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与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与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发展的文明形态之一,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是被上升到  相似文献   

2.
一、辅助生殖带来的伦理问题人工生殖技术以其不可阻挡的方式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给人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1、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医学上胚胎着床前利用遗传诊断技术来降低人群个性连锁遗传病的发生率,而X和Y染色体分离技术的应用则是避免生下与X染色体有关的遗传疾病,可以达到性别选择的医疗目的,这在医学上是有价值的。但这两种技术如果按术者主观意愿生产某一性别的胎儿,性别选择必然发  相似文献   

3.
未来社会的人类将既不再是自然、技术、物质财富的奴仆,也不可能主宰万物。未来社会新发展观确立的起点,将是一场改变主流价值体系的观念革命,它将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我、重新理解发展、重新估价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物质资料。要获得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对自然的干预过程。人类干预自然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正面效应,又叫积极效应;一是负面效应,即消极效应。人类干预自然的正面效应是指人类通过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类干预自然的负面效应是指人类在干预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自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人类干预自然的负…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交替更迭的规律。文明一旦陈旧、腐朽、衰落,它就要被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新文明无情地淘汰和取代。 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自然对人类文明的  相似文献   

6.
陈宇宙 《世纪桥》2007,(4):76-77,86
马克思的“历史”规定是科学的历史话语。在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中,“历史”并非仅仅是指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更重要的是哲学本体性的规定。历史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是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和历史性生存,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不断自我否定向前的实践过程。其“历史”规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性存在,一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高新技术如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新型建材、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等极大地影响和改造了人类现代生活,极大地增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高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作用.但中低技术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中低技术向中、高技术升级和转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现实的角度讲不能没有它;  相似文献   

8.
审视自然的实践视域、审视社会历史的实践视域以及审视人类思维的实践视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实践视域的三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自然界首先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将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强调人类思维对实践活动的从属性。实践视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的显著特质。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人类生产力的特征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亦称物质生产力,可以定义为: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力量。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及生产力自身的运动发展过程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可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绿色发展蕴含了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要求;自然界的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符合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类对自然开发过程中需要科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同时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走绿色发展之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要求,表明了以人为本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11.
赵力 《实事求是》2001,1(6):17-20
现代社会 ,主体活动的文明程度 ,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状况。人的主体活动表明 ,各种当代问题与主体活动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在主体所能控制的全部事物中 ,最需要加以控制的是主体的行为 ,失去控制的主体活动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主体活动的失控状态是各种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了摆脱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危机 ,避免令人担忧的人类前景 ,我们应认真反思主体行为 ,树立主体约束意识 ,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发展。一、人是“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是自己的主人人能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支配外部世界 ,同时 ,也改造着自己、支…  相似文献   

12.
正一、历史的概念问题专门史(以下称"专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那么,何谓历史呢?从广义来说,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自然发展史比人类社会发展史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泛。由于先有地球,后才有人类,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史时间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的愿望,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拓展深化,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人类自身再生产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内涵,然而多年来这一理论却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这在理论上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把人类自身再生产理论的含义错误地等同于“人类生殖”;二是对物质生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机械、片面的理解。这两者的实质都在于离开社会有机体总的生产或再生产过程去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只要我们深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完整论述,就不难发现对这一理论的上述两种理解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2003年2月1日,人类航天史上的又一灾难发生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预计落地前16分钟解体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人类在开发和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遭受的一个重大打击,是继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以来又一次严重的灾难,世界为之震惊。航天工程是高风险的复杂技术,让我们重温一下人类在这一领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当代,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任何部分,可以说整个人与自然系统的持续性都维系于人类行为之上。而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程度是相辅相成的。从原始社会、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到现代技术社会,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使人对自然的干预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借助于科技的进步,从完全依附于自然进步到局部干预自然发展到对自然界全方位、多维度的干预和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始料不及的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人与自然关系冲突正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化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境问题的深层解读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人、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这无疑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态化道德实践是未来实践方式的新取向,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对自然大规模的不计后果的实践行为后,人类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已意识到实践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生态化道德实践是人类为步入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一次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技术起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需要,它真正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它使人们从祈祷上天,依靠巫术、凭借生产经验来影响自然,转变为崇尚科学、依靠技术、凭借科技的巨大渗透力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这种变化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质量的空前进步。其次,近代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伟大力量,使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冲破了宗教教条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得到升华,带给人类重新认识宇宙、重新认识自身,…  相似文献   

19.
辛鸣 《新湘评论》2020,(1):10-13
制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部灿烂的人类制度文明史。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发展、兴盛、消亡,既有的制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谢幕,新生的制度又顺应时代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过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进行伟大创造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主观主义拍脑袋想出来的,更不是“拿来主义”从别人那里照抄照搬过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朱国芬 《求实》2014,(8):78-8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化样式,其本质是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它既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历时态属性,又有在人类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中所表现出的共时态属性。从文化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