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着眼于苏联社会政治在战时、战后初期和后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联系,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中揭示了苏联战后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和政治清洗运动的动因、内涵和影响.苏联广大军民在战争中的见闻、经历和思考孕育了战后的改革思潮.主要目的是震慑这一思潮,联共(布)领导以反"世界主义"等名义发动了意识形态批判运动.这一思想批判运动为战后政治清洗造势并作了舆论准备;在联共(布)党内接班斗争的背景上,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1948年"转折"的推动下,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清洗.在某种程度上说,"1948年是1937年的继续".但在"清洗"机器已经开动,正当"列宁格勒案件"、"医生案件"等在扩大"清洗"时,因斯大林病逝而刹住了车.从纠正战后政治清洗起,一个"解冻"和改革的新时期到来了.  相似文献   

2.
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的瓦解导致了苏联的崩溃,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苏联的国家认同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和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使官方意识形态不断削弱乃至最终变异,导致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丧失,苏联作为一个国家才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3.
向苏联“一边倒”外交决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识形态是影响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影响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外交决策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奉行国际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等三个方面。此外,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怀疑构成了新中国“一边倒”外交决策的外部意识形态压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实施新经济政策为特征的1920年代的苏联,产生了包括卖淫现象等在内的许多消极的社会问题,而卖淫问题在短时间内甚至呈现泛滥的势头。为消除此类问题,苏联政府做出很大努力,采取很多积极有益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只好将类似社会问题政治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二次大战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政治斗争的内容和性质,揭示了战后苏联政治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并且对战后苏联政治斗争中显现出来的改革趋向及其命运作出分析,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有效地推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并非天生具有政治属性.政治伊斯兰意识形态是政治人将伊斯兰进行政治化加工的产物,即通过重新解释部分教义、发明传统等方法,把特定政治主张包装成宗教责任,进而把民众的宗教热情引入政治轨道.政治伊斯兰意识形态话语兼具宗教和政治色彩,内容包括"真正信仰"、沙里亚或伊斯兰国家、乌玛3个层面,其核心目标指向政治权力.作为载体,政治伊斯兰运动是具体的、多样的.学界对政治伊斯兰成因机制的分析框架大体分为文化本质主义模式、结构-制度模式、认同-安全模式、代理人模式等几大类.政治化是理解政治伊斯兰现象的关键.政治化对伊斯兰自身发展的深远影响值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9.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北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10.
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马林科夫的一生,有功亦有过。其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为卫国战争做出过重要贡献;号召文艺工作者使用批评武器;要求停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下令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精简行政机构,改革管理方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发表核战争毁灭地球文明论;努力营造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其主要过错则表现在:参与领导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制造“列宁格勒案件”、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发动推翻赫鲁晓夫的未遂政变。不过,总体来看,作为斯大林接班人的马林科夫还是功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11.
苏联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苏联模式具有显著特征历史继承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等等。“政治大清洗”是苏联难以愈合的创伤。“个人崇拜”曾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而斯大林则把“个人崇拜”变成了苏联社会的主轴。  相似文献   

12.
13.
中东剧变即将迎来十周年。过去十年,中东政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体现在秩序、意识形态、模式三个维度。中东正进入一个"后美国时代",地区权力正发生深远转移。在美国相对衰落的同时,俄罗斯等其他外部新势力以及地区大国乘势而起。传统的地区权力体系遭到颠覆,联盟体系解体,国家碎片化,以政权为中心的国家权力结构面临非国家行为体的严峻挑战。秩序崩溃伴随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新自由主义在中东狂飙突进时代已告终结,民主、人权、选举、世俗化等传统叙事正在被正义、发展、稳定、改革等新的话语体系所取代。以土耳其、埃及、沙特和伊朗为代表的传统发展模式正悄然转型。中东地区政治的急剧转型反映了当下全球秩序的变迁及其所带来的地区反应,同时也凸显了中东政治中新一轮自主意识的兴起,开启政治上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的新进程。  相似文献   

14.
拉美国家近年来政局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意识形态出现了极化的趋势。本文分析了2012—2019年间“美洲晴雨表”中18个拉美国家的数据,发现自2014年以来,持极端意识形态的民众尤其是持极左观点的民众比重出现了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形势和各国执政党意识形态两个因素的交互影响。宏观上,以极左民众比重上升为特征的极化趋势主要是受到整个区域经济持续低迷和右翼政府的紧缩性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上,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民众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其所在国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共同影响着其极化方向。在右翼执政的国家,民众对国家经济形势的评价越负面,其持极左观点的概率越高,持极右观点的概率越低;在左翼执政的国家,民众对国家经济形势的评价越负面,其持极左观点的概率越低,持极右观点的概率越高。最后,本文讨论了民众意识形态极化对拉美国家政局稳定的影响。本文发现,拉美极端民众尤其是极左民众参加抗议游行的概率显著高于温和民众。这意味着一国的极端民众比重越高,其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16.
在俄罗斯转型过程中,大众传媒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到苏联解体,从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到1993年俄联邦宪法确立,再到普京执政,都可以观察到大众传媒在其中的影响。在政治与传媒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政治对传媒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然也有非强制性的一面;而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则具有非决定性,但却是能动的。这符合政治与传媒关系的普遍规律,也与俄罗斯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传媒对俄政治生活的影响还主要表现在维护当权者的统治上。虽然普京仍然奉行国家主义,在短时间不会完全放任媒体自由,但改变已经出现,民众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用媒体表达的便利实现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7.
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间虽具异质性,但也有一致性.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决策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定.追求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时甚至会成为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苏联呈现出"大国家,小社会"的显著特征.关于苏联"大国家"的具体表现,可以从苏联国家控制社会的手段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苏联国家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有:通过利用克格勃和告密者、思想控制、经济控制以及社会流动控制等.这些手段典型地反映了苏联"大国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苏联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国家,它有一个独特的意识形态管理模式,其中,书报检查制度是最敏感、最要害的核心机制。书报检查制度在十月革命初的确有建立的必要,但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却不恰当地集中化,其权力的行使也由国家机构转移到党的机关。这一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苏联和南斯拉夫所实行的都是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两国在运用民族联邦制实现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过程中,没有正确把握联邦制的实质,最终导致国家解体。对这两个国家以建立民族联邦制来实现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实践过程加以考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