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2001—2006年我院审理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二、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分析 图表显示,六年来东城区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1、整体特点:无论是案件数还是犯罪人数均呈逐年上升势头。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流动人口的更多涌入,外来未成年人也随之增加,其犯罪现象亦随之多发,如2001年仅有15件15人,2004年就达到26件30人,而到2006年就突破39件44人,并首次突破全区未成年人犯罪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浙江省近10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特点、原因做了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对未成年人的非监禁处置措施及检察机关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未成年犯罪人尽量采取非监禁处置措施,有利于未成年人免受“监狱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融入正常社会,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降低司法成本;它也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符合青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特征及刑事政策的趋势,符合未成年人的特性。检察机关有权行使不起诉之外的其他非刑罚处置措施,应当尽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非监禁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4.
涉罪外来未成年人平等权的司法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增加,其司法权的平等保护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措施,以司法保护的方式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实质上也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平等权的保护。笔者通过对涉罪外来未成年人平等权保护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理方法在司法、社会各领域具有的重要意义,而我国现行法律所规定的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理方法在适用条件、程序、立法及转处等诸多方面存在缺失,导致其适用及功能受到了极大限制。借鉴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国际立法在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理方法方面的相关实践,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广州中院少年审判实践,提出了我国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理方法之重构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献综述发现,中国未成年人的犯罪背景和矫正实证研究还是一个空白。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法院2005年至2011年的199份判决书、累计280名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和量刑信息进行调查,并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及其矫正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在控制低龄犯罪问题上已取得显著成绩,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性强、教育程度低、多为农村人口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盗抢类财产犯罪,对未成年人罪犯的非缓刑和羁押程度依然较高。对未成年人的矫正主要为监禁、监禁期限较长,以及罚金应用过量表明,中国还需要加大恢复性司法矫正措施力度,法官主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前科和犯罪数额裁量刑罚。这反映出未成年人司法的惩罚性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实行非监禁处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检察机关通过履行职能,对未成年人实行非监禁处置,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能有 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但在司法实践中也遇到不少困惑,笔者就此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是每个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虽然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从没有停止,但是每年出现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却仍居高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了年龄低龄化、动机随机化、手段智能化、形式团伙化等特征,而且表现出的危害性也日益加剧。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来研究未成年犯罪的预防措施,除了法律层面的完善外,还应该联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来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综合体系,努力将未成年人的犯罪机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广东省未成年罪犯的人数绝对值逐年上升,未成年罪犯的数量占同期刑事案件总人数的比例也呈高位小幅攀升的态势。外来未成年人所占的比重较大、犯罪类型多元化、作案手段暴力化、团伙化是这个时期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显著特征。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之前生活状态总体较差、家庭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缺失、难以融入学校生活、过早失学等都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审判因为其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因素区别于普通审判程序。我国实行三十余年的少年审判制度在矫正未成年犯罪人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立法滞后、矫正制度欠缺、保护失衡等问题。建议借鉴英美等国的家事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制度,将未成年人的行政处罚案件、民事纠纷案件与传统刑事案件合一审理,同时建立司法分流、刑事和解、庭外心理干预、异地籍未成年人帮教基地等制度,以完善新时期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其在犯罪作案地点的选择上,曾具有很大随机性。但近年来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点已有场所化的倾向。这是犯罪思想与意识成熟的表现,契合社会发展。不良娱乐场所是典型的犯罪场所;校园内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环境犯罪学中的“犯罪机会与认知空间交叠”理论可以诠释这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针对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特点和特殊的失足原因,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方式,从根本上矫正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国际社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呈现出非犯罪化、非监禁化、非刑罚化的趋向。在这种社会和司法背景下,被认为能够有效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开始在我国萌芽。  相似文献   

13.
14.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诸如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心理需求、情绪、压力、生活适应、智力等因素,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健康的身体以及愉快的生活,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抑郁性、焦虑、自卑、不安、自制力、攻击性等人格特质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增大;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低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情绪稳定性低、自我控制力差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个体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各因素的核心,其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与未成年人的个体因素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家庭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家庭因素的视角中,可以通过对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管教态度/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与未成年人偏差/越轨行为间关系的分析,从而揭示家庭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家庭规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与未成年人犯罪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逢夏 《法制博览》2015,(5):127-128
刑法改革运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欧洲兴起且影响深远,非刑罚化的概念就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特点,非刑罚处罚措施的适用应该对未成年犯更能起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追求更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以期在自己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非刑罚处罚措施在未成年犯罪适用上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年轻人的娱乐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也出现了新的犯罪手段。对此,笔者对近年来性侵未成年人新型犯罪手段进行归纳并对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象山县法院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所呈现的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在刑事处罚轻缓化的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少年)是指十八周岁以下的人。未成年人犯罪涵盖在青少年犯罪之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已多有论述,不再重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自然也受刑事诉讼法的根本性约束,它的特殊性并不外在表现为单独的法律程序规程,即在刑事诉讼总的原则规范下有其自身的构造。就诉讼程序而言,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实践程序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近几年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进行了考察,从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证研究、人文研究、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趋势及研究的不足四个角度进行酵。目的是了解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趋势,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