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覆盖与节制:一个有关“审判阴影”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是以自治为目标的调解正当化的首要原理。在现实实践中,纯粹的合意取得面临诸多障碍,合意贫困化的现象在各种调解模式中都有可能产生。在当事人自主交涉的场合,力量的不均衡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交涉中恣意的蔓延,以审判阴影覆盖交涉过程、围绕法律判断凝炼合意以抑制其中的恣意因素成为必要。审判阴影覆盖的路径可以划分为一般路径和特别路径。特别路径的审判阴影的覆盖在抑制恣意的同时又可能损害自律这一调解本质属性,反过来又成为另一形式的合意贫困化生成的契机。审判阴影也要有所节制。调解这一难解悖论提醒我们,无论是审判阴影的传递亦或是审判阴影的抑制与自我收缩,都应该也只能将提高当事人的自治能力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2.
地方自治具有塑造国民的民主性格、抑制中央过度集权及强化责任政府的功能,是现代宪政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120年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诸国中宪政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地方自治制度经历三次重大改革,是日本宪政建设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自主、充足的财政既是地方自治的基本内容,又是地方自治的重要保障措施。20世纪末,日本地方分权改革建立与本国宪政、地方自治相配合的地方财政法制。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可借鉴日本的宪政、地方自治与地方财政法制三位一体的制度架构,通过地方财政法制建设实现地方自治,并藉由地方自治通向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最后的10年,法学理论研究突飞猛进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司法实务界在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理论支撑。与法学理论界一样,司法实务界也正在谋求发展,并致力于司法改革的实践探索。在这场改革中,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探索了审判管理及其运行机制,力求在继承与扬弃、借鉴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中构筑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审判管理新模式。一、创新审判管理模式的意义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和制约等方法,协调并控制审判工作的流程,规范并监督审判组织的行为,以保证审判工作严…  相似文献   

4.
法官的自治、自律与司法公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往学者们论及司法改革,多是从我国的诉讼模式、庭审方式等角度出发的,而很少直接以法官这一主体因素为核心来加以思考并进行一些制度上的设计与调整。实际上,法官是实现司法改革的目的———司法公正这一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本文围绕法官的自治与自律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以及法官如何做到自治与自律进行了探讨,旨在确保法官独立审判的实现及加强对法官切实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从而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与法院审判独立、当事人意思自治以及裁判既判力的关系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不同看法。但是,这三对关系是可以协调好的,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完善市场经济的立法和司法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诉讼效益和在诉讼中更好地贯彻“民事自治”这一诉讼原则,是民事诉讼面临的两大首选任务,该两大任务的确立是我国法律价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体现。民事诉讼如何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需要靠切实有效的司法改革来实现。对此,作为诉讼最终裁判者的人民法院通过对传统审判体制的反思,已获得清醒的认识,其改革的魄力和勇气无疑站在了时代的前列。无论从审判机构、审判方式及审判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在法律精神内作出了一系列革新,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如为避免法院对民…  相似文献   

7.
法院管理体制改革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核心所在。我国法院现行管理体制完全地方化和行政化,这是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的根源。构建新的法院管理模式,必须符合改革价值定位、符合中国特殊的司法国情、遵循法院管理的一般规律等标准。依据此标准,文章提出:借鉴司法委员会管理模式的外部资源获取方式,成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委员会负责人财物等管理决策;借鉴司法自治型管理模式,实行法院内审判业务和行政管理事务相分离;以此两点为基础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司法委员会型管理模式并对司法委员会人员构成、运作方式、法官选任、司法预算等具体制度进行设计。法院管理模式的改革,需要修改法律扫除改革法律障碍、调整司法管辖区、理顺与地方党委管理、调整地方人大监督法院方式、改革上下级法院关系、成立专业化的司法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法院系统党组织、改造审判业务庭为单纯专业化审判组织等项改革措施进行配套。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日益深化,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已成为诉讼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 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主要缺陷,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阐述了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9.
经济审判方式改革是当今司法界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广东法院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总结出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思考经济审方式改革的难点、疑点。  相似文献   

