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3,(1):I0001-I0001
2012年11月18日至22日,为期5天的第五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暨2012中国·凯里银饰和绣博览会(简称"一节一会")在凯里圆满落幕,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卸口快了把凯里培育成为 "独具苗侗民族文下嫦渔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的步伐,促进了凯里市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发展与繁荣。精心打造茸御i族文化精品长期以来,凯更市一道在努力探索如何传承和开发黔东南优美的劣态资源和原生态民族文化资  相似文献   

2.
周恒  赵毫 《当代贵州》2013,(4):48-49
"一节一会"向世人展示了浓郁深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凯里市培育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注入了强劲动力。2012年11月18日至22日,第五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暨2012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以下简称"一节一会")在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举行。短短五天内,黔东南州特色文化符号银饰与刺绣通过全国首个银饰刺绣行业专业展  相似文献   

3.
吴映璇 《当代贵州》2016,(28):20-21
正按照"整个凯里地区就是一个景区"的发展思路,凯里市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景区的整体发展,解决旅游景点散小弱、城乡景点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开启"全域旅游"时代。凯里作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中心和旅游集散地,以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整个凯里地区就是一个景区"的发展思路,深度发掘特色民族文化,倾力打造独具魅力的"苗侗明珠·山水凯里"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连续八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三次"中国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和银饰刺绣博览会"(简称一节一会)主办城市,凯里市依托"一节一会"强力撬动和持续拉动效应,助推文化旅游产业"破茧成蝶"。节庆项目同频共振唱响文旅大戏7月22日开幕的"一节一会",在3天时间里订单总金额达到7500余万  相似文献   

5.
冯成 《当代贵州》2006,(8):32-33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三年全省投资环境评估检查保持县(市)级第一名,已成为魅力凯里的新名片. 凯里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努力构建"活力、诚信、风情、平安、和谐"凯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施"三三"工程 建设三个旅游枢纽:一是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凯里旅游集散枢纽;二是以侗族文化为主体的黎平旅游集散枢纽;三是以仰阿莎湖为主体的剑河旅游集散枢纽.  相似文献   

7.
凯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牂牁,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属且兰,隋、唐属宾化县,宋属合江州。明、清时期置清平堡、司、卫、县或凯里司、卫、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炉山县,1958年复称凯里县,1983年设立凯里市。凯里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属典型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级的民族风情旅游胜地之一,被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最高档次的世界十大旅游景区之一、也被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和全国41个"绿城"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从"过路旅游城市"到"旅游目的地",从旅游产业"数量少""没特色""集聚弱"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100个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风貌城市""魅力生态典范城市""中国优秀民族建筑之乡""中国苗侗医药养生之乡""中国酸汤美食之都"……凯里凭借"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声名鹊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特色、全城全景,720亿元谋篇"山江公园市",凯里在全省首次把"山地公  相似文献   

9.
正在钢筋水泥构建起来的"城市森林"中,凯里是个例外。一座城市的底气,皆源于生态、文化。留住了民族文化,就留住了一座城市的"根";打开了思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自然"天地宽"。凯里,一座看得见青山绿水的城市!凯里,一座留得住乡愁的城市!凯里,一座富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城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  相似文献   

10.
<正>巴拉河,凯里生态旅游之河。发源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系清水江支流,主河道西流折向北流,经雷山、凯里、台江三县市,至台江县施洞口乡石家寨村入清水江。干流全长141公里,流域面积2264平方公里。近年来,凯里市坚守生态发展底线,加快"山水田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打造"绿色生态"凯里,生态资源和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巴拉河旅游带民族风情浓郁,田园风光秀美,民间习俗绚丽多彩。沿岸的苗族村寨如散落在巴拉河  相似文献   

11.
<正>以人文凯里、素质凯里、实力凯里、平安凯里、法治凯里、生态凯里"六个凯里"建设为抓手,凯里力图为少数民族聚居城市提供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发展样本。"四个转变"开启新常态当代贵州:2011年来到贵州,2013年到凯里任职,你与市民一起见证了凯里"十二五"的发展变迁。在你看来,这五年凯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张淼:交通更优,城市更美,生活更舒适。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大部分凯里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正>"天下苗族第一县"为什么未能形成旅游支柱产业?"苗疆腹地"风貌城市风格为什么树不起、名不符实?革一工业聚集区硬件基础设施不硬、财政怎么大得起?台江的经济总量怎样才能摆脱挂末位置?破解这些问题,台江必须拆除"行政藩篱",主动融入凯里城市经济圈,坚定不移走借助凯里经济强体促进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凯里制定"622+X"计划,有效拉动二龙、万博、鸭塘、下司、未来城、龙头河等6个片区+清水江、巴拉河沿线"两线"景观打造和提升,全力推动20个重点工程,同步抓好若干个其他重点项目。"山江公园市"建设是凯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热烈庆祝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隆重举行凯里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学院。她座落在森林之洲、歌舞之洲、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原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的黔东南州首府凯里。 凯里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675亩,校舍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建有千兆校园网,图书馆藏书达57万册。现有教  相似文献   

15.
正凯里经济开发区从单一的经济功能区,转变成为产业集聚基地、旅游景区和现代化新城,实现产业化、城市化和景区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发展。作为凯麻同城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凯里经济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中,遵循"新城引领、产业支撑、配套跟进、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坚持产业、城市、景区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进"企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景区化"进程,先后获批贵州省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凯里市委提出了"人文、素质、实力、平安、法治、生态"的"六个凯里"建设,构建发展的大格局。一年来,以"六个凯里"建设为抓手,凯里正在实现新目标、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全国互联互通城市""贵州省森林城市"……这些颇具份量的称号,属于一座位于西部山区、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心的城市——凯里。2015年3月,凯里再添荣誉:入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又一次成为"贵州唯一"。"改"出动力,"试"出活力!这个方圆1500余平  相似文献   

18.
<正>人文凯里、素质凯里、实力凯里、平安凯里、法治凯里、生态凯里——"六个凯里"既是发展理念,又是工作抓手,在实践中努力推动转型与跨越紧密结合、生态与发展深度结合、传统与现代高度结合、改革与开放联动结合、脱贫与全面小康同步结合、经济与社会内在结合,为坚定不移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展现了将"苗岭明珠"建成"全省巩固同步小康创建成果、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示范区"的底气、志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19.
李葆中 《当代贵州》2012,(14):62-63
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自1999年8月28日举办第一届开始,一年一届,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被气势恢宏的芦笙队伍、激烈狂放的斗牛、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活泼健美的民族舞蹈、激越深沉的声声铜鼓等所吸引。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沉淀,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为中外游客所倾倒。凯里国际芦笙节,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芦笙的起源在凯里市舟溪镇有一个叫"甘囊香  相似文献   

20.
<正>"2010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3月3日至5日在凯里市成功举办。浓郁的民族风情、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媒体、来宾前来采访观看,与53万凯里人民共庆节日。此次芦笙节是凯里市自1999年来成功举办的第十届芦笙节,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