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做人中人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一位学生哭着找我“老师,我完了!”吓了我一跳——如此品质优秀的学生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原来她考了全校第十名。在五百人中名列第十还不满足?因为她以前太优秀了,连续几次全校第一。在劝慰她的时候,我突然感觉非常痛心,有些孩子从小受到  相似文献   

2.
依法辩曲直,仗义论是非,做一名优秀律师,这是我的梦想。1973年,我被高压电击倒,当医生把我从死神手里拉同来时,我却永远失去了有臂左腿。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和健全人相伴,从没把自己看成一个“残疾人”。1982年,我以良好的成绩高中毕业,却因身体原因与大学无缘,我生平第一次感到了迷茫、无助与自卑。父亲对我说“你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可我不愿意靠学门手艺或是开个小店维持生计,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3.
陈玉珍 《乡音》2012,(1):24-24
师范毕业后我先是在盐山县一所中学任教,2007年县里一次公开招聘,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盐山县政协机关。进入政协5年了,总想干出点成绩,又不知道从何入手,常为自己的一事无成所苦恼,可是参与的一次调研却改变了我。前年我儿子从幼儿园毕业转入了新华小学,我每天负责接送孩子。  相似文献   

4.
我生长在上海,家庭贫穷。我是全家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也是全家唯一能念完初中的。而我之所以能念完初中,全仗每学期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得以享受免费待遇。初中毕业了,我天天注意招聘广告,后来考取了江苏银行,分配在启东办  相似文献   

5.
郭相彦 《黄埔》2009,(3):15-17
黄埔第五期生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生于重庆市铜梁县永嘉乡达昌池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四期。“九·一八”事变后忿然退学回国。1932年3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第十期。1935年以全校成绩第一名毕业,进入陆大研究院深造,并担任陆大战史教官。1937年5月正式调离陆军大学,到常德国民党十八军十四师任参谋长。  相似文献   

6.
我失聪后,从没想到过自己要进入记者行列,报考大学的时候,我选了园艺果树专业,心想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就搞一片果园,当一名果农.当许多聋人询问我聋人能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吗,我说一切皆有可能,命运在你手中.  相似文献   

7.
我儿子是金华五中初三(7)班的学生。各门功课小学的基础是比较好的,进入初中后,第一个学期无论是总成绩还是单科成绩都在全班前7名,在全年段577人中,也在80、90名之间,第二个学期也基本保持这样的状态,从初二开始滑坡,以后居然是每况愈下,到初三毕业考试之前,在全班已是第15、16位,在全年段也排到了第200位左右,最差一次居然是260 来名!毕业考试总分才633分,也只排列第122位!  相似文献   

8.
永远的跋涉     
那时候,我是趴在亲人们的背脊上度过三年半的小学校园生涯的。读书读得非常艰难,但每学期都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各科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二名。当时兴学《毛选》,厚厚的一摞《毛选》1~5卷,我竟然能够顺流倒背,次次被评为全校学习《毛选》的标兵。生活真是残酷,仅仅因为双腿不能  相似文献   

9.
《上海人大月刊》2007,(2):48-49
中学时我成绩优异,从复旦附中毕业后直接参军,成为一名空军雷达兵。在部队,我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但当时正值十年动乱,父母先后受到冲击,最终我不得不背负起出身不好的沉重包袱,早早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相似文献   

10.
1987年,我还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成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一名教师.在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健全人,毕业之后,他们将成为残疾人的老师.作为残疾人老师的老师,老实说,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残疾人对我将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健全人,一直以来都未想过自己会同轮椅打交道。直到5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残联辅助器具资源中心,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底,我在北京遇到一位特教方面的专家,在与之交谈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正常人、健全人”这个提法,当时我已明白这是聋人的相反词,内心禁不住反问:“难道聋人不正常、不健全?”但那天是礼节性的拜会,针锋相对的问题显得不合时宜。过了几天,两位聋友来看我,谈话中他们问我:“××富豪是健全人还是聋人?”我答道:“他是非常健全的聋人,若不健全,怎样致富?”我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农村中学工作二十年。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以关爱并不难,但对一名成绩差的学生给予关爱却很难。后进生本来更  相似文献   

14.
读罢苏枚的《聋健交往的困惑》,心中确有一种困惑之感。同时感到有一种淡淡的悲凉与哀怜,是为苏枚?还是为众多的聋友?也许兼而有之。 我是一个双重残疾人。双下肢残,行动维艰;且中年失聪,属一级重听。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兼与苏枚商榷。 聋人与健全人交流和交往,是  相似文献   

15.
史海一勺     
《乡音》2012,(12):47-47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是谁据记载,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叫金雅妹,宁波人,她生于1864年,卒于1934年。其父与当地长老会的美国牧师玛伽底关系很好。在金雅妹的父亲去世后,玛伽底就收金雅妹为义女,1881年回美国时就把金雅妹带到美国。金雅妹在美就读于纽约女子医学院。学业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她在美行医,并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16.
期中考试结束,学校领导宣布了全校各科的考试总评成绩。我所教的初一七个班的《青少年修养》课成绩排列在倒数第一名,而且还出现了三十分左右的低分。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等,在如何教好《修养》课方面,我动了不少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力图把课教得既突出思想性,又富于趣味性,使学生既学到马克思主义基  相似文献   

17.
刘半农原名刘寿彭,与钱穆是常州府中学堂的同学。府中学堂首次招生,刘寿彭是江阴县第一名;二年级考试,刘寿彭乃全校第一;年终考试,仍高居榜首。连中三元,刘寿彭成了学校名人,同学们都以结识刘寿彭为荣。刘寿彭成绩好,思想也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一岁时,当我刚刚蹒跚地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可怕的“脊灰”病毒便令我成为一名终生残疾者。健全人那种豪迈的步伐在我1岁的人生体验的记忆中已荡然无存,从此我开始了与命运抗衡的坎坷经历。 小学到中学,世俗的偏见,外界  相似文献   

19.
孙道荣 《传承》2008,(13):56-56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十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  相似文献   

20.
我的梦想     
<正>妈妈告诉我,我是小时候误用药物导致失聪的。我不知道是什么药,也不觉得失聪有什么可怕,因为那时我并不知道"声音"是什么。妈妈没有让我用手语"说话"。我在解放小学用读唇来听课,妈妈也成了学校里的"特殊旁听生"。上学不久,学校组织艺术节,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只有我默默地当观众。看到别人笑,我也跟着笑,看到别人鼓掌,我也跟着鼓掌,但其实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妈妈说我也应该表演节目,她找到了省杂技团让我拜师学习软功柔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