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廖文 《当代广西》2009,(15):49-49
近年来,一个崭新的城市群名称——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进人人们的视野。广西北部湾独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港口优势、环保和建设城市群的承载力优势正喷发出巨大的能量,将使这一城市群快速升华,按其潜能和近几年来的蛙跳式发展,将形成一个大能量的城市群。这正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玉在椟中求善价”。  相似文献   

2.
张晓春 《前沿》2014,(13):109-113
城市群对未来城市群经济和城市群规划建设具有探索性理论架构作用。通过城市群和城市群经济概念的界定和阶段性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分析,对未来城镇规划建设,推进城市群经济集合发展具有普遍性意义。社会结构功能和文化制序分析证明:文化使人之所以为人,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和文明方维,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逻辑坐标”。因此,制度经济将成为一个国家未来城市群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和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童中贤 《求索》2008,(7):8-10
在我国京广线上,由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共同形成了一条大的经济隆起带。整合这三个城市群,构筑第四大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不仅是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虽然与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这一城市经济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与目前已经提出要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其它区域相比,却又具有很多相对的优势和较强的内生成长性。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3,(2):91-92
刘士林在《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撰文认为,关于“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内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基本的共识,由此对全球和我国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在中国,人们把“大都市”和“城市群”两分并不仅仅是个概念使用问题,更折射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深层困境。一个理想的大都市必然是以城市群的形态出现,同时,一个理想的城市群在本质上则如同大都市一样是一个有机体。  相似文献   

5.
《创造》2012,(4):30-32
城市群理论认为,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如何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创造》2007,(3):18-19
作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龙头区域的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州市,滇中城市群的区域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受到了极大关注。2006年3月31日,由云南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云南省建设厅主办,《创造》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首届滇中城市群规划论坛”在昆明召开。省政府有关领导和滇中4城市的行政领导以及省市相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近200人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做研究时,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认为都市圈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群:以内联协作为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在武汉城市群的先期发展中,内联协作曾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武汉城市群发展的新跨越,必须与进俱进,开拓创新,把合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今日上海》2013,(12):15-15
目前上海交大城市群临皮书指出,我国人口与资源不均衡现象炎出。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和人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成渝城市群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该文从城市群城镇化空间结构的角度,针对反映城镇化水平的人口、土地、经济子系统,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认为,成渝城市群受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的不同影响,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城市群协调发展度普遍偏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低水平发展;成渝城市群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中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崛起需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的崛起需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曹扶生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长期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全国分...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2,(4):33-33
对于“城市群”概念,国人并不陌生。而我国总共有多少“城市群”?却未必人人皆知,并且可能有多种答案。  相似文献   

13.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根据其功能和定位,目标是将其建设成全国第四大城市群,将长江中游经济区建成国家发展第四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未来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明确内蒙古东部地区(以下简称蒙东地区)地区城市群定位,实现蒙东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优化,不仅需要不断加强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还需要积极与周边地区业已成型的城市群及在建城市群寻求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对蒙东地区城市群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周边城市群对其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城市群结构体系、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培育蒙东地区城市群雏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亚平 《群众》2017,(13):15-15
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系统设计和重大部署,彰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使命”。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55万亿元、常住人口1065万人,分别占扬子江城市群的25.7%、21.4%,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我们要切实按照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对扬子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优化发展和融合发展等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凝心聚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在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大格局中谱写精彩华章,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苏州力量。  相似文献   

16.
孙柏宁  朱晨曦 《群众》2023,(2):21-22
<正>我国新型城镇化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都市圈的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以城市间密切的分工协作,正成为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本单元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群和都市圈要集约高效发展,不能盲目扩张”。构建集约高效的都市圈格局,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更有利于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形成新时代中国空间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在我国城镇化战略中,城市群具有顶层设计、全局视野和战略核心的地位。当前,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群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7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落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6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其主客体的关系出发,对现有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进行扩展,构建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下,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分别从空间发展协调、经济运行协调、社会组织协调、公共设施协调和生态环境协调五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现阶段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江西政报》2007,(21):31-32
为加强环鄱阳湖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江西省环鄱阳湖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1,(9)
正在贯彻落实"黄河战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七大生态城市群正奋勇前行,它们的未来也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