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华 《群众》2014,(11):74-7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坚定法律信仰,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  相似文献   

2.
仝尧 《淮海论坛》2013,(2):10-12
一、法治环境释义及基本要求 法治环境概念的逻辑起点在于法治概念的定位.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指出法治包含两重涵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法治概念经历了2300多年,法治的两点基本属性让法治建设的国家奉为经典。中国法治建设走过30年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依法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越发达,民主意识越增强,公民权利越完善,法治对于地方治理的意义就越重大,法治环境的构建成为了地方政府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基层法治工作队伍中存在人才流失较严重、干警办案任务重、办案水平仍待提高等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源头抓起,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首先,应注重法律尊严维护。一是树立法律优先意识。每一个法治工作者都必须严格按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任何人和任何组  相似文献   

4.
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除了要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最基础、最关键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只有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增强到足够的水平,社会才能进入真正的"法治"状态,法治社会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保障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遵守和执行的重要职责,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人大  相似文献   

5.
李静 《青年论坛》2006,(6):83-85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一。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准确把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当前司法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平等原则要求司法工作必须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坚持公平与正义的目标;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适应平等原则的要求,司法实践中必须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包括程序平等与实体平等的关系、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法律解释是法律活动的基干。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是一种服从解释,这种服从要求一切解释活动立足于法律文本含义的确定性与客观性,同时要求实现"价值"解释向"技术"解释的转轨。法治要求法律解释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解释者应当秉持一种谨慎的司法克制主义的解释立场,反对过度、恣意解释法律。  相似文献   

7.
田细菊  徐慧  王险 《政策》2006,(2):35-35
目前,一些城市正在开展中小企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发展软环境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法治环境建设滞后,满足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法治环境建设, 以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这些企业的法治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小  相似文献   

8.
法律权威是一个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性、机制性概念。法律的至上权威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性原则。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要求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并坚持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可以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内生机制与宪制、政治与监督保障的外促机制生成。坚持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坚持法律至重、法律至上、法律至威和法律至信。  相似文献   

9.
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即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法律就会没有权威,就会沦为一纸空文,法治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每一个公民对法律坚定的信仰,才是法治的终极保障,才是法治大厦屹立不倒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仇昉 《中国民政》2014,(12):37-37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依靠法律、维护法律、执行法律的一种法治思维、法治文化、法治行为。作为民政青年,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统一到部党组的各项具体决策部署上来,高举宪法法律至上的大旗,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迈进法治体系,是法治进路的内在规律,是法治国家的历史必然,是法治中国的现实任务。宪法至尊、民主政治、立法科学、法律权威、保障人权、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构成法治体系的核心要素。推进法治体系,必须系统把握法律规范与多元社会规则、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衡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法治体系还没有形成,而且与真正意义上法治体系的形成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当我们作出这样的评断时,有两个基本概念是必须予以澄清的,也只有将这  相似文献   

13.
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是建设法治社会、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途径。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与法治理念,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建立法律服务考核机制,优化农村法律队伍配置,不断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法律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保守性是法律的本性,除去政治上的原因,这是由于人行为预期的需要、形成并维持秩序稳定的需要以及确立和维持法律权威的需要。法律的保守性要求国家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传统和现状;修改法律时,以审慎的态度;适用法律时,严格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进行。清醒认识法律的保守本性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走向法治必须转变程序理念究竟何为法治?如何走向法治?近年来学者们讨论颇多。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揭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这告诉我们,法治不仅是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且法律本身是良法而不是恶法。也就是说,法治具有法律、制度层面的内容,但首先是一个理念层面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理想与价值作为立法的基础和司法的前提,法治化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历史和现实已向世人昭示:法治化要求法律观念的现代化。”〔2〕法律观念的核…  相似文献   

16.
无论立法者还是社会公众都非常关心,法律在运行中的实效如何?准确评判法律实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作者认为,在评判法律实效时,我们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法律实效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遵循恰当的评判方法,采取科学的评判标准,方能客观公正地展示取得的成绩、查找尚存的问题、揭示形成的原因,达到促进实效的改善、构建良好的法律秩序和加速法治进程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卓泽渊 《人权》2007,6(1):33-35
生命是神圣的,保障人权,就必须首先保障生命权,而法律是生命权的重要保障手段。没有对于生命权的法律保障,一切人权的法律保障都将流于空谈或者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任是法治建设的心理基础与精神动力,因此我国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在全社会构建法律信任。要想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便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几个环节入手,其中形成立法权威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前提,而确立执法权威是关键,确保司法权威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确立宪法法律至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要求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督,重视法律解释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正确处理好法律系统与其他社会调整手段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法律保护,存在环境保护法治理念不足、环境保护专项立法缺失、环境保护法律调整机制失衡、环境保护法律运行机制偏轨等问题。对此,应当树立依法治理的新农村环境法治理念,填补农村环保专项立法空白,并建立多元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