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风险程度较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探索》2020,(4)
在风险社会中,我们会对科学寄予更多的期望,但是我们既已拥有的科学却无法承载起我们的期望。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科学是在工业社会建构起来的,包含着普遍主义精神和同一性追求,在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科学是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开展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然而,进入21世纪后,当我们置身于风险社会中,面对的是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致使科学中的普遍主义精神和同一性追求与现实行动的要求相冲突。从思维方式上看,工业社会的科学是在线性因果关系的链条中去建构认知模式的,而在风险社会中,人们必须时时准备应对原因不明的危机事件。这也要求科学应当转向服务于当下的行动,而不是计较于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而且既有的探寻原因的线性思维也无法取得正确的认知成果。风险社会中的科学重建应当探寻一条融合之路,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应当努力去把握一切融合的机会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将人类带入一个全球风险社会。文章尝试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来研究我国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风险问题,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提出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风险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辛向阳 《学习论坛》2010,26(8):68-72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风险,如自然灾害和疫情的风险、社会群体事件的风险、邪教事件的风险、国家统一上的风险,以及国际上的霸权主义、世界资源约束的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既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性风险,也有长期执政带来的考验与风险,还有社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带来的风险。要化解这些风险,就要牢固树立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险观,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1)
知识社会背景下科技风险已经成为一种导致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它有着危及社会稳定和破坏社会秩序的可能性。笔者结合科技风险的演变与时代特征,从科研诚信、无伤害原则、人本原则、知情原则等出发,提出了防范科技伦理缺失、制度建设、重大科技决策社会参、矫正价值以及法制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在星期一上班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效率是一周内最低的。由于古人把星期一叫作“月曜”,心理学家就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月曜效应”。假期的时间越长,人们返回工作和学习岗位的时候就会觉得越困难,越难以适应,反应在身体上的症状就会越明显,主要表现为:身心疲劳症,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倦怠、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压缩的现代化"既加强了中国的风险生产,又没有给风险的制度化预期和管理留下时间,于是形成了所谓的"社会风险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清末民国时期"适度、西化、革命"的风险思想,进一步促进当代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风险的表征、根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化和国内社会转型的双重推动,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风险的突出表征为:社会极化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了社会风险累积的力度;意识形态内生弱化凸显,加剧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危机;社会结构紧张,潜存着社会结构风险和制度风险;风险分配不公平,增加了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公共服务"内卷化"问题显现,极易诱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失范;自然生态风险增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压力。当下我国社会风险的诸多表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源,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独特性、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失衡多为经济利益牵导、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伴生高社会风险、中国社会存在诸多使风险放大的要素、全球化风险带来的冲击等是其根本原因。应对我国社会风险的出路在于:树立正确的现代风险理念;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创新公众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自然生态风险治理;积极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等。  相似文献   

9.
如何应对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学习将更加社会化 ,同时也更加个体化。学习的时空 ,将由人生的学校学习阶段扩展到终身 ,将由个人的学习扩展到团体的、组织的学习。未来社会的发展 ,将改变自己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的传统态势 ,将学习作为人生创业奋斗的阶梯。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职能转变的两个维度——应对风险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观因素是组织目标与文化,而客观因素则是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由此,政府职能转变也就有了转变执政理念和调整执政重点两个维度。一方面,可以通过树立绩效统一、权责一致、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理念,实现政府职能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健全文化职能和建立生态职能,实现政府职能量的精练,从而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11.
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维护生物安全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当今世界,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生物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我国所面临的生物安全挑战也日益凸显。维护生物安全的战略选择,要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大力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生物安全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打造生物安全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让我国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出台了极具气势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力图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来提升信心,扩大内需,以达到2009年8%的保增长宏大目标.我们认为,4万亿元的巨大投资必须纳入到正在全国展开的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来,努力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指导和监督这个建国近60年以来的最大投资,不仅确保今年既定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还要落实到保就业、保民生、以及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上来,或者说保增长只是一个手段,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引发了理论界对风险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理论研究,并形成了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风险社会理论以其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为当代人类全面把握当代社会和反思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路。反思风险社会理论,我们认为,需要将对风险社会的研究,提高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高度来认识,以形成对全球风险社会的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王健 《求实》2014,(11)
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是现代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威胁到人类文明存续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科学发展,才能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阻滞,并克服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风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15.
“社会情感风险”概念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范畴,指的是由社会情感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到社会和谐的不确定性。判断情感风险的性质,必须以它给社会造成的功能性影响为客观依据。社会情感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定性、传染性以及影响的深远性。社会和谐因素的缺失是社会情感风险的根源所在,社会情感风险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变量。对社会情感风险的调控,要以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建构和公民的情感素质教育为重点,同时有必要借助一般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6.
批评很敏感,批评让人不愉快。要政府部门接受社会批评,一些官员还真的不适应。然而,不管你适应不适应,民主政治的新风必然要吹进来。这将迫使那些不适应者尽快寻求新的适应。各地召开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网上有一件热闹事。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认为铁道部应对雪灾组织不  相似文献   

17.
张闻素 《前线》2014,(4):106-107
随着中国银监会“金融国十条”的颁布,全国各地呼吁申办筹建民营银行的呼声高涨,行动也非常之迅速。今年两会后,银监会随即公布了首批参与民营银行试点的发起人名单,有十家民间资本人选。由此可见,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玻璃门”已拆除。建立民营银行有助于打破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国有垄断,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更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和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等社会风险的活动从没有停止过。而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风险也在不断的改变。基于转型期社会的基本特点,考虑转型带来的诸多新型的社会风险源,并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社会风险类型进行探讨,寻求社会转型期社会风险的防范应对建议,可以从根源上对转型期社会风险的防范:减少社会不确定性因素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寻求冲突解决策略,协调好市场与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完善制度自检机制以减少法治冲突与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
李林旺 《世纪桥》2009,(9):60-62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而出现的就业问题,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认识,它是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的汇流。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要从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入手,经济结构调整要与劳动力资源状况适应,重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