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千元的注册资金,三十多平米的租赁店面,这就是她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辛勤经营着她的书店,挥洒着她的别样人生.她叫王芳,一师二团书店老板. 开书店绝处逢生 2008年对于王芳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她被在后勤生活老师岗位服务了三年的学校辞退了,理由是要维护学校的窗口形象,因为她腿有残疾.这使王芳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这年正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有人劝她起诉学校,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但被她婉言拒绝了.一些领导的狭隘和无知,更激发了她的斗志.泪水洗面之后,她决定自己干出一番事业.王芳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从小她就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在别人的歧视中成长,难免会有自卑心理,但也培养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通过市场考查,她发现开书店是一个好项目,一个一万多人的中型团场,却没有一个书店.  相似文献   

2.
她入了佛门,经常求菩萨保佑自己升官.然而,佛也决定不了她的官运,在一次区委常委的选举中,她被差额选落.官场失意,仕途失望.她趁手中有权,想捞实惠.于是,她将曾在党旗下宣过誓的拳头松开来,伸向金钱.请看--  相似文献   

3.
康克清素描 康克清是在江西与农民一起行路时,从土墙上贴的标语中学会认字和写字的.她小时候做苦工,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领导人.18岁那年,她与朱德结婚.从那以后,他们就幸福地在一起生活、行军打仗,尽管当时她的年龄不及他的一半.她对我讲,除贺英(贺龙的姐姐,她在湖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之外,做过正规红军部队指挥员的妇女就只有她一个了.  相似文献   

4.
康克清素描 康克清是在江西与农民一起行路时,从土墙上贴的标语中学会认字和写字的.她小时候做苦工,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领导人.18岁那年,她与朱德结婚.从那以后,他们就幸福地在一起生活、行军打仗,尽管当时她的年龄不及他的一半.她对我讲,除贺英(贺龙的姐姐,她在湖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之外,做过正规红军部队指挥员的妇女就只有她一个了.  相似文献   

5.
桑顶·多吉拉姆是西藏著名桑顶寺第十二世女活佛.1955年春,她参加“西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在北京怀仁堂她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笑着问她:“你多大年龄了?”她红着脸回答:“14岁了.”毛泽东又问:“你的寺庙在哪个地方?”“在浪子卡,羊卓地方,叫桑顶寺.”她刚说完,朱德问道:“是不是在羊卓雍湖边?” 多吉拉姆惊异了,住在北京的大领导对遥远的西藏竟是那么熟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还和她一起合影.佛教讲究福分.她感到莫大的幸福,觉得佛祖的授意,跟着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句话.这种别具一格的表述虽然带有鲜明的马克思的语言风格,但其内涵却表明,在当时资本主义非常强大的欧洲,她确实是属于"异类".她的"异类"面貌就在于她的先进性.她的主张先进.她宣告:要代表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利益,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她的组织成员先进:先进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而且是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更重要的是她的指导思想先进.她以人类最科学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从中获取了永不枯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7.
文楚 《党史纵览》2006,(7):26-31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学季刊编辑部工作时,有位嗓音非常甜美的女同事.听说她是从中学退休后受聘而来客串的.她气质文雅,谈吐极富感染力,常常吸引着一些儿童文学作者、小读者在身边,听她聊文学,聊生活.她名叫朱为先.  相似文献   

8.
韦尔斯: 在延安的时候,我常与丁玲聊天.她当时仪31岁,却已作为中国小说界首屈一指的女作家而名扬天下.她非常自信,是各方面特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开路先锋.她是厉害的湖南人之一,在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方面,与毛泽东没什么两样.这导致她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并逐出北京,尽管未被关进大牢.  相似文献   

9.
桑瑞菊是康乐县聋哑儿童语训点的一名教师.7年前,她怀着憧憬和希望,走上了特教岗位.当她第一次给聋哑儿童上课时,性格孤僻的聋哑儿童对她又是抓,又是咬.开初几年,她曾几次被聋哑儿童抓、咬破手臂.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暗下决心:只要孩子们能听得见说得出,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大累都心甘情愿.为此,她整天和聋哑儿童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理,熟悉无声的语言.她找来大量有关聋哑儿病理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哪怕是微小的一点儿她都要做详细的记录.她还从生活上关心聋哑儿童,使他们不再有恐惧感.一名叫曲姣的聋哑小女孩从农村来到语言训练点上学.桑瑞菊把她安排到自己家里,吃喝拉撒全包了下来,别人还以为她是桑瑞菊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章含之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养女,曾做过毛泽东的英文教师,是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夫人.在她的一生中,父亲章士钊、领袖毛泽东、丈夫乔冠华三位人物在她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毛泽东对她关怀有加,十分器重,并推荐她到外交部工作.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章含之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1.
顾植 《党史文汇》2006,(7):29-34
田华是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虽然她已经离休多年,但还经常出现在全国性的大型文艺活动中.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她的身影时,我就不由想起与她相处的那些年月,那些日子.  相似文献   

