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曰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在于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新论热评     
【不吐不快】让传承与发展并举文/柳林独客现在,民俗文化趋淡,有识之士呼唤“保卫春节”之声愈浓。可问题是,“保卫”并不是一味强调传统、简单恢复传统。最积极的保卫措施,应该是不断赋予春节文化新的内容,让传承与发展并举。其实中国人的节日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如果仅仅停留在放假休息、吃吃喝喝上,并不会起到真正的保卫作用,更不用说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圣诞文化的“疯狂登陆”,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却“日渐式微”起来,直至导致一些学者开始了其“忧患行动”,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还发出了《保卫春节宣言》: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河南大学师生还发出了“保卫春节”的倡议,并得到一些市民的响应。(据1月4日《时代信报》) 的确,尽管春节的过节气氛变得一年比一年寡淡,尽管各种洋节在国人间显出了强劲的成长势头,但具体到中西节日在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者,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着眼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结合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实际,针对传承人的“活态”传承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5.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聚合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春节正在走向国际化,无论是其自身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逐渐取得的国际影响力,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当前,春节的国际传播仍存在节日仪式驳杂、文化符号缺乏提炼、节日文化产品开发不够等问题,提炼春节的仪式、符号意义,打造春节文化产品是进一步推动春节国际传播、实现春节“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它由虞舜兴起,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7年春节被列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春节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它是现代中国人深层的心理需要、精神需要,还关涉着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创新问题。传统春节是中华民族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春节作为一项传统的风俗活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春节习俗正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在都市显得尤为突出。昆明春节习俗在继承传统年俗、保留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在年前准备、过年习俗、社区活动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并且体现出独特的文化与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薛立芳 《前沿》2011,(14):149-151
敬、节、让既是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是古人明礼的主要方法。从敬、节、让做起,把握礼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深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由个人修养的敬,到对他人的敬,对工作的敬,对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敬;由自我节制到与他人交往时的宽容与大度,敬、节、让都可以推己及人,并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从敬、节、让做起,既是展现我国"礼仪之邦"与国人"谦谦君子"风采之有效途径,同时又是继承传统礼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8,(6)
正现如今,春节表现出了一大特点,重心从农村文化转向了城市文化,这就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春节的古老习俗如何适应现当代,年轻人如何继承传统年俗,如何让春节过出浓浓年味……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带您一起揭晓答案。春节申遗给人们最多的感触是,需要保护好年味中的优秀习俗,把它传承下去。那些向往美好生活、体现尊老爱幼、表示长幼有序、营造吉祥喜庆的习俗,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利  相似文献   

10.
在2006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针对近年“洋节日”在国内越来越走俏,本土传统节日相形之下越来越“萧条”和“冷清”的现状,《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一石激起千层浪”,《宣言》中的问题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赞成高有鹏教授观点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激烈的观点交锋让人们不得不思考:面对洋节日的“节节进攻”,专家发出“保卫春…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也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春节期问的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与观念,而且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闹春祈福     
周朝 《浙江人大》2012,(Z1):88-89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人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常  相似文献   

13.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文章通过对云南昆明官渡古镇汉族春节的产生与演化的过程,以及春节期间的主要仪式、习俗、组织过程以及相关活动的田野调研,结合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探讨老昆明人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事项。  相似文献   

14.
落实《弟子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近七年的时间里一点一滴中磨合积累的。切忌一碰到《弟子规》,觉得它是个好东西,就想在一夜之间轰轰烈烈铺开,学习传统文化要从点滴做起。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中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意蕴,在春节团拜会等场合集中阐释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并赋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少数人能够完成的,必须动员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设立“文化遗产日”,就是要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通过“文化遗产日”活动,向全社会普及宣传丈化遗产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日”等相关知识,以更好地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文化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本刊特别策划了此专题.  相似文献   

17.
春节礼俗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从春节礼俗来看,古代中国人追求均衡和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二元(阴阳)结构、三元(三才)、五元结构(五行)和八元结构(八卦)的结构对立和转换法则来达到目的.如春节期间以火相关的鞭炮祭祀和祈福,是抑强扶弱的二元阴阳结构转换的方式,祈求日月阴阳平衡.三元(三才)结构对立转换法则是祈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春节祭祀、祈福活动的中三牲、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三拜等.五元(五行)结构对立转换原则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和五种物质并存和谐原则而形成的祭祀活动,除夕子夜接五路神、正月初五祭祀五路财神以及五祀习俗,以及春节期间吃五辛盘的习俗,正是五种物质同时存在才会均衡和谐理念的体现.从春节礼俗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韩文乾 《人民论坛》2015,(8):185-187
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是当前值得高度警惕的一种现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精华可以"洋为中用",以此来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但如果养成了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习惯,不能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必然导致文化发展误区。产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驱使、环境因素影响和教育因素促成。消除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提升文化自信需要从根做起、形意结合、以小聚大及注重节奏。  相似文献   

19.
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入手,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找准了建设和谐文化的切入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云南省保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创造性地开展了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万名老人讲和睦、  相似文献   

20.
朱馨 《今日浙江》2010,(11):59-59
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生态文化这股无形的力量,正渗透进浙江人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中。无论领导干部、教师学生、环保志愿者和公益使者,还是普通民众,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开启生态文明新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