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社会主义企业也要实行破产制度,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所谓企业破产,就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的债务,通俗点讲,就是企业还不起债了。一个全部家当只有几万元的企业,却背了几十甚至上百万元的债务,根本无法偿还,这个企业就是破产了。有的同志以为,企业破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特有的现象,在其他社会形态中,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都不存在这个问题。这种认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成为一种必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00家左右的企业申请破产,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破产状态。市场意义下的企业破产应当是一种充分体现“劣者淘汰、适者生存、优者发展”规律的规范化的企业行为,它所带来的结果是竞争更加有序和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但从目前企业破产的实际情况看,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破产的进程以及操作上的规范化。1.破产目的上的偏离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国家对破产企业总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免除一部分债务,但是这些优惠…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企业制度代替在高度集中计划控制下的、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旧企业制度,可以使大多数国有企业以法人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全面进入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 企业进入市场后,跟自主经营相对应的是企业必须真正做到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法定的经济责任,当企业发生资不抵债时,就要宣布破产。可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贯彻好《企业破产法》,正确对待企业的破产问题。 对于企业破产,以往总是人言人殊,褒贬不一。按照传统观念,企业破产是旧社会资本主义的事,社会主义企业是不存在破产的,社会主义企业破了产,就是给社会主义“脸”上抹黑,有损于社会主义形象。因而,无论是什么企业只要办起来,不管其经济状况如何,不管是千疮百孔,还是风雨飘摇,都要千方百计地把它撑住,不能倒下来。为此,国家为一大批长期亏损企业灌氧输血,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上述传统认识已不多了,但这种传统作法依然如固。  相似文献   

4.
(一) 近年来,社会上议论企业破产倒闭问题的多起来了。一提起破产,人们不禁想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和旧中国,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以其财产变卖所得款项,按债额比例归还债权人。企业破产后,工人失业,老板潜逃或“跳楼”,屡见不鲜。资本家为了逃避自身破产或迫使对方破产,用尽各种狡诈手段,暴露了他们尔虞我诈的贪婪、伪善的面目。这些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社会主义企业是否存在破产倒  相似文献   

5.
管理经济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应是逐渐退化,而是愈来愈强,但这种“强化”不是职能的权威和数量的提升,而是政府职能的必然转变和重新定位,亦即政府角色的转换。“经营者”向“终极所有者”的转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角色转换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就没有独立的利益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经营者。这样,政府部门谁都有权干预企业,而谁都无法对企业资产营运效益真正负责,企业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是国家干部,是“准政府官员”。他们是国家计划的执行者,自身缺乏能动的、创新的活力。这是社会主义社会里企业经营不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一点已经日渐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成千上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微观体制基础——现代企业。大批现代企业的产生有赖于企业家队伍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企业家发挥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企业家精神应该发挥得更好。但造就社会主义企  相似文献   

7.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高就业政策下异化出来的“大锅饭”、“铁饭碗”,视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看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象征。而今,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昔日计划经济时期苦心经营的高就业的理想大厦,正在震颤中坍塌。在这场不可逆转的社会变革中,职工或因优化组合而下岗,或因企业经济效益滑坡而放长假,或因企业破产而失业,一批批曾经端着“铁饭碗”,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国企职工,愈来愈多地面临着同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下岗,待岗。不管我们主观上情愿不情愿,下岗、待岗问题及再就业,已客观上摆在了政府、企业及劳…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正气》2000,(1)
“严重不负责任”或“滥用职权”造成国企破产要坐牢国企“老板”因严重不负责任而造成企业破产的 ,今后可能要坐牢。这是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昂然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刑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时透露出的信息。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128条是这样规定的 :“国有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 ,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亏损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本次提交的刑法修正案草案将其修改为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由于严重不负责或者滥用职权 ,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给本单位…  相似文献   

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把计划 体制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变为市场体制下的企业主导型经济.因而.政府职能的转 变,不但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也是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是上层建筑适 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如 果“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的关 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体现其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 职能。其中.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是社会主 义国家的基本职能。至于无产阶级革命取 得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这一职能,…  相似文献   

10.
冷玉健 《世纪桥》2002,(6):43-45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那是十分危险的。各级党委都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千万不能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笔者结合15年在企业、三次参与企业破产的实践,试就破产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加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刘永鹏 《世纪桥》2009,(15):5-5,17
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包括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列宁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前提下,回答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问题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即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但它又包含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这一“典型形态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2.
加强管理 刻不容缓国有企业管理必须改革发展 ,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 ,以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改革、改组和改造 ,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环境、性质、地位、目标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 ,企业所需要的物质、资金、员工都是由政府按计划分配 ,生产的产品也都由政府统购包销 ,国有企业是一个纯粹的“生产车间”或“制造工场” ,企业同市场隔绝。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 ,…  相似文献   

13.
政党和政府都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世界上90%的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随着政党政治的普遍实行,政党的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在善治理念下的政府改革,也使得处理好“政党——政府”关系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各种模式的“政党-政府”关系都是在特定政党制度、政府体制等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国“政党-政府”关系应当努力实现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整体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还要不要管理企业?管什么?怎么管?这是政府机构改革中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市场经济发展所走过的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市场经济越发达,越应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以克服企业行为的盲目性和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之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想不经受资本主义所经历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其全部文明成果,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选择”而非“跨越”,是建立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路径。因此,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使命”乃是集中精力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整个“自然的发展阶段”都必须由社会主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就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建立。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和工作方法,变“政府中心型”领导方法为“市场中心型”领导方法。 一、“政府中心型”领导方法的基本特征 所谓“政府中心型”领导方法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的管理经济工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 ,在中国所发生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就是 ,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路线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移 ,在经济体制上亦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从而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重大转变。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江泽民同志站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 ,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笔者认为 ,“以德治国”的方略 ,从根本上说是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互融通的 ,“…  相似文献   

18.
姓“资”姓“社”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对其如何认识关系着整个改革开放的全局。前一时期,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说“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姓“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前,差不多二十多年时间里,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所搞的“贫穷的社会主义”,表面上姓“社”,实质上搞得社会主义没有多少吸引力、凝聚力,人们口头上唱“社会主义好”,心里却在嘀咕:“肚子没吃饱”。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用小平同…  相似文献   

19.
不求“其纯”只求“其佳”——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点段景来政府职能转变重点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而如何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又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和重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如何谋求企业效益的最优化,从...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开展“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独特优势和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