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亚洲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政府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东盟的赞赏和支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拟阐述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大意义,分析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研究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基本思路,建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率先在中国—东盟区域实现突破,取得好的成效、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地区。本文设计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性质宗旨与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与总部选址、资金来源与合作方式等,尤其对在中国—东盟区域起步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方式、期初的股本资金、各国出资金额及所占比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可行性初步操作方案,抛砖以引玉,供决策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出的观点仅是我们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机构。  相似文献   

2.
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缓解成员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压力,这一倡议得到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广泛支持。经过不到两年的谈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基本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订,基本解决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治理机构、运营模式、投票权等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是亚洲和世界共赢的选择,不仅对亚洲经济,而且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都具有深远意义。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仍面临众多挑战,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才能提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世界影响力,助力世界经济秩序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国的印度尼西亚的民法进行研究,以期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作过程中出现法律问题时,可以了解和运用印度尼西亚民法。  相似文献   

4.
印度作为亚洲主要大国和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东向政策"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其对东部最大邻国缅甸政策从"建设性接触"升级到"互联互通"战略新高度以来,明显加快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战略步伐。通过印度-东盟在政策机制和项目计划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印度-东盟"互联互通"战略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如综合国力相对不足、项目融资困难和邻国关系紧张等。印度-东盟"互联互通"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带动印度内陆地区发展,加速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目标,提升沿线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为我国对东盟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东盟各国能源、交通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为我国对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提出了推进海上基础设施投资,完善评估和监管机制,充分利用新融资渠道并以差异性投资规避投资风险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印度加快了对外互联互通的步伐,制定了东向、西联、连接中亚等互联互通政策。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条件和区域互联互通合作基础,印度的对外互联互通实际上还处于基础设施、制度和人员交往"三位一体"互联互通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初期阶段,并主要集中于陆海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积极推动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形成了较系统的政策框架.日本在互联的功能定位、地理布局、内涵构成上有清晰的政策设想,其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以湄公河次区域为重点推动东盟跨区域以及与区域外的互联建设,以雅加达等城市为重点推动区域内大城市群互联与相关市政建设,以建设基础设施、制度、民众互联以及塑造有利于互联的外部环境为重点推动多元融合互联互通,以“有质量的基础设施伙伴计划”吸引东盟国家加强互联合作等.日本积极推动互联有深刻的动因,着眼于经济与地缘战略利益的实现,势必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妥善加以应对,既有针对性,又着眼于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投资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的特点是总体规模小,增长速度较快;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偏小;投资的区位、产业比较集中和投资规模波动较大。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投资特点是:投资规模总体较大,但增速缓慢;受政治、经贸合作导向影响较深和投资规模波动较大等。本文提出以投资为契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投资,实现互助共赢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合作和交流,重构地区经贸格局,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伟大战略和顶层设计。亚投行的成立及其金融支撑作用的发挥将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亚投行的建立可以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助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可以为未来人民币全球性结算、融资、储务和贸易提供便利和条件,扩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实现亚投行同"一带一路"间的金融互动,促进亚洲地区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它对于实现"一带"与"一路"的有机衔接、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广西作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枢纽,在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软联通"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与国家赋予广西功能定位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议继续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综合物流体系、便捷的通关制度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2月1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教授应邀到我院作题为《国际秩序与中美关系》的学术报告。12月24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候任行长金立群应邀到我院作报告,对亚投行筹建过程、运作理念、机制建设等问题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2.
2011年,面对全球众多不确定因素及挑战,东盟继续推进共同体建设,扩大与对话伙伴的合作,坚持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东盟。2012年东盟将继续推进一体化进程,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加快互联互通建设,扩大和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理论与实践做了诸多探索,在互联互通内涵、作用和意义,互联互通影响和效应及互联互通建设进展、面临困难与挑战以及互联互通建设战略、路径和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成为深化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但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互通、民心相通等领域仍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4.
发展差距(或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均等)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和平与稳定造成威胁,削弱社会凝聚力与团结并妨碍环境治理。由于内部存在着经济和发展战略的分化和差异,一个双层式的(twotiered)东盟是脆弱的。缩小发展差距对于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来说十分关键。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产能发展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丝绸之路发展规划需要更多地关注"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发展、中小型企业的产能发展以及社会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15.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10年前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不适应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升级版"有利于提升中国—东盟的双边经济与政治关系,并为RCEP谈判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升级版"谈判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东盟全身心建设东盟共同体影响对"升级版"的投入;个别东盟国家担心进一步开放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地区形势不确定性增强;来自中国的谈判难度在增大。在中国与东盟经济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升级版"建设要以投资来驱动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破在基础设施、跨国金融和海洋合作等方面的升级瓶颈,共同打造好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旗舰"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政治、军事东盟十年(1967‘19夕夕年)东盟各成员国对一待东盟的态度第一次首脑会议给东盟带来新生 “马”年在亚洲东盟谨慎对付苏联的触角苏联在亚洲的影响不断下降苏联与东南亚东盟与美国的关系进入新纪元第七舰队在亚洲扮演的新角色美国龙加在国外既驻军日本与东盟的关系美国对亚洲坚决承担义务太平洋战略的恶化:美国和日本陷入困境日本:在东南亚谋求发挥作用的新强国苏联在亚洲的政策进退维谷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东盟的朋友和邻邦的策略马六甲海峡:必须采取行动莫斯科向亚洲挺进面对苏联在东南亚和全世界的挑战八十年代的东盟:竞争与…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农业互联互通走在合作前列。高职教育作为国家竞争实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服务于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本文以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社会功能理论,探讨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农业职业教育参与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合作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功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产学对接,才能实现自身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现状看,中巴经济走廊已开工的17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极大提升了该地区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弱、财政紧张、极端非传统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克什米尔地区冲突升温、国内反对力量的阻挠等诸多挑战,中巴之间存在着关键基础设施未能联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等问题,阻碍了中巴两国经贸一体化进程,也不利于形成连接我国新疆并直通瓜达尔港进入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中国要在中巴经济走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进一步加强两国政治协商和安全合作,确保在建项目按期完工;同时继续完善互联互通的相关规划和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提供资金保障,吸引第三方投资,完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等,形成规范制度,持续高水平推进中巴经济走廊陆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为中巴两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公路线路基本实现全线贯通,但铁路还存在许多缺失路段。随着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务实推进,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中国—东盟合作新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诸多有利条件,通过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完善,并逐步成为中国—东盟陆路交通大动脉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2015年9月15~16日,第八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会议主题和"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对话和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