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6,(12):134-136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的整合是以社会的分化为前提的,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国家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公民文化的状况以及公民的行为方式、价值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伟 《长江论坛》2009,(4):62-6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消灭了私营经济和私有产权制度,摧毁了民间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原有的“国家———民间社会———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使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积极地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离不开健全的公民意识的培育。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时至今日,国人的公民意识依然不健全、不成熟,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公民意识得以培育的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有利的环境,应适时地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公民意识应当包括:责任意识,仁爱精神,自律意识,宽容意识,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4.
阳天明 《前沿》2005,3(11):197-199
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努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公正的建设。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提高经济公正的建设水平,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与公民社会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茹 《台湾研究集刊》2004,(4):26-32,107
非营利组织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其参与治理公共事物已成为全球潮流。台湾的社会力从威权时期长期被严厉压制下的状态下奔流而出,成为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力。随着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社会运动型的社团向着比较常态的、正式的非营利组织回归。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也获得很大发展,并已参与治理台湾的公共事物,“社区总体营造”和“9.21大地震”的救灾及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主导和民间自发两种不同的方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与政治保障。新时代的变革,带来多民族政治认同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公民身份是政治身份和法律人格的统一体,是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公民身份生成多民族国家认同的主体意识,融合现代公民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培育多民族国家趋同的政治心理,塑造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成为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目标,也构成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何雪梅  郝梦飞 《传承》2010,(27):98-9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养成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人类意识。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政府为主导规划设计的公民教育体制,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8.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不仅需要发挥无形的手(市场)与有形的手(政府)的功能,更需要依靠社会的独立之眼(公民社会组织)的力量。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逻辑基点、思维范式、价值底蕴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不谋而合的思想资源。正是由于中国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公度性,才使得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与功效。  相似文献   

10.
张文 《传承》2008,(20):42-43
公民社会有其丰富的内涵,公民社会提倡共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相通的、一致的。建设公民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各自成体系又一脉相承。构建公民社会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本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结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对社会治理途径与成本分析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 《传承》2008,(10)
公民社会有其丰富的内涵,公民社会提倡共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相通的、一致的.建设公民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各自成体系又一脉相承.构建公民社会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本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结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对社会治理途径与成本分析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李娜 《桂海论丛》2007,23(5):5-8
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和谐人,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就是要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是培育理性人、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能力人和伦理人相统一的"和谐人".  相似文献   

13.
加强社会管理与培育公民社会——兼与周本顺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功能互补。公民社会不是某些西方国家为我们设计的陷阱,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不论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强调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并不在于考虑中国要不要建立公民社会,而在于考虑需要建立具有怎样特色的公民社会,以及采取怎样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去培育公民社会。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畸形发展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并采取坚决的防范措施,但与此同时,还应对培育公民社会采取积极推进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表征是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自然之间的相生相长、共生共荣。契约精神是基于契约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平等自由精神和尚法、守信品格。"和谐"与"契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两者皆立基于人们之间利利相生的合意。契约精神蕴涵的平等自由理念、法律信用机制对重塑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自然关系有重要价值:平等自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信用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试论企业公民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被确定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民主法治被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之首。在民主法制社会,所谓公民,就是指除了自己享有的工作权、居住权和政治参与权之外,个人对于社会是有义务的,必须遵守社会法律和公德,有义务使社会变得和谐美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司作为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独立行使民事权力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也应当同自然人一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承担义务,这就导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聚焦"社会建设",这昭示着我国政府职能即将开始一次真正意义的转型,它标志着以个人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性社会建设的开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力向社会公民权利回归的历程分析,总结浙江的现实经验,可以看出,培育与国家公共权力相对应并能与之进行有效互动、制衡的社会力量,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要件。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从上述讲话中,能够深刻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面对这样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在思想理论上作出先导。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承担的“和谐社会与思想道德建设”课题,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以下是课题组提供的一组笔谈。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青少年是参与管理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为了提升整体素质、促其全面发展,急需建构青少年生命道德观。生命道德观的建构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全方位推展生命道德教育,参考路径如下:建构正确的理念导向,培养理解生命意识,欣赏生命之美好;建构正面的舆论导向,倡导热爱生命意识,珍惜生命之存在;建构积极的文化导向,树立敬畏生命意识,尊重生命之个性;建构合理的法律导向,强化保护生命意识,维护生命之权利。  相似文献   

19.
培育公民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就没有现代法治国家。然而当前我们仍没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也不够健全与完善。如面对现代社会治理,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并不熟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完全由公民组成的主权的公民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全体公民自治,“人人统治大家,大家统治人人”,充满民主与自由。公民社会也培育和蕴含了一种公民精神,全体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享受着公平的社会生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