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军波 《党政论坛》2014,(18):32-33
2013年下半年,学术界提出的中国外交“西进”战略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外部延伸,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有所作为、更趋进取的外交风格。和中国的中亚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政一起,“西进”战略宣告了中国外交未来一个阶段的政策重心,即以中亚为核心,辐射南亚、独联体、中东的“大周边外交”。  相似文献   

2.
韬光养晦的长久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在1989年政治风波后提出的一条外交理念及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一时间得到国内外普遍赞赏,并成为中国外交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加快、国际影响扩大、国际上新一波“中国威胁论”发酵,中国已步八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深水区”,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环境更复杂,外交难题增多,国内外围绕“韬光养晦”命题的议论和重新解读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3.
1月17日至18日,中美第五次战略对话在贵阳举行。同2005年8月举行的第一次战略对话相比,本次对话进行得似乎悄无声息,中美两国媒体都未给予重点报道。表面看来,好像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因为级别更高、规模更大,已经后来居上,抢尽了中美战略对话的光芒,战略对话的重要性和地位似乎有所下降。实际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主要关注经济问题,中美战略对话主要关注政治、外交问题,两个机制是两条平行线,互不影响、互不干扰。媒体和公众兴趣转移,恰恰说明战略对话渐入佳境,开始走入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尽快制定新的“大周边”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正发生深刻而持续的演变,中国需超越传统的周边战略,以新的“大周边”战略予以应对。“大周边”之“大”主要有二:一是外延大了,从直接接壤的“小周边”与区域定向型的“四片”周边,发展为“四片”联动整合,并且向东西两线推进;二是内涵大了,除传统狭隘的“周边外交”外,还包括大国、发展中国家与多边等外交方式。  相似文献   

5.
江涌 《瞭望》2006,(12)
美国凭借其独一无二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大打“经济牌”,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保障其战略利益国际关系中的“经济牌”实质就是经济外交,即把经济作为手段而达到外交与政治目的。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一度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打“经济牌”,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保障其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6.
赵宗博 《学理论》2010,(27):97-99
近年来,中国更加强调外交工作"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外交战略观念更新、制度改进、决策多元和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外交战略框架。针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探究中国经济外交的内在动因、原则方针、运作机制和实践路径,并据此完善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有必要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李海龙 《党政论坛》2014,(13):21-24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必须首先认清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确定符合本国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清晰外交战略.党的十八大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角色做出准确研判,为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指明方向.而在此后一年多来的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以长远和开阔的眼光纵观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及“中国梦”的中心,一方面保持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创新思维,谋划新的外交政策和策略方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5)
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越来越有独特作用。开展文化外交是我国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应立足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优化国家形象,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注重文化外交策略,结合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工作重点和需要统筹布局。运用文化手段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国家外向发展的阻力;为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提供文化推动力量;带动对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
回顾2013年,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可用“战略谋划”、“主动塑造”、“积极创新”和“底线思维”四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特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内涵,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7,(4)
<正>自从中巴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提出以来,打造地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论出发点和宏伟目标。“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既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新时期发展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全新理念,其核心就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认为,“一带一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把沿线国家各族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1.
吕耀东 《瞭望》2013,(31):10-10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出访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个东南亚国家,明谓“汲取东盟活力以促日本经济重振”.实为谋求“海洋安全合作”,渲染“中国威胁论”。在其感觉良好的“价值观外交”表演背后,展现出其借助美国亚洲战略再平衡,构筑所谓海洋国家民主联盟,谋求介入南海问题的海权图谋。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7,(22)
在西方舆论一片悲观预言声中,持续两天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取得多项进展和成果。率领中方代表团的吴仪副总理和率领美方代表团的财政部长保尔森都评价这次对话取得“成功”。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好的合作平台,表明中美经贸关系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1)
刘亚洲的《大国策》从大战略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外交的大战略,给今天中国的外交战略带来很多的启迪和思考。习式外交的中国周边战略蓝图:东稳、西进、北合、南融以初见端倪。习式外交的战略核心是中美关系的战略博弈,中国外交的战略的真正力量是信仰,当务之急是统一国家精神,建立道德和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4.
普京上台后便开始调整外交政策,积极推行务实外交。今年以来俄相继出台了“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新军事学说”和“俄外交政策构想”。在新外交战略中,普京把“确保国家安全”和“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将复兴俄罗斯、争取与俄利益相符合的大国地位作为俄外交的长远目标。目前看,普京外交工作的重点一直围绕着三个问题:维护反导条约、争取经济合作与经援、解决车臣问题。 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第一次参 加了在日本冲绳召开的西方 7国加俄罗斯的8国首脑会议,但却引人注目。舆论认为,冲绳首脑会议…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15,(15):62-63
首次——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外交高官会举行 6日,首次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外交高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议主题为“六个国家,一个命运共同体: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促进次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推行的亚太战略,无论从其动机、背景还是从实际步骤和具体措施来看,遏制中国的战略考量均十分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不仅在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强化其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和不断寻求相对于中国的绝对优势,还灵活运用其软实力资源,试图以强化联盟、开展高层外交、主导多边对话、进行文化渗透等多种软实力策略来达到其在亚太的战略目的。对此,中国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以应对和消解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莹新的“与‘世’俱进,有所作为——第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继承、发展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认为,以江泽民 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挥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勇 气和精神品质,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开拓新思路,开创新局面,极 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18.
王升 《瞭望》1995,(26)
李登辉大搞“务实外交”意欲何为王升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李登辉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到美国访问,都是一种赤裸裸地制造“两个中国”的行为,而且标志着台湾当局以“台湾问题国际化”为目的的“务实外交”活动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金钱交易的“务实外交”进...  相似文献   

19.
韩志强 《学理论》2012,(27):36-37
1958年爆发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中共领导人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外交上的应对策略.由于毛泽东提出新的外交战略和理论,使得中国在外交中表现得越来越激进,也导致了中苏双方在外交政策和理论上出现了矛盾.“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局面,也为中苏同盟的顺利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阴影,使得中国和苏联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不断扩大.所以“第二次台海危机”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一个标志,对中苏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中美战略对话超越了台湾议题;第二次对话中国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方”;第三次对话提升两国对话的层次延宕数月的第三次“中美战略对话”于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取代前任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成了美方的首席代表,而根据对等原则,中方也由杨洁篪副外长接替戴秉国常务副外长与美方进行此次战略对话。在此前的两次战略对话成功实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