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的历史由来,还得从青年毛泽东说起。 1913年春,毛泽东考进长沙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他成为杨开慧父亲、该校伦理学教师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毛泽东、蔡和森和同学们经常到杨昌济家登门求教或聚会。杨昌济和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柳直荀的父亲柳午亭都是湖南的知名学者,三家交往颇深,时相往来。因  相似文献   

2.
1915年秋,邓中夏由郴县中学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毛泽东的挚友蔡和森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考入湖南高师,与中夏同分在文科乙班。杨昌济先生其时正在湖南高师和省立一师兼教。中夏十分崇敬杨先生的学识、理想和为人,他和蔡和森常在星期天到杨先生家拜访、求教。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三人在杨昌济先生家相遇了。蔡和森指着毛泽东向邓中夏介绍说:“这位就是我的朋友,一师的毛润之君”,就这样,邓中夏与毛泽东相识了。其时毛泽东求友之心甚炽,曾作过一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  相似文献   

3.
《湘潮》2020,(6)
正图片说明:湖南第一师范是一所治学严谨、师门昌盛、育才有方、人才辈出的学校。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这里求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达数年之久。在一师,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师长的教诲,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地锻炼体魄和意志,坚持冷水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湖南算得上是一个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地方。人材之脱颖而出,功在教育。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来,湖南的现代教育事业素称发达,这中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长沙杨昌济先生。杨昌济一生教书育人。他应过科举,中过秀才,后来又进书院学习,并出国留学十年。他一直以教书为业。教过蒙馆(私塾),也教过中师、高师和大学,并筹备创办湖南大学,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象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罗学瓒、陈昌、张昆弟、何叔衡、肖三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四师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被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至1918年6月毕业,他在一师共学习了五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当时虽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却汇集了一批有名的学者,是湖南一所著名的师范学校.青年毛泽东当时20-25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和当今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年龄大致相当.一师求学五年正是他辉煌人生的起点,在此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如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学贯中西的杨昌济先生、袁吉六、徐特立、黎锦熙、方佳夏、王季范等良师,同时结识了一批才俊如蔡和森、何叔衡、罗学赞、周世钊等.青年毛泽东在校期间不仅勤奋好学,博取众长,而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读书生活多姿多彩.青年毛泽东这段求学生活,给当今大学生如何求学仍留有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蔡和森有着伟大的革命友情。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舞,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产生了巨大的光和热,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一、为改良人心风俗,创建新民学会。1914年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合并,四师的毛泽东与一师的蔡和森从此成为亲密的同学。他俩志同道合,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探讨救国方道、交流读书心得,畅谈人生理想。1915年在杨昌济老师指导下,组织了哲学研究小组,每星期两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他们对湖南人民在帝国主义掠夺和军伐暴政下  相似文献   

7.
十五、身体力行尊行老,劝得含之学父亲行老是毛泽东对章士钊的尊称。章士钊字行严,湖南新化人,生于1881年。章士钊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清末曾任上海《苏报》主编,鼓吹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也曾任过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教育总长。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他与毛泽东发生过一些不寻常的关系。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时,就给章士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与章士钊是很好的朋友。杨昌济在逝世前,曾郑重地向章士钊推荐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章士钊…  相似文献   

8.
《湘潮》2020,(8)
正王立庵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读书时的数学课老师。他对毛泽东的"偏科"现象给予了理解,并通过努力使毛泽东改变了对自然科学的看法。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并与其一家结下了深厚友谊。知人善教的好老师1914年春,因一师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毛泽东到一师续读。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对他影响较大的老师杨昌济、王立庵等人。王立庵是毛泽东的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嘴里很少说钱的事,口袋里一般不装钱,平时也不亲手花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还曾多次向人“借”过钱。 借钱为帮助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毕业之后,毛泽东接到原湖南一师教员、后为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的恩师杨昌济的来信,信中谈到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晓农 《党史纵横》2005,(5):54-55
章士钊在关健时刻选择了新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他做中共诤友的无悔人生。1949年春,毛泽东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和谈代表团并不抱太大希望,他清楚这是国民党的惯用技俩,打不过就谈,并不真谈,而是拖时间。但他对代表团的到来还是十分高兴的,因为,代表团的名单中有许多人已经是中共的老朋友了,其中就有自己的湖南同乡老友——章士钊。按辈份讲,章士钊是毛泽东长辈。他与毛泽东的老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至交,杨昌济很欣赏毛泽东,章士钊当然也喜欢。1920年,章士钊拿出两万大洋,资助毛泽东勤工俭学,这笔钱实际上是解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1.
正章士钊,字行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19年,经杨昌济介绍,结识毛泽东。从此,两人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和友谊。言而有信,"还债"十年1920年,毛泽东为筹备共产党的成立、开展湖南革命运动以及援助一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目较大的银款。资金紧张、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上海,寻求章士钊帮助。章立即答  相似文献   

