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近日播出,毋庸置疑,央视这两档集趣味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原创文化节目,在众多的综艺娱乐类节目中脱颖而出,除了高收视率,更引起人们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翟启航 《乡音》2013,(11):48-48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感触很深。参赛选手都是从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中选拔上来的。看着主持人说出的一个个词语让我这个自认为语文基础不错的人感到汗颜。让人惊讶的是节目中对那些场外成人的实时调查,很多词语场外的听写正确率居然是零。于是我在同学、家人及朋友中做了一个对汉字及汉文化认知程度的小范围调查,调查结果使我感到,现在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和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或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随着键盘时代、触屏时代、语音输入时代的来袭,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电脑失写症”患者越来越多。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再度开播,“汉字”成了今年夏天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自2013年8月以来,一档以听写汉字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听写大会”)登陆央视,迅速引起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其受欢迎程度直逼包括《中国好声音》等收视率最高的中国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4.
孙昕光 《青年论坛》2013,(5):125-131
汉字文化是在汉字的使用、传播、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汉字文化的意蕴美、音韵美和书法美三方面.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经兴盛、衰落、复兴三个时期.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汉字落后论”、“汉字取消论”的荒谬,同时也说明文字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它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整体发展、尤其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从根本上说,汉字文化的一度衰落是由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等特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汉字文化的复兴也是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必然结果.随着汉字文化的再度复兴,汉字的差异构成汉字文化圈各国间交流传播的障碍,正在成为汉字文化发展中不可回避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是汉字文化圈各国通力合作,走汉字共通化的道路,从而在汉字字体、汉字字形、汉字编码等方面实现统一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徐翼 《人民公安》2013,(17):1-1
前一阵子.香港影星黄秋生对汉字繁体字逐渐不被年轻人认识而表示忧心忡忡.为此还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讨论。最近央视也搞了一档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周末黄金时问播出.节目邀请了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上阵担任读词考官。央视表示,这不是一场秀.而是用一种简朴单纯的状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关.  相似文献   

6.
常人难以想象盲人会与足球结缘。然而,当8位盲人在球场上跑起来,那奔跑的快速、拼抢的激烈、传带和过人的娴熟,还有,那果断的射门,一下子震慑了我!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们是盲人,如果稍远一点,看不到他们作为护具的眼罩,根本不相信踢球的是一群盲人!面对正在青岛集训的中国残奥盲人足球队,作为女球迷,我情不自禁发出赞叹!  相似文献   

7.
1看到一张纳粹集中营大门的照片,在那铁门的拱形门楣上,赫然是一行德文标语:“劳动创造自由“(ARBEIT MACHT FREI)!这使我大吃一惊。以前也在电影上看到过这个场景,但那镜头是一闪而过,我还怀疑自己没有看清楚;现在有照片为证,不能不相信了。纳粹集中营也标榜“自由“!本来可以从这里做一番文章,大大讽刺一番;可是再一想,这是多余,谁都会有这种感觉,不用我说。倒是另一个问题值得思索:纳粹党人为甚么要用这样一条标语?难道他们会以为,集中营的囚徒会相信这个?肯定不是。集中营修好了,总得装饰一下门面。关在集中营的人不是要劳动吗?于是就想到这句话。这句话冠冕堂皇,有哲学深度,作标语正合适。至于囚徒相信不相信,那无所谓。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6)
<正>以《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为代表的文化综艺节目日趋受到观众的喜爱,并相继在各媒体平台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效应,引发了社会范围内的讨论。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鼓风加油。携这股"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两会上居高不下,是各个代表委员思考议案提案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林辰 《中国民政》2020,(2):24-25
地名,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地名大会》可谓一大创举,是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优秀载体和平台,是地名工作的最佳宣传方式之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桐 《公民导刊》2016,(5):52-53
正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看那些下到7岁,上到55岁的大学生、中学生、主持人、警察、教师、外国人等的高手过招,"互相厮杀".直呼过癌。佩服他们的储备与积累。更能感受到诗词带给他们的震慑力。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诗词高手的较量。倒不如说这是一场诗词的狂欢。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电视节目越来越娱乐化的当下。央视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  相似文献   

11.
王蒙 《两岸关系》2011,(3):21-22
2010年4月,我在台北参加文学讨论会,有机会听到了马英九先生与刘兆玄会长的讲话,他们对于台湾的文化发展有很好的期许,近期,刘兆玄又提出了要在中华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交流上发挥尖兵、催化剂的作用。我好像看到了两岸携起手来、共同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景,这太令人欣慰了。  相似文献   

12.
郭冠英 《两岸关系》2001,(12):50-51
我制作的电视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曾在凤凰卫视播出,大陆有许多观众曾看到过,对此我感到很欣慰,据说这部片子还要在凤凰重播,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看到它。我跟张学良有过10多年的交往,一直希望张学良能回东北,我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我觉得这是中国的遗憾!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又火了一把,无论是“别人家的孩子”武亦姝,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文化气质的董卿,还是参赛选手深厚的诗词功底,都让人们彻底领略了一番中华传统文化的超时空魅力!尽管这个节目已经不是第一次播出,但其热度丝毫不逊于前几年.  相似文献   

14.
孙平 《中国民政》2020,(2):26-27
央视开播的《中国地名大会》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地名,引导人们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充分领略地名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中国地名大会》在传承弘扬地名文化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外国人在中国过春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把春节单纯当做一个假期,到逐渐进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外国人成为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参与者、亲历者,这也是中国不断接纳多元文化、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的过程。"我没有太多时间看春晚,因为我一直在看手机,在抢红包。"屏幕里,一位棕发碧眼的外国女性这样说道。"上次我在春晚节目里看到了杂技,他们没有保护措施,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太令人吃惊了!"接着,一  相似文献   

16.
刘琨 《求索》2008,(10):202-203
汉字文化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体现在;要科学地分析汉字字形、科学地运用各种文献材料、科学地看待汉字的文化功能。我们要坚持以古文字字形和古代文献相互结合、相互参证的方法,考求字形所负载的意义和文化信息,为汉字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时,应对汉字文化功能的有限性保持清醒的认识,不随意夸大汉字的文化功能,在汉字文化研究中采取严肃、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吴为山 《人民论坛》2012,(15):76-77
这种思维主要指用包容自信的姿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多元开放的心胸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用综合创新的观念建设中国现代文化中国文化输入输出的历史特点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这和中华文化始终善于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中外文化交流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交流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正《梁实秋典藏文集》融情趣、智慧、学问于一炉梁实秋的文字风趣幽默,温厚大气,融情趣、智慧、学问于一炉,散发着积极温暖的情味和香气。本套文集是从梁实秋百余万字作品中,精选出代表着其创作最高水平的6部作品,包括对人生品味的闲适美文《人生自有欢喜处》,诠释中华美食文化的经典作品《人间有味,最是清欢》等。(梁实秋著,作家出版社)《于丹字解人生》探寻汉字里的哲学思想字里乾坤大、点画岁月长。中国汉字融合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是很优美很有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2)
正年度汉字评选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事实上,读懂年度汉字,往往就意味着读懂了过去一年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如今在中国以外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年度汉字的评选对过去一年的高度概括已经受到肯定,而新一轮汉字听写节目兴盛的背后其实也引发了人们对汉字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姜婧 《友声》2023,(1):18-19
1月10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和人民网承办的“汉字缘”2022国际故事大会决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出席并致辞。李希奎表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魂,中华文明最具生命力的载体。“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讲信义、重情义、崇正义、尚道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