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从建党到三大,中共在同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问题上,党内一直争论不休,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方式上存在着分歧.虽然最终确立实行"党内合作"的方针,但实际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国共合作以后,面对国民党右派渐趋反动,中共转为提议退出国民党,改"党内合作"为"党外联盟",因共产国际坚持中共留在国民党内的方针而未果.大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党内合作"的争议,至今仍是一个研究话题.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个较短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立刻打出自己的旗帜,而是执行了一个"复兴左派国民党"的政策.党的这个政策源于共产国际和苏联关于中国共产党不退出国民党的指示,这一政策没能使党在大革命失败之初及时扭转颓势,并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个政策也"并不是最主要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1922年8月,杭州"西湖会议"通过马林提出、共产国际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国共党内合作方式,违背了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与资产阶级不能融合组织的思想,掩盖了国民党的资产阶级性质,并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自"文革"结束后至今,三十多年来党史界一般都肯定了西湖会议的历史地位。本文提出,重新评价西湖会议的历史地位,关系到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责任人、对于陈独秀的评价以及中共党史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苏杭 《党的文献》2013,(1):79-83,118
中共二大是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结果,是党的历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中共二大前,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关于国共两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提议.但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启发和推动下,以及考虑到国内形势的变化,陈独秀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转变,向国民党表现出了合作诚意,并在中共二大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原则和实施计划.虽然中共还没有接受马林“党内合作”的主张,但毕竟在联合国民党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中共二大确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进行合作的建议最早是由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提出并得到共产国际赞同的;陈独秀对“党内合作”方式有一个由反对到接受,再到四次提出退出国民党的过程;从马林提出“党内合作”的依据、共产国际采纳“党内合作”的原因、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的目的看,“党内合作”是最好的合作方式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是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大革命战略付诸实践的话,那么,共产国际这一战略的根本失误是什么?它对中国大革命进程是怎样产生影响的?选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推进民主革命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这一战略中谁是民主革命的主体至关重要,共产国际正是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失误。共产国际一方面正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同  相似文献   

7.
为了反抗北洋军阀势力和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担当起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任,在大革命前夜,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以下简称国民党)实行了合作.这次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个人在不放弃党籍的情况下成为国民党员(从内部)"(1)的特殊形式.就中国共产党方面而言,这种"党内合作"的方针,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经历了一个反复研究、审慎斟酌的过程后才确立的.  相似文献   

8.
1924年,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然而,1927年,在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之时,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长达三年之久的国共合作分崩离析,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出发,探析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三方之间的矛盾,并从中找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个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曾给予了很多正确的指导和援助,促进了大革命的发展,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但是,共产国际在不甚了解中国革命实际的情况下,就以中国大革命的最高指挥者姿态自居,轻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力量,严重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对国民党右派势力妥协退让,从而使大革命遭受到严重损失和重大失败。  相似文献   

10.
郭晓霞 《党史文苑》2005,2(7):27-28
在大革命时期,孙中山主张同共产党"容而不联",实行党内合作.这是孙中山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转变的结果,其动机在于通过党内合作,给国民党输入新鲜血液;通过一支新生力量的帮助,改造国民党,以实现国民革命未竟之业;当然,也有国民党领导共产党的意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章严 《实事求是》2007,195(2):22-2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近期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平崛起"是对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相对实力,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阐述."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作者2003年寒假在福建省村级换届选举试点调查所获的资料,对村委会选举中所采用的“海选”、“直选”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海选”、“直选”都是现阶段村委会选举可行且有效的两种方式。但“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有发展前景,更有推广意义。“海选”与“直选”的模式选择与农村具体的经济社会条件和主体素质高度相关,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作具体选择;同时,要尊重大多数村民意愿。  相似文献   

16.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实现“三统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对稳定的,其中在实现“三统一”的手段和目标上,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8.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