12.
1918年8月15日,26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走出三湘大地,前往古老的都城北京.两个月之前,刚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毛泽东,收到原一师教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的杨昌济先生的来信.在信中杨先生希望毛泽东进北京大学深造,号召湖南新民学会的成员赴京,参加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发起的、以“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为宗旨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收到杨先生的信后,毛泽东与新民学会成员何叔衡、蔡和森等10余人,在一师附小陈赞周、萧子暲(即萧三)处开会.他们赞同杨先生的主张.一致认为新民学会成员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于1913年春至1918年夏、1920年夏至1922年冬,先后在湖南一师学习、工作了8个春秋。即便于1923年4月调党中央工作之前而两度不在一师的日子里,他也以母校及其附小作为自己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到教师再到职业革命家;二是由非凡的师范生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再到杰出的革命家。湖南一师印证着毛泽东成长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20,(5)
正本书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章士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0年 ,毛泽东急需一大笔钱去筹备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和资助一部分革命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 ,他想了多种方法也无法筹措够。情急之下的毛泽东想起了湖南老乡、岳父杨昌济的同事好友章士钊先生 (字行严 )。这位章老先生乐于助人 ,在社会上颇有威望。毛泽东找到章士钊后 ,恳切地说 :“先生 ,有一批有志为国的湖南青年人想到欧洲勤工俭学 ,需要一笔不小的款子。一时 ,我们无法募集到这么多钱。我们这些湖南后辈想请先生帮忙。”正坐在书桌前的章士钊 ,虽清瘦但精神很好 ,听了毛泽东的话后 ,略微沉吟了一会 ,说 :“要多少 ?”“最好是两万…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同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无产阶级领袖人物一样,经历了一个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和从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一、一师时期(1913年~1918年6月),以主观唯心主义为主体。一师时期,毛泽东在哲学上主要是通过老师杨昌济,受到宋明理学及近代思想象如曾国法、严复等人的影响。从他在1913~1914年听“修身”、“国文呗程时所做的《讲堂录》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宋德之学都是切实的。”“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人心即天命”等。由此,他主张思想在前,行动在后。“…  相似文献   

17.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的毛泽东遗物中,留有大量戏曲音乐磁带,其中绝大部分是京剧唱片,约占全部戏曲资料的三分之二。从中我们得以知晓毛泽东生前最喜欢最欣赏的戏曲种类是京剧,京剧成了他一生业余生活中酷爱的重要戏曲形式。 据有关书籍记载,毛泽东最早接触京剧是1918年,这一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由教师杨昌济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闲暇之余浏览北京的大街小巷及风景名胜之处。这时的北京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被毛泽东称作是“一个大好人”,“是我真正的好老师”。 毛泽东最初知道李大钊的名字,是1916年9月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从杨昌济先生那里第一次见到《新青年》杂志,并阅读了李大钊撰写的《青春》一文。文章号召青年“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造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毛泽东大受鼓舞,对这些宏论极为赞赏,很为之振奋。他说:“是的,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1994,(Z1)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有四位老师对他的思想和业绩有过重要的影响和帮助。首先是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杨先生教伦理和哲学。毛泽东学问渊博,中西哲学无所不况,是与杨先生的早年教育分不开的。其次是袁吉六先生。他是湖南保靖的举人,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古文。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能写古文。乃得力于袁吉六先生.”第三位是徐特立先生。他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是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在1937年庆贺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宣读了热情洋溢的祝寿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  相似文献   

20.
《恰同学少年》开播以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该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陶斯咏等一批优秀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细节,展现了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情怀,同时还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本刊特编发“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们”,以求让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