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什么是中国文化?《周易》上有一个最早的界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一句,是要观察春秋代序,节序变化,看清时节的流变。“观乎人文”一句则是以观察人间百态凝聚起来的价值观,流化天下,用文明化育人心,涵养生命。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是该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文化的作用,《易经》说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说能“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净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庄子则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作家冯骥才说,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  相似文献   

3.
罗蒂的后现代科学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蒂的后现代科学观,就是反对将科学视为“文化之王”和“真理的化身”,认为科学不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科学家不应被视为新的牧师,主张消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二元对立。罗蒂的这种科学观无疑包含着在当今值得肯定的积极价值,比如,不能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化,不能在科学和科学以外的文化形式之间划上不可逾越的鸿沟,或在“两种文化”之间制造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尤其在当今科学与人文不断融通的智力背景下,这样的见解更富有哲学上的启发性;但是他从过度的人文情结上对科学及其同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方面提出的看法,和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一样,走向了贬低科学的另一个错误极端,从而没有把科学及其他人类文化现象置于恰当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成天下”,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理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下,城市在“以文化成天下”的进程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我们祖先对人才的尊重,早已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关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意,关键在于“择”“用”两字。在选择、使用人才过程中,我以为择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择天下英才须以用为本,我们要努力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全社会创新智慧百舸争流。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协和万邦”天下观、“和而不同”社会观、“人心和善”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宝贵的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尊重自然的生态人格,增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确立大学生修身立德的价值取向,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教学为演练场,以学校文化为载体,改进传播手段,创新话语方式,才能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中的“忠君观”、“尚公观”、“诚信观”、“义利现”“节欲现”是“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广东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文化沙漠”说的自辩到“文化北伐”说的自恋再到“文化广东”论的自信二三个不同阶段。对“文化沙漠”说的驳斥和自辩,具有文化自卑的心理。“文化北伐”论,是内地学人对广东文化的鼓励,对新文化精神出现的期盼,也是对改革开放程度相对不足的内地文化的自我批判和超越;对广东人来说,既有文化自卑心态,也有文化底气上升的自信。“文化广东”的提出,既要回应市场经济的正面冲击和负面影响,也要树立新的广东形象、提振广东文化精神,是广东文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底气十足的自觉选择。当今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新阶段发展的自觉追求: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的融通.成为新的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主力省”、“试验区”、“先行地”.[11成为新的战略目标:其间始终闪耀着文化自觉精神的光芒。广东30年来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是文化精神烛照的结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也不能离开文化精神的烛照。在文化精神的烛照下.广东的未来发展将有更为深刻更为人文的跃迁。  相似文献   

9.
和顺侨乡文化以其自身具有一定地域和多元融合的特性,以和顺古镇为载体,通过自在和自觉的方式实现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和顺侨乡文化的形成、内涵及特性,探究和顺侨乡文化的传承价值,通过保护和发展和顺侨乡文化使得侨乡文化精髓得以良好地传承,并成为和顺侨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为“天下和顺”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养”,指一个人通过对人文学科的学习、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所形成的人文修养和素质。孟子在《滕文公》篇中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为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中国这种传...  相似文献   

11.
官员的人文修养决定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关系官员自身形象和国家形象,关系人民福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主包括君子之道、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心灵生活,仁政思想、天下观、包容的胸怀六个方面。践行传统文化,提升人文修养,需官员在大本大源上着手,在为学上着力,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和执政方式上用心,在改革创新上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群体共存”为基本追求,法律被看作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西方法文化则从“个体自由”出发,把法律看成保证社会活动公平、民主的行为规则。作者对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西方法文化从史源、法律观、价值观和法制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提取西方法文化中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益的成份,营造依法治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有一些重要的特点,其中,“特”、“精”二字是个关键特征。近几年,笔者所在单位进行了“特色精品文化”的实践探索,对于文化建设中的“特”、“精”二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文化建设理念要体现基础特征;文化建设目标要符合人文特点;文化建设载体要突出务实特色;精品文化催生精品意识,促进管理水平精细;精品文化构筑精品工程,促进发展目标精准;精品文化激励精品工作,促进落实执行精确。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有一些重要的特点,其中,“特”、“精”二字是个关键特征。近几年,笔者所在单位进行了“特色精品文化”的实践探索,对于文化建设中的“特”、“精”二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文化建设理念要体现基础特征;文化建设目标要符合人文特点;文化建设载体要突出务实特色;精品文化催生精品意识,促进管理水平精细;精品文化构筑精品工程,促进发展目标精准;精品文化激励精品工作,促进落实执行精确。  相似文献   

15.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中,"中国土壤"包括中华文化的土壤,"天下为公"则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天下观"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哲学思维,其发轫于西周初期,在"周秦之变"时期得到因袭和发展,完成政治性、精神性、伦理性的统一,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政治文化的重要基因。近代中国因受西方文明冲击,"家—国—天下"的文化结构虽被"国家主义"重构,但"天下观"将因中国的崛起重新作为价值判断担当。  相似文献   

16.
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往的思路多集中在硬件设施上,重物质投入,轻文化人文投入,这往往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既量力而行地进行物质投入,更注重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本地的文化优势,以“创生态人文集镇”为核心,把生态、人文和物质投入协调统一于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突出了城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慈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有深厚的慈善文化作为根基,以现代公益理念为内核的慈善文化包含着人本权利观、公民社会责任观、理性社会财富观、企业公民观、社会志愿意识以及利他主义价值观等基本理念。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资源,对于增强社会资本、消除“仇富情结”以及降低社会排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培育慈善文化应从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慈善资源、培育公众公共精神品质以及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等着手。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 5月 18日 ,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中国人民大学 ,参与体现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协办 ,深入研讨以“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的重大课题。以“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论争”为议题的分论坛着重就“全球化与现代化”、“世界性与本土性”、“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以求解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19.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三江归依的乐山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杰出人士。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灵,则人杰。古往今来,嘉州儿女人才辈出,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询、苏辙三父子,书坛怪杰石鲁、当代文化巨人郭沫若……等等,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嘉州的荣耀。  相似文献   

20.
在结构上,文化可以分为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大层次。其中,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灵魂、真谛和“软件”。江泽民的以“新民本主义”、“人民主体论”为主导的人文精神理念,是他科学建构的整个文化精神体系的“硬核”和旨趣,也是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实、浓厚的人文底蕴,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第三个代表则又是他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集中表达和最高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