12.
今年69岁的陈路茵,是四师六十四团七连一名退休老党员,在连队,只要一提起她,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她是个热心肠. 从1993年退休后,陈路茵一直没闲着,农忙时,她帮左右邻居烧水做饭,谁家小孩没人带,她当义务保姆.她还在连里义务巡逻,谁家院门没关好,她帮着关上;发现连里有形迹可疑的人,她上去问个究竟……在她的组织下,目前七连已成立了河东、河西两支三老巡逻队,一年四季维护着连队的的稳定和平安.  相似文献   

13.
女儿在美国上小学的第一天放学回家,我问她,同学都认识了吧?班长啥样?她说,没班长.五年后,女儿上了初中.她第一天放学回家后,我问她班上有多少人,女儿说没有班.  相似文献   

14.
孟生 《党史纵览》2006,(2):11-13
邓颖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一生追求革命,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她晚年从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后,闲暇时问相对较多.在这些日子里,收听广播成为了她的"消遣"方式之一.然而,这种"消遣"绝非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其中足见她爱国爱民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15.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彭真,却只有很少的中国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 以她的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的.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身后.作为彭真的妻子,她毫无怨言.但彭真却为此而叹惋不止.1997年2月23日彭真逝世前,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个大学生,工作很有能力,是我耽误了她."  相似文献   

16.
痛别宁都 1933年4月16日,金维映骑着她的枣红马走在去宁都的山路上.胜利县离宁都100多公里,只要策马快走,很快就能到达,但这一次她走得很艰难.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火一样燃烧着,要在平时,金维映总会下马去采摘一束带走.但这一次,她无意于此.因为她的情绪此时很低沉,心情很郁闷.  相似文献   

17.
永恒的信念     
尚志市亮珠乡有一个颇具"传奇经历"的古稀老人,叫韩国珍.抗日战争时期,她曾经为党组织送情报,护理伤员,从那时起她就以为自己"是党的人了".几十年来她一直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工作.群众也一直认为她是党员.然而,前几年党组织在进行党员登记时才发现,她并未履行过入党手续.于是,老人在古稀之年又满含深情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相似文献   

18.
黄某来自贵州遵义的农村.1993年她与几位同乡到广东打工.她找到了一份建筑工地的工作,2年后终于用自己的汗水迎来了工程的竣工.但是,为了得到工钱,她在异乡漂泊长达9年,只为等待在9年前就应该拿到的工钱.  相似文献   

19.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9岁丧母,“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②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唯一能给她温暖和爱的是祖父.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③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一所女子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追求》、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屠场》等中外文学作而,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反对剥削压迫,追来民主自由的进步倾向.1930年冬,因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不满,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她结识了萧军等进步的文化人士.1932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并以悄吟为笔名,先后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10月,她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其中收入她的《春曲》、《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6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跋涉》出版后刚刚送到书店,便遭查禁.萧红不得不和萧军流亡关内.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在赣州成立教导队.学员由所属各师选送,条件是共产党员、打过仗、有文化、身体好、25岁以下的男同志.教导队学员共100多名.当时郭俊卿仍女扮男装,名字叫郭富,是144师选送的.我是142师选送的.教导队分班,郭俊卿和我编在一个班,我开始认识她.班里她最小,不足20岁,个子也矮,大家都称郭富是小弟弟.郭俊卿嗓音粗,平时语言又少,在学习时,她却积极发言,还联系自己的苦难家史.她说:“我15岁那年迫切要求参军,就是想为父亲报仇;16岁入党后,经党的教育才懂得为阶级仇去打仗、杀敌的道理”.她又说:“我在战场上不怕牺牲的勇敢劲儿,就是为全中国人民都得解放……”.她爱好文艺,“北风吹”、“兄妹开荒”等歌曲,她唱得挺好,每次唱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