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勉励学生子罕的话。抗战初期,叶挺与项英等在武汉筹组新四军时,同睽违已久的郭沫若相遇。别后重逢,他们感慨万端。应叶挺之请,郭沫若借用孔子的话,为他书题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12字的条幅。这便成为叶挺的座右铭。他处处以此规范自己,激励自己……  相似文献   

2.
魏奕雄 《党史博采》2002,(12):27-28
“七七事变”后,流亡西欧和澳门十载的叶挺与隐居日本十年的郭沫若,先后回国报效,1938年1月相聚于武汉.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叶挺正在筹建新四军,郭沫若即将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厅长。叶挺邀郭沫若住到汉口太和街26号新四军办事处,并请他题词留念。郭沫若欣然命笔,书写了《论语》中的两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叶挺最喜欢的名言,他连声叫好,请人精心装裱,此后三年转战大江南北,一直随身携带,挂在自己的住房里,作为座右  相似文献   

3.
叶挺摔银脱险境192 2年的一天 ,广州城内乱成一片。军阀陈炯明的叛军冲进城内 ,大肆杀戮。“轰轰轰 !”叛军发射出的炮弹相继落在孙中山总统府旁 ,局势极其严峻。孙中山警卫团第 2营营长叶挺率先护卫着孙中山脱离险境 ,并一直将孙中山送上“永丰”舰避难。这时 ,叶挺又放心不下他的士兵 ,重返总统府。叛军借炮火的掩护 ,疯狂地扑向总统府。叶挺指挥他的第2营将士英勇作战 ,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这些叛军是一群亡命之徒 ,此时已杀红了眼 ,黑压压的后续部队一队接一队地开往这里。叶挺见寡不敌众 ,为保存实力 ,他果断地命令 :全部伺机…  相似文献   

4.
王卓雯 《学习导报》2011,(10):50-52
1924年,还是中学生的李秀文结识了时任孙中山大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的叶挺。1925年婚后,李秀文相伴叶挺经历了从北伐到抗战胜利的重要阶段,叶挺的一生风云起伏,大起大落,他与李秀文的爱情也一样曲折感人。情投意合1924年,叶挺在孙中山的大总统府任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李秀文的父亲李少村和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宪兵部队司令的李章达是东莞同乡同族的好友。而李章达又与叶挺相熟。正是这位李章达,  相似文献   

5.
叶挺是一员战将,平时写诗并不多,但有一首写于狱中的《囚歌》却极有名。说起这首诗的面世,与郭沫若有直接的关系。叶挺与郭沫若结识很早。北伐时期,郭沫若担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行营秘书长等职;叶挺则是一战成名的"铁军"独立团团长。战争的紧张和残酷,使郭沫若与叶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友谊。1927年3月,郭沫若写出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不得不亡命日本。1937年返国后,国内局势已发生很大变化。郭沫若到武汉后,叶  相似文献   

6.
1924年,还是中学生的李秀文结识了时任孙中山大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的叶挺。1925年婚后,李秀文相伴叶挺经历了从北伐到抗战胜利的重要事件。叶挺的一生风云起伏,大起大落,他与李秀文的爱情故事也一样浪漫曲折,凄美感人。历史风云愈加凸显了叶李爱情的坚贞,也传颂着他们相携相助走过苦难历程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7.
尤扬 《党史纵横》2001,(10):12-12
叶挺同郭沫若自大革命时期就结下友谊.抗战爆发后,他们分别从海外归来参加抗战,更加深了这种友谊.194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50寿辰.为了给郭沫若祝寿,正在狱中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并用香烟罐的图纸片做一枚"文虎章"作为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8.
2019年,以叶挺将军及其夫人李秀文为原型,由长安镇戏剧曲艺协会出品的粤剧《浴火凤凰》,受邀参加广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让人想起郭沫若《凤凰涅磐》的感人诗篇:“凤起舞,低昂!凰歌唱,悲壮!”恰是叶挺、李秀文革命夫妻一生的光辉写照。  相似文献   

9.
叶挺的追求     
《党史文汇》2001,(6):F004-F004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县人。早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动革命,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在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叶挺确立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部作为先遣队挺进湖南,屡建战功,  相似文献   

10.
叶挺叶挺(1896—1946),男,汉族,广东省惠阳县人,中共党员。叶挺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被派赴苏联学习。1925年  相似文献   

