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奋斗》2015,(4)
<正>近水楼台先得月,手中有权能自肥。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总结出来的做"官"的好处,也是旧制度许多官员为官的行事原则。正因为能够有利先得、方便自肥,在以往通往仕途的官路上,历来都是争先恐后、摩肩接踵。不过,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村官,是指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即"两委"组成人员。村官是生活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一个"官员"群体,他们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官场文化中,人一当了官,往往就会生出些许"官味"来。所谓"官味",就是指为官者的官威、官仪或是官腔、官相。如,表现在官员的出行上,古有鸣锣开道,今则警车开道,异曲同工,皆为显示"官味"。但也有例外,有的官员就没有"官味"。蔡冠洛先生的《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就有一位名叫汤斌的高官。说是顺治十二年九月,汤斌奉旨出任陕西潼关道,  相似文献   

4.
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官员死后见到阎王,自称生前是一个好官,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没有任何贪腐和过失。而当阎王问他有什么作为时,他却无言以对。于是,阎王怒斥:"你身为官员却求全自保,该办的事情不办,该断的案子不断,该上报的问题不报,岂不是负国负民?要是这样,我们还不如在公堂上立一个木偶,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要知道,无功就是过,不干更是过。"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政治发展史的角度看,"官本位"是指"官"在政治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关系到政治的兴衰和社会的治乱。"官本位"包涵"依靠官员治理"和"治理好官员"两层含义,具有价值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国数千年官本位问题的利弊得失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质,也为当代政治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关于喧嚣一时的因"宜黄拆迁案"8名官员被问责,而引起的"当官有风险,从政须谨慎"的讨论,这几天在我脑海里又泛起了些许浪花。"当官真有风险,从政真要谨慎"吗?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当官确有风险,从政确须谨慎——从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无论官  相似文献   

7.
<正>《廉政瞭望》第15期刊登《开会时,你还敢在领导眼皮底下接电话吗?》一文后,舆论反响强烈:多家报刊杂志全文转载,人民网、《新京报》等就该文发表评论,东方卫视《看东方》栏目予以专题评介。对本文涉及的"干部开会打电话"与"领导借处理打电话者逞官威"两方面问题,《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知名媒体还分别刊登了有专家、官员、网友等参与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实政录》,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排名第七的是"巧官"——这类官员不办政事,只知粉饰太平,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对下颐指气使,对上却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巧官"之"巧",在于做事"乖巧",往往"看人下菜碟"。对下,他们不愿担当,"绕着走""打太极""踢皮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上,他们则如川剧"变脸",尤其  相似文献   

9.
李炜 《前线》2010,(1):57-57
<正>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官员死后到阎王处报到,自称任职期间不贪钱财,所到之处,"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王讥笑说:"设官为的是做事,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井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被中国的老百姓称之为"官"。那么,官的价值是什么?领导干部应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官"与"民"的价值错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前提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效应。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形成和实现的。"官"与"民"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级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以此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各种官吏都把他们自  相似文献   

11.
上期回顾     
《廉政瞭望》2013,(9):3-3
在这个既骂官、又羡官,更崇官的国度,假“钦差”不乏生存的土壤。假官员的承诺是假的,上级官员对资源、权力的垄断是真的;假官员的“政绩”是假的,百姓对官员实干、官场清正的渴求是真的。  相似文献   

12.
正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以高薪闻名,中级以上官员生活总体上来讲比较优裕,高级官员更是腰缠万贯。著名宰相吕蒙正出身贫寒,任官期间也算廉洁。然而吕蒙正退休后,在洛阳建"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中级官员试户部侍郎苏辙退休后,还享有职事官从三品试户部侍郎职钱月45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术教育机构的"官本位"程度究竟深几许?在通常的模糊感知之外是否有精确的量化指标?顾海兵教授引入"官味度"这个概念来对此类现象进行量化,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从五年的动态趋势看,‘官味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官  相似文献   

14.
邹焕聪 《求实》2013,(8):64-67
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矛盾凸显期,诸多社会矛盾频发,其中官民矛盾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从法治文化的视角看,官员治民文化与依法治官文化的矛盾、官文化至上与公民权利意识的碰撞、实体法治文化与程序法治文化的对立,以及公权力主导与民主参与期待的冲突是当下中国官民矛盾频发的主要成因。要实现官民矛盾的预防化解,就必须在法治理念上,从官员治民向依法治官转变;在法治关系上,由官民对抗型关系发展到官民合作型关系;在程序价值上,从实体法文化发展到实体法文化与程序法文化并重;在法治路径上,由官员主导发展到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5.
正"官邸制"实际上就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在任期内提供居所的制度。一定级别官员的官邸和私邸有质的区别,官邸的产权属于国家,只有符合官邸入住条件的官员才有资格享受官邸制待遇。实行官邸制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避免资源浪费。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领导干部工作调动、异地任职或者高级干部进京等,成为我国官  相似文献   

16.
好官的标准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官场认可,老百姓亦称道,像范仲淹;有一部分官员老百姓极力推崇而官场却不容纳,如海瑞;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官场和民间都存在争议,像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更多的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  相似文献   

17.
政坛好声音     
<正>"今天的中国社会为什么要强调伟大?伟大不是让我们比别人地位高一点、有特权,这个伟大的背后是牺牲和奉献,是责任。一个真正敢于伟大的政党,是能带领人民创造奇迹的政党;一个勇于伟大的政党,是能让人民信赖的政党。"——近日,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在新华网特别访谈《专家带你读报告》节目中称,实践的发展让我们有资格自信。"一些官员犯错误乃至犯罪,在最初也有过犹豫、纠结甚至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中国的一些官员虽然未进什么哈佛之类的名校深造,头上也没有什么博士的光环,但是敛财的手段却实在了得,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建设局原局长周广玉,就是其中的一位"皎皎者"。虽说其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处级干部,但是人家却能一边当着共产党的官,一边经营着自家拥有的18家企业,这个"本事"能说小吗?  相似文献   

19.
调查     
《廉政瞭望》2012,(11):11
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官场里随处可见的官腔官话官架子、官员特权、跑官要官……这一系列现象都是官本位的典型表现。以下各类表现越多说明"官  相似文献   

20.
整饬吏治先治庸官懒官。我们从分析庸官懒官存在的原因入手,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制度、管理监督制度和奖励惩戒制度建设,彻底根治庸官懒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