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心瑜 《世纪桥》2005,(11):31-31
毛泽东慷慨赋诗颂长征 毛泽东于1935年刚到陕北不久,就 对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的阐 述。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 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 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 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 长征吗?”  相似文献   

2.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3.
台运行 《党史纵览》2006,(10):38-42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1年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1932年10月,其七十三、七十四师随红四方面军转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七十五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坚持鄂豫皖苏区斗争。1934年1月,奉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之命,开始长征。她是皖西人民子弟兵,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约3000人的红二十五军,穿越中原,摆脱了30多个团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800多人。更为可贵的是: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创…  相似文献   

4.
林木 《党史博览》2006,(10):28-29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史上,曾有四支红军队伍进行了长征,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其中,最早到达陕北的是红二十五军。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途中,曾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陕甘红军会师,并组成红十五军团。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甘孜。…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进驻哈达铺前后读到了《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多种报纸以及一些布告、传单之类的材料,初步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榜罗镇见到了更多的相关报纸,获得了更多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都知道一些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几乎都定格在从红都瑞金到陕北延安的战略转移途中,至于长征的序曲,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拉开长征厚重帷幕的就是由红七军团组成的长征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当年,且战且走的先遣队的足迹曾踏遍闽中、闽东、闽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伍中,活跃着一支以"儿童军"著称的队伍——红二十五军,这是长征队伍中最年轻、也是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有着两支红二十五军。原红二十五军主力在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由"那些在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  相似文献   

8.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9.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不仅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而且培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向前。翻开红军长征史料,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常是一边行军一边频繁地开会,在湘江战役之后尤其明显。7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顾这一系列会议,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1.
刘明钢 《党史博览》2006,(10):38-40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求生存谋解放的一部最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它以特有的魅力,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长征胜利距今已有70年。70年来,相关的图书已出版了很多。人们一般认为,关于长征最早的记录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出版时更名为《西行漫记》)。但实际上,就在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红军指战员的同时,不少长征亲历者也曾拿起笔撰写回忆文章,这些回忆文章于1937年2月结集成书,并于1942年出版,这就是《红军长征记》——一份关于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长征期间及以后的几年中,有关的报道、回忆录见诸于众多的中外书刊.那么,孰为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文章?据笔者所知,大致有以下诸说: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关系中国革命的前途。但是,长征最终落脚何处,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要取决于敌情的变化和敌我双方在军事上的较量。中国工农红军从开始长征到落脚陕北、奠基西北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长征之初,党中央并没有打算来一个万里长征.也没有打算到陕北去。  相似文献   

14.
冯晓蔚 《党史文汇》2006,(11):21-23
"老少人八口,举家事长征".这是人们对老红军侯清芝一家八口参加长征这一壮举的吟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的伟大长征,参加者约有20万人,结束时到达陕北的仅剩3万,而举家八口参加长征,这大概仅有侯清芝一家吧!  相似文献   

15.
走进何家冲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近三千名指战员,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罗山县何家冲村出发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历经千辛万苦,于次年9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今天,在长征精神鼓舞下,当地干部群众正以饱满的热情建设着和谐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铸就了我党、我军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伟大的长征精神和耀眼的长征文化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重温长征历史可以让我们不断得到灵魂升华和精神洗礼。我们要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传承好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长征途经各省区应该创新合作模式,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长征资源,共同建设"长征文化带",打造长征文化名片。一是深入研究长征历史,揭示长征历史全貌,挖掘长征文化内涵。二是合理开发利用长征资源,用历史教育人、启示人。特别是要开发好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三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在长征历史研究、长征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等方面真诚合作,交流互鉴,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以来,长征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长征基本问题,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系统整理、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进行了一些新阐发;关于长征历程,宏观上的辩证分析和微观上的据理释疑等均颇为可观,各路红军以及相关重要军事行动的研究成绩斐然,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关于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学者们比较关注党的政治民主建设、长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会议尤其是"大遵义会议"等问题;关于长征精神,学者们在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遵义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六盘山精神等"长征子精神"也进行了探讨,实现了研究视阈的新拓展;关于长征文化,学者们围绕长征文化基本问题、长征文学艺术、长征红色资源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发出了构建长征学的倡议和组织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推动了研究路径的新突破;关于长征人物,学者们在以长征女红军为代表的群体研究和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个体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史实考证和人物评价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新进步。长征研究要承前启后,还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聚焦的方向和更加专业的队伍。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连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原定的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宗帅 《福建党史月刊》2014,(2):22-24,31
红军长征本来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做出的一次战略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边打边走,边走边议,边议边调,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几经变换,最后走到了陕北,并在此落脚,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起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不仅因为其长期、长途的艰苦卓绝,更是因为由长征而孕育和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而缔造和弘扬长征精神离不开长征中的以及此后的宣传工作。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宣传了政策,争取了群众,稳定了队伍,削弱了敌人,其经验值得总结,其特点值得研究,其作为宣传队的历史地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关于长征的研究一直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对长征的研究,很多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邓小平关于长征问题的一个重要论断:“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这个论断是邓小平1975年9月1日在同话剧《万水千山》主创人员谈话时提出的。他说:“要把长征中的路线斗争写明确;要写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深入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个关于长征的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革命影响具有重要启示。长征的终点在哪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