,尤其是网络世界里,去发掘自己的研究与论述空间,也阐明这些论述与研究有何前景与局限。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图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直接对象。文学与其他一切人类创造物一样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表现。作为文学活动的直接产品———文学作品存在着二重性的特点。文学作品以语言为载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的特殊性。从存在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对文学作品作为独立的存在个体的尊重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同其它语言一样源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作为新闻语言,它既应有平易近人的生活化语言,又要有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还要有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新闻其实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现根据从事新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在生态文明观基础上提出的,生态文明观是相对于古代农业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而言所确立的,它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阵痛、反思后提出的新观念。它提醒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改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提倡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以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就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就世界经济思想而言是一种突破,它把世界经济从传统经济学思想的矛…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南半球问题、埃及与中国关系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序言在过去,不均衡发展导致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产生,现在它又有导致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新分歧的危险,而这些国家是那些从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中受益的国家和那些受禁无法从人类进步这一过程中受益的国家。现在波及整个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还有加深这一不均衡发展使之无法消亡的趋势。全球化有许多种定义,但无论怎样定义,人们的观察总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全球化是生产加速和知识运用的结果,二是它使世界成为一个小村庄。但是现在世界秩序可以说是相当无秩序的状态,非但没把这一知识当作是人类的财产和遗产,没有把世界变成一个和平、欣欣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里新词语层出不穷,汉语新词的出现是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适应交际需要的必然产物,不宜贸然予以反对。语言本身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很多新词进入了我们的语言并扎根,也有很多只是昙花一现。我们应以冷静观察、深入思考的态度去研究它、分析它,并且坚持不断地对语言的发展进行规范纯洁的工作,维护其健康。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从语言的提炼上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独运。每个有成就的作家都有其独具的语言风格。汪曾祺作品里的语言就体现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故事的发展表现了平淡美,结构上透露着自然美,审美视野中反映出色彩美,情景和韵味方面追求意境美,文化形态上突出了民俗美。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步伐已经迈进21世纪,通过加入WTO,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和难得的机遇。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必将在新的世纪里取得更大发展,汉语必将逐步成为国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在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使用。成为各国间发展政治、外交、经贸、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相似文献   

16.
对自由、理想、完美、永恒的渴求,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之奋斗不息,这一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渴求,似乎离人越来越远。面对人的悲剧命运的被动存在,是勇气和希望给了人以超越的精神。艺术总是时时不忘将勇气和希望带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把人类的所有渴求都展现在了它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7.
论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辉 《工会论坛》2002,8(2):105-10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通过隐喻性思维来构建其概念系统 ,从而达到了解世界的目的。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该概念系统中。隐喻性思维还是人类语言创新和语义扩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从认知学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并在文章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及其品牌项目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产物,是中国成功融入全球化后文化上影响全球的人文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契相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平台和生动载体,中外共建孔子学院为增进国际理解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语言桥梁、消解文化隔阂、奠定人文基础。中外语言交流合作成为世界多元文明共同体、文化教育共同体、人文共同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必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9.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去追问世界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把从追问世界的本质转变为追问人的感性活动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现实的感性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显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类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形成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图景。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去追问世界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把从追问世界的本质转变为追问人的感性活动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现实的感性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显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类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形成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图景.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