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康》2007,(9):44-44
不管其它的城市多么繁华、现代、舒适,天津还是那个讲吃讲喝、低调、务实、酷爱现实生活的天津。今日天津,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城市改造;两种路径、两种机制的两个城区之间,是历史和现代的交融。而我们只有通过亲历了天津几十年发展的老人的口中才能够拼凑出那个具有600年历史的中心城区和市民的具体影象,于是我们找到"天津闲人"林希——这是一位1935年出身旧中国买办之家,如今与冯骥才一起被称做津味小说"双帜"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阮忠 《新东方》2011,(1):66-71
苏轼的历史人物论说主要针对帝王、将相谋臣、大夫或文人。在这些论说中,他的批评格调表现为:观察万事万物变易之理,考量社会生活而自断于中的人性批评;观察政坛风云,重新审视、评价历史而别出己见的翻案批评;观察别人所长,亦知别人所短,然后拈出其短而作的缺失批评。苏轼通过这些批评,表现了自我不同于传统的理念以及济世思想、新锐精神。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秦观相知相契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索》2010,(11):200-202
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与秦观从相识到相知,又到如此的相契,这是由于苏轼与秦观的家庭教育、人生经历、宗教态度、诗词创作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探讨苏秦相知相契之因,对理清苏轼与秦观的关系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徐建芳 《求索》2008,(1):184-186
《周易》“贞”观对苏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处世哲学上,《周易》认为守持贞正就可防止凶险等情况发生,这是苏轼面临任何打击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精神的心理定石之一;二是政治思想上,《周易》的“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等观念使苏轼认识到治国必须进用君子、驱除小人,端正人伦之道;三是文学思想上,《周易》的“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等使苏轼感悟到文章内容应正直端善,语言应平易规矩。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治水之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勿氽 《中国减灾》2009,(7):44-45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书法传神论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书法由传事物外在之“神”———象喻论 ,深入到传人内在之“神”———神喻论 ,最后得出了“书如其人”的结论———书品如人品。“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思想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焦点 ,于伦理上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于艺术哲学却未必正确。只有从分析审美情趣入手 ,才能真正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相似文献   

7.
李向明 《求索》2007,(1):176-177
本文由禅理诗的界定入手,从说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北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士大夫阶层的禅悦之风,家乡与家庭的影响,苏轼一生与佛禅之缘及屡遭贬谪的多舛命运等方面,分析了苏轼禅理诗生成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其著作中对六朝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对六朝文学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六朝诗歌,苏轼的评论不多,不过他对鲍谢诗歌以及徐庾体的评价还是基本客观的。苏轼的六朝文学观除了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外,其独有的文学创作经历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宁静 《现代人事》2001,(7):30-30
苏东坡是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精通诗词书画。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东坡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10.
赵丹琦 《前沿》2011,(12):142-145
苏轼漫游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及金山寺写下了十几首以金山为名的诗歌。苏轼金山诗连绵贯穿在其一生坎坷经历之中,诗中深切表达了与金山寺僧侣们的深厚情谊,着力描绘了金山佛寺内外幽静高妙的风景,抒发了深刻的禅理妙趣,成为后人综合研究苏轼丰富的禅宗思想及佛教文化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苏轼既是著名文学家,也是很有造诣的经学家,他积平生精力撰成《易传》、《书传》和《论语说》三书,是北宋“蜀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至今尚可考述最早的宋人经学著作之一。三书撰成之日,苏轼自己十分看重,以为“此生不虚过”,相期为后世学人有以知道自己学术思想的重要成果。然而诸书由于受北宋党禁影响,一直很少版刻传世,直到明代中叶,其《易》《书》二传才与其弟苏辙的经学著作结集为《两苏经解》(其《论语说》竟不可得)行世。然而古往今来整理和研究之者,殊甚寥寥。为提请学人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苏轼的经学成就,兹对三书的撰著过程和主要内容特予提要,以便读者对三书的原貌及其流传过程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2.
13.
邓立勋 《湖湘论坛》2003,16(6):86-88
从魏晋南北朝起 ,中国文人无不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只是各自的因缘导致程度不同而已。而苏轼则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人物 ,在他的思想中 ,儒、释、道三家无疑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谈到传统文化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皆有。从苏轼的家世来说 ,苏轼之父苏洵 ,虽始终未得功名 ,但却以儒业终身。他为人正直 ,学识宏通 ,对苏轼兄弟影响很大。苏轼之母程氏 ,虔诚奉佛 ,但又颇有儒家节义。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以后苏轼思想性格之形成无疑是起了定势作用的。概言之 ,苏轼早年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和所立下的济世救民之志 ,决…  相似文献   

14.
熊艳娥 《求索》2012,(4):135-137
陆龟蒙乃晚唐著名作家,也是影响深远的高士。从晚唐至今,每一个时代都不乏其接受者,苏轼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接受者之一。他是发现陆龟蒙咏物佳作《白莲》的第一读者,为此诗经典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他在诗作中将陆龟蒙塑造成一个不惧权贵、傲骨铮铮的贫士,提升了其人格精神,使陆氏更容易被后人接受。在政治失意、生活困窘的境遇中,苏轼还接受了陆氏采食杞菊的襟怀和风节,从而强化了杞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吴洲钇  曾绍义 《求索》2010,(5):226-227
苏轼一生好酒,既把饮酒取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更从其中展现出一种"内全于天"的至高人生境界。同时"得酒诗成","乘酣以发真兴",创作了大量与酒有关的优秀作品,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忧愤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这些都是对前人的超越,是苏轼对我国独有的酒文化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何晓苇 《求索》2013,(11):68-70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变革天下法度,旨在富国强兵。这与苏轼裕民的政治价值及其治国方略产生了尖锐冲突。苏轼认为,"裕民"理应成为变法之归旨,它是一个义蕴丰富而深广的概念范畴,与"富民"有别。"裕民"既涵盖了执政的举措在御民、抚民,于民以宽仁、宽缓,又统摄了治国"富民而措刑"的"民德归厚"之根本价值。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急於有功而贪富强",有病民、贫民之弊,乃至败坏天下之风俗。裕民作为苏轼政治理念的核心价值,贯串于熙宁前后苏轼的诸多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当中。裕民之道与富国之法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争论。  相似文献   

17.
胡敏 《理论月刊》2005,(3):111-113
本文首次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咏石诗,展示了诗人对奇石的品质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地发掘、描绘和创造,同时正是因为对奇石执着专一的爱,诗人才能在诗中发掘奇石的真美,揭示出奇石蕴涵的深刻的文化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帅杨 《传承》2012,(6):76-77
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心灵历程。苏轼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终于达到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文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东方》2019,(4)
苏轼与李定之间存在着间接过节,没有直接发生过冲突,但李定是一个不服母丧之人,投机取巧地投靠王安石变法之新党,并受到重用与提拨。李定的"匿丧事件"受到旧党群臣的猛烈抨击,被迫追服母丧。当他擢为御史中丞掌握大权时,便借宋神宗之力对反对新法呼声最大的苏轼发难,以报复苏轼"诗讥"之仇。  相似文献   

20.
李显根 《湖湘论坛》2003,16(4):10-12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千古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是大起大落的经历、超然旷达的个性和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成就了他。这也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最具人格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