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夜读《老照片》旧杂志,为一只“粗黑饭碗”的照片所吸引。照片上是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生前使用的一只碗。还附了如下文字:“吉鸿昌少时家贫,投身军旅,九死一生,官至宁夏省主席。其父屡以‘做官即不许发财’诫之,吉将军牢记在心,其父殁,吉将军又请人以此诫烧制于饭碗之上,每哺必警,两袖清风。今之为官者,面对此碗,亦当警之。”文以载道的叙说,使照片上“粗黑大碗”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使人对吉鸿昌将军的家风及他本人的作风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使有识之士浮想古今。“做官即不许发财”,含义很明确,就是不能利用官位抑或职位…  相似文献   

2.
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下海经商,现在不算是什么新闻了。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最近,四川省委组织部门清理出423名“官商”,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要么辞去企业职务,要么辞去公务员职务。有几家媒体在报道时,不约而同地用了《当官不许发财》、《不许公务员“既当官又发财”》之类的标题。“做官即不许发财”原是一代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将军的父亲的遗言。吉鸿昌曾将它烧制在瓷碗的两侧作为“官铭”,并分赠给部下,时刻反省和警示自己。不单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普遍较低,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的…  相似文献   

3.
买碗的哲学     
王立 《政府法制》2009,(12):6-6
一个人去买碗,他懂得一些识别瓷器质量的方法,即用一只碗轻撞其他碗,发出清脆声音的碗肯定是质地好的。但来到店里,他发现每一只碗发出的声音都不够清脆。最后店员拿出价格高昂的工艺碗,结果还是让他不甚满意。店员最后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拿着碗轻撞它呢?”那人说这是一种辨别瓷器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要命的钱袋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一张床都没有,只好躺在一条长凳上。 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突然,在穷人的旁边出现了一个魔鬼。魔鬼说:“好吧,我让你发财。我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相似文献   

5.
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6.
覆水难收     
《法律与生活》2010,(13):5-5
看了本期的封面故事,我想起这样一个传说:姜子牙穷困潦倒之时,他的妻子弃其而去。等他贵为丞相,衣锦还乡时,其妻急忙赶来,希望可以重新回到他身边。姜子牙没有回答是或否,只是把一碗水倒在地上,然后对她说:“如果你能把倒在地上的水重新收回到碗里,我就答应你。”  相似文献   

7.
“忍”到几时?李彦生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两家邻居因地界发生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朝中做官,便送信求助。不料京城传回来的却是四句小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遵嘱让地三尺。对方闻知...  相似文献   

8.
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一书受到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大力推荐,在他的笔下,陈廷敬学养深厚,品行端方,才能卓越,清廉勤勉,可谓做官的楷模。在接受本刊专访时,王跃文说:“从陈廷敬的故事可以看出,人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其实是可以独善其身的。不能指望社会环境都好了,我们才去按环境的要求做人做事;恰恰相反,我们都应为改良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9.
官风清若一枝竹;囊空如洗两袖寒。这是后人为赞颂清代郑板桥而作的一副对联。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江苏兴化人。44岁中进士,居家候官4年,后被任为山东范县令。到任后,他常常不坐官轿,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下乡察访。无论去哪里,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肃静”、“回避”的牌子。夜间查巡,他只许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不许惊扰百姓。任范县县令5年,因政绩昭著,后调任潍县令。潍县临海,有渔盐之利,有“小苏州”之称。郑板桥依旧清白为官,爱民若赤,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贫家寡妇之子上学无钱买书本,…  相似文献   

10.
小男孩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普通农家:6岁那年,他随父亲下地干活,累了便坐在田埂上休息。他一言不发,呆呆地望着蔚蓝的天空发愣。父亲问他想什么,小男孩说:“长大了,我要坐飞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父亲一巴掌打在他屁股上:“别想好事了,你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到.”  相似文献   

11.
心里的眼睛     
李正君参加工作后,父亲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该拿的,绝对不能拿。”  相似文献   

12.
他心系林场     
他18岁就走进了林场的大门,一晃儿20年过去了,他不仅成了林场的当家人,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顶事业。他说:“我这辈子和我父亲、叔叔一样,交给林场了,不为别的,为的是给子孙后代造福。”他就是哲里木盟奈曼旗新镇林场场长刘忠。路在脚下1988年,29岁的刘忠从旗林业局到新镇林场任副场长,1994年底提升为场长。上任后他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他把人浮于事的机构精简下来,并动员当会计、统计员的妻子走出机关到生产第一线种树、种地。刘忠看到,新镇林场基础薄弱,要想尽快使职工致富,必须栽好三种树:一是防风固沙生…  相似文献   

13.
抗洪别父     
8月9日下午,河北省鸡泽县鸡泽镇科技副镇长张龙如,跪在父亲的遗体前悲痛地说:“爹,儿子不孝!”8月3日,龙如的父亲患肺气肿,在县医院治疗不见效,只得出院回到榆林老家,龙如请假回去照顾父亲。8月4日晚,当他从电视里看到鸡泽西部遭到水患,全县干部都投入到抗洪救灾第一线的时候,心中异常焦急。他在家里再也坐不住了,拉着父亲的手说:“爹,全镇干部都在抗洪,我怎能呆在家里,我要立即回去!”父亲紧紧拉着他说:“龙如,你要回去就回去吧,可你这次走了,再回来就见不到你爹了。”龙如不敢想这么多,8月5日一大早,挥泪告别了父亲,赶…  相似文献   

14.
贾立君 《政府法制》2013,(14):40-40
李克强总理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制》2012,(27):19-19
《南方日报》2012年8月24日刊发迅之的文章:7月30日,湖南祁东县党政门户网站“晒”出了县长雷高飞的述职报告。在长达1万字的报告里,雷高飞讲了他任职四年来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成绩。他的“四不”承诺被媒体从万字篇幅中“挖掘”出来后,引起公众关注。一时间,称赞和质疑声都随之而来。所谓“四不”,即“不偷懒、不贪钱、不贪色、不整人”。在述职报告中,雷高飞如此表示:“今天,可以坦然地说,我兑现了在人大会上的承诺。”  相似文献   

16.
闫建军 《中国监察》2009,(23):60-61
国庆节到了,我不由想起父亲。想起父亲,就想起他那双翻毛皮鞋。父亲不止一次骄傲地说:“我穿着这双翻毛皮鞋在国庆大典上放过礼炮咧!”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做官如航行,权力像水,金钱如风,美色似浪;定要以公正为船,廉洁为舵,勤政为帆,否则必将会船翻人亡”。作为人民检察官的我们,当面对惊涛骇浪的挑战与考验时,如何把好人生航行中的“舵”,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守住自己那口“井底之泉”。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在给预任官员上“告诫课”时,会给部下算一笔账,晓以利害,他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  相似文献   

18.
王方 《检察风云》2011,(8):30-31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人人都想发财。但是如何发财则是考验每个人的智商和胆略的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故事就是一个“险些发大财”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顾晓绿 《政府法制》2011,(23):18-18
林纾上课讲笑话提神 林纾任教北大时,某日,看到底下的学生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略振,只听他说:“有个风流和尚,某日走过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兵二代”,我听着父亲从军的故事长大。听他说30年前的服役经历,听他说重装5公里冲锋在前,听他说第一年就因为成绩突出被连支部发展为中共党员。所以,在我血脉深处就一直传承着军人的基因。但是,作为和平时代的边防战士,没有硝烟弥漫的训练场,没有战情危难的祖国边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曾让我一度迷茫:来到部队难道就是完成这平淡无奇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