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发展,本文用竞合博弈模型和SWOT分析法得知,基于主导利益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省级政府间实现合作更有利于中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建立起政府间合作机制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下省级政府间实现合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四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结构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转型期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危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土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创新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难题,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强调统筹区域发展;会议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  相似文献   

4.
设立成渝经济区既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也是中国统筹区域经济,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按照《成渝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2020年,成渝经济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国内领先、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性特征和成渝经济区自身的特殊性,突破常规思路,抓住双方合作共赢的战略制高点,通过创新思维构建更加和谐的产业关系,在经济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战略下,本文聚焦于川滇黔三省交接地区内生驱动因素对区域系统的作用过程研究,并建立了一个冲量过程模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对于三省交接地区来讲,航运中心建设能提高区域发展的稳定性;依托金沙江推进攀西-六盘水与川南地区一体化发展能强化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产业布局是区域发展的敏感性要素,应当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五年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立足当前和今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推动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缩小可控,加强"城市病"和"乡村病"防范治理,科学合理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特性。新时代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从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四大板块差异化重点推进、城市群辐射带动、短板地区扶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五个方面明确相应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论中部崛起在区域统筹中的三大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湖 《理论前沿》2005,(12):15-17
中部崛起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必须站在宏观决策和国家战略层面上。正确应用国家政策、资金、项目的扶持手段,科学处理好中部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在确保我国整体经济运行良性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中部本土经济与社会资源要素的充分整合、开发与利用,来提升中部经济的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从而在推进我国中部地区在国家的区域统筹方略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是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完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各族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维护国家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以及边防巩固;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非均衡战略有得有失,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发展观念和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利益驱动下的战略选择。环渤海地区在工业化利益、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利益等方面存在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同时,这一地区也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离散型发展、外部高端市场利用不足、体制创新缓慢,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等制约因素。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和协作,实现共同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中国法律体系还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和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作用。实践中,往往是通过中央的政策回应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连续多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显著体现。然而,政策调整机制的缺陷依然存在。实践证明,只有将法制保障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的做法才是行之有效的。相对于东南发达地区而言,西北贫困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乃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最短板,面临的困难最为艰巨,是决定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否最终达到目标的关键所在。法制保障和政策引导两种方式的"边际效应"在不同区域并不相同,在西北贫困地区,法制保障的边际效应往往高于政策引导,这是由西北贫困地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要实现西北贫困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除了政策扶持之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蓝黄两区为山东省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科学地谋划和实施蓝黄两区战略,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发展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蓝黄两区统筹发展。从区域经济理论看,这是一个构建蓝黄大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命题。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区统筹发展的理论内涵以及国内其他经济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剖析蓝黄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用建设大经济区的战略思维,提出统筹蓝黄两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着眼于推动经济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与地方的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淳安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以湖兴县"战略,积极摸索了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路及运行机制,为统筹城乡县域经济发展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广西应加快统筹区域发展的步伐,以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分析广西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原则与措施,使广西的行政区划体制更好的适应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未来面临的发展形势,机遇中有挑战,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西部高校充分用好外部政策机遇,突出特色,强调创新,统筹学科建设规划,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中实现自身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现代化目标战略下需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数字现代化”依次串联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在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背景下,农业、工业、数字产业和多地区并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近期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而新格局的构建将多方面映射到区域协调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探究未来攻坚克难的方向为结构性障碍和制度性障碍难题;提出在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下,从构建新的区域合作新机制入手等方面的措施主张。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积极推动东亚(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构建服务于东亚(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物流平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天津作为东亚(环黄海)城市市长会议的成员,具备了支撑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代物流基础.为了实现对东亚(环黄海)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天津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并相应确立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步骤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积极服务于东亚(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19.
积极推进首都教育发展战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内涵发展战略、统筹资源战略、人才强教战略和开放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印度两个大国的发展道路具有许多相似性,两个大国在过去近30年和20年的快速发展,双双跻身"金砖四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世纪中叶,欧盟、中国、美国、印度将成为全球前四大经济体,东方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引擎,全球经济秩序将发生很大变化.走向崛起的中国面对印度的赶超,也需要学习借鉴邻国印度的某些经验.但中国、印度真正成为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在相互学习实践中把城乡统筹、社会公正、生态文明、政府改革四大战略问题解决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弃自己的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