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裁管辖权原则是被世界各国仲裁立法与实践普遍接受的仲裁原则,但存在不同的理解与应用。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在厘清自裁管辖权原则基本涵义的基础上,对该原则的本质属性进行剖析,探讨了仲裁庭对仲裁管辖权具有终局决定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自裁管辖原则与我国仲裁管辖权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法>将仲裁管辖权异议作为撤销涉外商事仲裁裁决的事由之一.对仲裁管辖权提出异议是当事人的权利.仲裁管辖权异议可分为对是否存在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的异议、对仲裁庭受理范围的异议.我国仲裁管辖权确认的模式是由仲裁委员会或法院在仲裁程序中确认仲裁庭的管辖权.文章提出改变现有模式,将确认管辖权的权利从仲裁委员会归还给仲裁庭,实现自裁管辖权,与世界通行做法一致.  相似文献   

3.
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制度问题,是我国年复一年的热门话题。在司法改革和纷纷议论制定国际私法之际,一系列有关的问题引起了讨论。本文就涉外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辖、过度管辖和不方便法院原则、“一国两制”和“一事不再理”原则、网络环境下的民事诉讼管辖权的确定、涉外仲裁的司法审查制度问题、关于建立我国新的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体系等问题,进行简要的综合论述,提供建议,献计献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制度问题,是我国年复一年的热门话题.在司法改革和纷纷议论制定国际私法之际,一系列有关的问题引起了讨论.本文就涉外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辖、过度管辖和不方便法院原则、“一国两制“和“一事不再理“原则、网络环境下的民事诉讼管辖权的确定、涉外仲裁的司法审查制度问题、关于建立我国新的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体系等问题,进行简要的综合论述,提供建议,献计献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裁管辖权原则是当代仲裁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解决的是"对管辖权的管辖权问题".然而我国目前的做法与此有些出入.笔者结合宋连斌、黄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建议修改稿)>的一些做法,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自己对这一理论引进的建议:将广义"并行控制论"与狭义"并行控制论"相结合,同时采取"事后审查"的办法,发展中国仲裁体制下的自裁管辖权原则.  相似文献   

6.
管辖权异议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设立 ,意在作为一种救济制度 ,用以补救司法实践中发生的管辖错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管辖权异议规定过于原则 ,学界对该制度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管辖权异议的概念界定、管辖权异议主体等几方面对该制度进行剖析 ,并提出对滥用管辖权异议者予以惩戒的立法建议 ,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的管辖权异议制度。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争端案已完成仲裁法庭的组成并确定了程序规则,仲裁程序进入对管辖权的判定阶段。仲裁法庭确定本案管辖权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处在初步确定阶段。影响本案管辖权的因素主要有:保留声明、仲裁的可受理性、诉前义务的履行、仲裁法庭的组成、初步反对权利的行使等问题。这些因素对本案管辖权的确定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域外刑事管辖权是域外管辖权的一种,是指一国超越其领域范围的刑事司法权利,也就是一国的刑事司法管辖权及于一国领域之外的人或行为,意味着一国刑事管辖权的域外扩张。关于各国域外管辖权的行使,国际法已经形成一系列原则。就我国而言,要实现域外刑事管辖权需做好两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是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二是加强国际执法合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案件的特性,结合我国实际,平衡当事方利益,并注意国际范围内网络管辖权的协调,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管辖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的司法体系包括最高法院、上诉法院、若干区审判法院和市/镇巡回审判法院;特别法院或准司法实体享有对特殊纠纷的管辖权。当含有外国因素的案件提交菲律宾法院时,法院首先要确定其对案件的标的物有没有管辖权,以及它能否取得对人和对物管辖权。菲律宾主张限制豁免原则,承认外交代表的豁免权,当事人在因合同产生的诉讼中可以约定管辖法院。菲律宾法院可以根据诉讼在另案进行的理由拒绝行使审判权。不方便法院原则是法院驳回诉讼的另一理由。  相似文献   

11.
涉外仲裁裁决不等同于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国内仲裁机构可受理涉外仲裁案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新规则将受案范围扩大到一般国内争议不存在法律障碍.外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不是涉外仲裁裁决,而是外国仲裁裁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仲裁立法与实践已普遍接受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但地方法院在此问题上有竞争仲裁管辖权的观念。我国由仲裁委自裁管辖,且在与法院的管辖权发生冲突时,法院的裁定优先,这与国际仲裁惯例不相吻合,因此,要在立法及实践上改变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13.
国际投资争端仲裁管辖权是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中心"仲裁庭进行仲裁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对于视为外国国民投资者管辖权问题,《公约》规定的较为模糊和弹性,近年来,"中心"做扩大解释,导致与此相关的仲裁实践中出现扩张性管辖案例,直接挑战"中心"现有的运行机制,这种扩展性管辖在南美等一些国家甚至有泛滥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极大负面效应。深入剖析和评价这一现象,并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制度的基础,仲裁协议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期待快速解决争议、降低诉讼成本的意思表示。但我国《仲裁法》自1995年颁布之时,就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有些方面已成为制约仲裁制度完善发展的法律障碍。《仲裁法》的修改应本着尊重当事人自治的原则,取消对仲裁协议内容僵化的要求,确立临时仲裁的法律地位,尊重仲裁管辖。  相似文献   

15.
国际商事仲裁已成为最普遍、最有效的解决国家商贸往来纠纷的方法之一。在进行仲裁过程中,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和前提,没有有效的仲裁协议,就不会有有效的国际商事仲裁。一项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既是仲裁庭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又是裁决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基础。文章通过我国和国际几种特殊情况下仲裁协议理论与实践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我国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问题与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证券纠纷等新型经济纠纷公、私交融,体现出政府等社会多元主体从不同层面参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活动之中。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行政前置”是目前证券诉讼等众多新型经济纠纷面临困境的病灶所在,行业仲裁制度完全应该发挥更大的制度贡献。证券仲裁等行业仲裁的建立可能为审查政府经济行为提供更多的制度选择,为“官与官的民事纠纷”、“官与民的民事纠纷”解决提供了更多司法外解决的制度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法的实现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证据资料的调查收集是证据制度乃至整个仲裁机制运行的基础。证据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依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当事人提供;另一种是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调查事实,收集证据”。当事人取证为主,仲裁庭查证为辅的取证模式需要具体的程序保障,合理界定二者证据调查的范围和权限对证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在英美法系,合同中管辖及仲裁条款的并入分为将行业标准条款并入合同,把一个合同中的管辖或仲裁条款并入另一个合同,以及把一方当事人的标准条款并入合同三种情形。在中国国际航运中也经常发生并入的情形,但适用标准不统一。  相似文献   

19.
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成为同一主权国家内部的两个不同法域,在商事仲裁法律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差 异,而仲裁却是解决两地经贸纠纷的主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两地的仲裁制度立法状况及相关规定进行比较研究,以促 进两地仲裁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两地在相互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方面能够更直接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