11.
南海大亚湾的广东惠阳淡水镇周田村,是叶挺将军的故乡。初春时节下基层途中,我们顺道瞻仰了叶挺纪念馆。 想想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和身后美誉,对比眼下曝光的一些掌权者的腐败行为和人们的议论,思绪翻腾,辗转难眠。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看来,“身后留点啥”实在是所有掌权者的人生必答题。 留得精神美德在。被称为“革命慧星、火中凤凰”的叶挺,为了国家解放、民族兴盛,毅然投奔孙中山,北伐当先锋,南昌鸣首枪,广州举义旗,抗…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在僻远的西南,一位“短身瞿貌、彬彬尔雅”的晚清秀才,顺时应势,办新学、创新刊,传播进步思想,创立了四川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公强会”,继而成为同盟会重庆支部负责人,为重庆的独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曾任“中华革命党”政治部副部长、广州护法军政府四川省省长、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广东省省长……他就是被郭沫若赞为“在四川成为革命党人的元祖”——杨庶堪。  相似文献   

13.
叶挺被"暂待"党外,原因复杂,一方面与叶挺探索第三条道路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当时中共、共产国际对叶挺的责难有关.而导致叶挺积极探索革命新路的原因则更加复杂,它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农民运动和土地问题上的激进政策以及叶挺对这个激进政策的不同认识有关,也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实行苏维埃运动、推进更加激进的土地政策以及叶挺对这个政策的认识有关,它们都是推动叶挺另外寻找第三条道路的诱因;此外,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对叶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叶挺并非出生在豪门窗室,祖上大概也没有什么显耀之人。叶挺是农民的儿子。不用说,19世纪末的中国农民都是十分贫穷的,叶家不会例外。叶父于生计艰难之中,潘存着一个精神向往:望子成龙。农民们都是这样一代代企盼着命运的转机。然而,叶挺小的时候,乡里人都叫他“阿老’。在广东惠阳客家方言里,“蓄”是“傻”的意思,叶父内心的不快可想而知。叶挺的“绰号”使父亲丢了脸面,于是父亲报之以呵斥和棍棒。但是,打骂并没有改变叶挺,他照样刨根问底,藐视乡俗,甚至触犯“神明”。在一片讥嘲和责怪声中,走出了一位见解不凡的陈敬如老…  相似文献   

15.
周兆涵 《共产党人》2007,(21):51-52
叶挺将军是北伐名将,曾率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北伐先遣独立团挥师北伐,铸就了“铁军”的辉煌;他是抗日英雄,为国共两党公认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领导抗战,卓著勋劳”。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和独立,始终坚持“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原则,从孙中山先生的信徒到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荣的人民英雄和民族英雄,尤其是他为最终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相似文献   

16.
1989年第3期的《四川师大学报》载朱峰文认为,叶挺是被俘而不是被扣。据新四军军部保存的档案《皖南事变要报》记载,“叶挺军长亦负伤被俘”。周恩来于1941年1月19日写的《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谈到叶挺情况时说:“打伤了他的臂后,捉起来加以污辱。”陈毅在《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中,更多次提到“叶挺军长负重伤被擒”。国民党军52师上报也说:“156团第二营第四连十四日十六时搜剿鹿角山以西山冲中,将叶挺俘获。”顾祝同第三战区少将参谋处长岳星明和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参谋处长武之棻在解放后写的文章,也都说叶挺是被捕。事实是:叶挺为挽救危局,主动下山与国民党军108师谈判,但还没来得及下山,就被敌人的搜山队俘虏了。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与叶挺之间相知甚深,这份不解之缘是在艰苦危难的斗争岁月里,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中建立起来的,堪称患难之交。 相识于大革命的洪流中 周恩来与叶挺相识于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时期。组建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独立团,渗透了周叶两人的共同心血。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后,叶挺担任孙中山大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党员》2011,(7):45-45
1918年,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l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他率部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首次打出了“红军”旗号,叶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第一任总司令”之说由此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相似文献   

19.
肖占中 《党史文汇》2001,(11):29-31
192 4年 1 1月组建的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并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北伐战争中享有“铁军”美誉的叶挺独立团 ,就是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编而成的。1 92 4年 3月下旬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周恩来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由法国启程 ,从海路回国 ,于 9月初抵香港 ,旋即到广州 ,在孙中山的同意下 ,受中共中央委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职。 1 0月 ,党中央决定重建中共广东区委 ,周恩来任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长。 1 1月 ,中共广东区委取得孙中山同意 ,决定组建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对幼年的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0.
《广东党史》2008,(5):54-54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1924年被派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