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犯是以特定的犯罪目的为构成要件的一类犯罪,但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目的必须限于刑法的明文规定.对于目的犯之目的的本质,犯罪动机说已被我国很多学者所采纳,而且也有不同于犯罪目的说的其他学说的兴起.犯罪动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是一种纯主观的心理需求,它不能直接观察测量,只能根据刺激或反应去推测,不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立法目的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从知情权和行政法规的性质、《条例》的原则、信息公开的范围、申请公开中申请人的资格限制等角度剖析了《条例》的立法目的不是保护知情权。再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限定和信息公开中的行政裁量权等角度阐述了《条例》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目的在于发挥政府信息对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法律目的的思考应当按照黑格尔哲学所要求的那样,从外在目的论上升到内在目的论,从而克服因为外在目的论的二元化结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理论应用中,对于法律解释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内在目的论要求我们尽力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法学界所惯常做的那样寻找各种解释方法的位阶。  相似文献   

4.
绑架罪作为目的犯,具有双重“目的”,不同的目的在刑法上具有不同的性质。其直接目的“将人劫走”是绑架罪的犯罪目的,而间接目的“勒索财物”或“作人质”则是绑架罪的犯罪动机。绑架罪的目的内容具有特定性,即必须是针对第三人,并勒索财物,要求程度上为“重大”。绑架罪的既遂要求绑架罪直接目的的实现,但不要求其间接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目的理论是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对刑事诉讼目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而提出了许多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而今,伴随着刑事诉讼朝着现代化的趋势发展,对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文拟从刑事诉讼是一种高度专业化,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刑事诉讼的目的,以期对人们认识和把握刑事诉讼的目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羞耻的本性在于遮蔽,在于对自我的升华,对自我异化的意识与认识,羞耻感产生于自我整体性与残缺性的冲突和斗争。在对羞耻的本性追问中能够获得一条通过知羞耻而达到真理的思想道路,这就是在羞耻中获得心灵成长的营养,保持羞耻就是守护心灵。羞感提升人性,耻感提升德性。羞感是美,耻感是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恐怖主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猖獗,国内外学者对恐怖主义的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深入。然而对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并没有一个能被理论界所接受的统一的概念。实际上,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是特定的政治目的和社会目的,具体又可分为直接目的、恐怖目的、追求目的和根本目的。这样界定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既能较好地反映恐怖主义的主观方面特征,也有利于更深入地把握恐怖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恐怖主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猖獗,国内外学者对恐怖主义的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深入。然而对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并没有一个能被理论界所接受的统一的概念,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恐怖主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猖獗,国内外学者对恐怖主义的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深入。然而对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并没有一个能被理论界所接受的统一的概念。对于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我国学者已经从许多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恐怖主义是否需要特定的目的;第二,如果存在特定目的,在其特定目的下恐怖主义犯罪目的之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科学哲学将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关系到21世纪的人类如何看待科学和发展科学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以反对基础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反对表象主义和摒弃形而上学为特征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代表着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吗?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科学哲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哲学,它仍然属于哲学范围,它的任务仍然是对科学进行合理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犯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犯罪目的,主要理由是:目的犯的目的同犯罪客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目的犯的目的是具有刑法意义的观念上的危害结果;目的犯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犯罪目的,符合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发生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释是用探求目的的方法厘清冲突法律的关系,或者填补法律的漏洞。针对目的解释,存在激烈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观性太大,容易导致法官过度能动,损害法律的权威;而有的学者则从目的解释的积极意义出发,全力维护目的解释。尽管各家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总的原则都是在维护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不允许解释者独断专行,将自己的意志作为法律,进行裁判。但是,作为法律解释方法之一的目的解释,尽管其探求的目的标榜是客观的,而不是法官个人的恣意,我们也不能、也不应该将目的解释的探究对象仅仅指向客观的目的。实际上,目的解释的主客观性就表现在其探究的对象(目的)的性质,而这个对象(目的)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刑法目的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法立法目的就是国家制定刑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刑罚目的,二者是系统与其组成元素、“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的关系。要充分地加以彰显、强调刑法立法目的。若要切实贯彻罪责刑均衡原则,惩罚犯罪作为刑法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具有合理性。应然地,我国刑法目的可表述为“为了惩罚和预防犯罪,保障人权,维护国家的整体法秩序”。刑法的根本目的:“保护国家的整体法秩序”是上位概念。可分解为刑罚目的(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和人权保障目的两个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这就是牺牲人类的尊严将人动物化或生物化.如何矫正这种倾向,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即人之为人是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对我们生态伦理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利益,控制、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从而达到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效果,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6.
行为人产生对危害结果的放任态度,是因为行为人追求特定目的的行为意志处于主导地位,排斥不利于实现目的的因素,因而行为目的从属于追求意志,而非属于放任意志;犯罪目的处于犯罪意志层次,但并不都属于犯罪意志因素,有些超越了犯罪意志因素;不管是对刑法典相关规定进行逻辑分析,还是考察行为人放任态度与目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能确定,目的犯中不存在间接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17.
为构建周延完整的刑事诉讼目的论以及实现目的论与价值论的和谐对应,应以目的范畴的内外规定性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刑事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18.
法的目的对整个部门法律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性意义,明确法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效用。但是对于环境法律的目的性,理论上历来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争论。本文认为,虽然以二元为目的的环境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这样的环境法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是一部模糊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法”,不仅无法有效地保护环境,也无助干环境法自身建设。本文认为,究其环境法的根本,还是应当以保护环境为其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制度事实,法律具有目的性。法律的目的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法律的目的可分为价值论层次的法律目的与工具论层次的法律目的。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法律的理想、法律的作用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过多地限制自由会导致人们的自由权利无法实现,而过少地限制自由又致使已被承认的自由受到侵犯,因此法律必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从而以最大限度保障自由。法律有其不断追求的最高目的,同时亦具备决定其存在的最低目的。而自由最合理的限度就是要在满足最低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其符合最高目的的发展方向,以此标准来确定立法对于自由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