10.
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人民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日益深化,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已成为诉讼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主要缺陷,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阐述了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1.
相庆梅 《现代法学》2005,27(2):55-62
民事庭审是整个诉讼活动的核心,庭审制度改革是诉讼改革的契机和重要内容,其成败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问题。因此对于集中审理和举证时限的关系、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分立、法庭调查的控制以及法官认证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对于民事庭审程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玮玮  赵晓耕 《北方法学》2012,6(3):125-134
药家鑫案引发了颇多可供讨论的法律问题,比如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的关联等。仅就一审法院在庭审中发放"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的行为来说,就可以映射出许多关于当前中国司法改革的样态。究其本质,发放意见表实则难属司法行为或审判行为,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法院的管理行为。从庭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一行为彰显了在当前集权体制下行政化的法院管理模式逐渐难堪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法院还算占绝对优势控制的庭审管理环节深受媒体和舆论的压制而艰难前行的无奈,并且还反映了法院在以政治为首要职能的高压下难以实施专业性技能管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审判方式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在加入WTO后 ,仍存在很多问题。应对中国审判方式进行再改革 ,使其与WTO的诸多规则相一致。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由行政化的院长、庭长批案走向法官独立审判 ;由宣读书面证词走向证人出庭作证 ;由实体主义走向程序正义与效率的统一 ;由司法神秘走向司法公开  相似文献   

14.
张延军 《行政与法》2005,(4):123-124
审判委员会是依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在法院内部设立的重要的审判机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其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者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制度在其确立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建国时期,曾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法院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审判委员会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以致阻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必须对其予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1952年至1953年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司法改革,其理念与制度产物仍影响着现今司法体制的建构.司法改革运动的一条隐形动因是破解"案多人少",重塑审判工作模式,为新中国司法制度提供"人民属性"的法理诠释,并尝试建设"政治维度"、"人民维度"和"法律维度"和谐共生的新型司法制度.1957年整风期间,法学界对司法改革运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但囿于意识形态干扰,最终酿成"反击右倾扩大化",导致"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司法制度全面倾斜"政治维度",进而演变成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灾难.  相似文献   

16.
Most studies of comparative judicial politics suggest that judicial autonomy emerges from democratic competition, but despite its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China has introduced reforms that increase merit‐based competition, transparency, and modest professional autonomy in local courts. Variations in judicial selection procedures across urban China reflect differences in local markets for professional legal services: when mid‐ranking judges can easily find lucrative local employment as lawyers, court leaders strategically reform appointment and promotion mechanisms to retain these young, but experienced, judges. These findings are based on nearly fifteen months of in‐country fieldwork, conducted between 2012 and 2014, including forty‐nine interviews with judges across three different cities: Shanghai, Shenzhen, and Chengdu. Employing the subn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 this article not only builds theory regarding the legal profession's role in authoritarian states, but also offers new empirical detail regarding the sele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behavior of judges in urban China.  相似文献   

17.
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出现了如律协、足协、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具有自治属性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具有全体性、自治性和公权力性 ,承担着原由政府部门行使的管理职能 ,成为公共行政的主体。对这些组织既要予以法治监督 ,又要注意保护其行业自治权 ;在司法审查时 ,需要从设置诉前行政救济程序与合理限定司法审查范围等方面防止司法权过度介入其自治权。  相似文献   

18.
周伟  邵尔希 《现代法学》2007,29(1):154-161
保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羁押替代措施。在欧美法治国家,保释是常态,羁押是例外。取保候审是我国《刑诉法》规定的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因应刑事司法中保障人权的趋势和要求,扩大适用非羁押措施是刑事司法改革内容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社会状况下,囿于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司法体制、物质基础、社会控制手段等因素,扩大适用取保候审存在诸多困难。认识和面对这些困难,以做出正确的改革选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我国陪审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中国,陪审制度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蕴与司法功能,而且对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实现审判独立与完善刑事审判程序具有独特的技术功能。只有科学设置陪审制度,上述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制定,是对我国陪审制度的重大发展,不过规定仍显简略,且其中的一些条款与陪审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不尽契合,抑制了陪审功能的发挥。应对我国陪审制度进行实质化改造,保障其功能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0.
陈瑞华 《法学研究》2006,28(4):63-79
中国刑事审判中存在着一种“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审判方式。在这一审判方式下,公诉方通过宣读案卷笔录来主导和控制法庭调查过程,法庭审判成为对案卷笔录的审查和确认程序,不仅各项控方证据的可采性是不受审查的,而且其证明力也被作出了优先选择。结果。现代刑事证据规则在这种审判方式下难以有存在的基础,法庭审理只能流于形式,那种通过当庭审判来形成裁判结论的机制和文化难以形成。不抛弃这种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审判方式,任何以加强庭审功能为宗旨的司法改革将没有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