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信仰的缺失、现代性的碎片等当代文化的危机,尼采和巴尔塔萨都表现出了对人类景观的忧思,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他们提出了信仰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端做出积极的应对,指出了自由主义的有限和无限.  相似文献   

2.
尼采认为社会主义提倡平等和民主,这会致使大量弱者得以保存,阻碍了强者的产生;社会主义宣扬无私和利他情感,导致自我的缺失;社会主义者留恋现实的惬意和舒适,无力创造更高文化。在马克思看来,弱者之所以陷于普遍平庸,在于遭受剥削;利他和无私情感的存在才能建成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的个性和自由;自由时间意味着人的积极存在,更高文化的创造只有基于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上才成为可能。从历史事实看,尼采不可能反对马克思主义,因为尼采不了解也没有研究过马克思,如果说尼采反对社会主义,他反对的只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同样是马克思的批判对象,虽然二者对之批判的角度和目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石沙西 《求索》2022,(1):66-72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相似文献   

4.
从怨恨切入,对西方文化危机进行价值批判,是尼采和舍勒的一个共同点。然而,在共同批判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基础探究的过程中,两位思想家的结论却相去甚远:尼采指证基督教道德是怨恨的结晶,而舍勒则将目光瞄准现代仁爱。  相似文献   

5.
尼采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反思、批判、重估一切旧有价值的同时,设想了一种“强力意志”的新的文化理想,体现了一种“破”与“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他的整个文化哲学思想,又始终如一地建立在对人的深层理性反思与现实关怀基础之上,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价值论的启示。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尼采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童心:人性的回归——中西“追根”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君 《理论月刊》2006,(12):44-46
摆脱生存困境,完善自我人格,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老子的“复归婴孩”观念,李贽的“童心”理论,华兹华斯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名言,尼采的“复归无垢的婴孩”命题,不同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形态蕴藏着相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复归婴孩,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最佳路径,是最高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了被异化的人类对本真的追寻,对灵性的呼唤。本文尝试着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检讨这一问题,希望对观照现实人生困境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充分体现了尼采哲学的使命,那就是重估一切价值,肯定权力意志对于破除理性、道德等传统价值的作用,最终肯定人的感性生命。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哲学的代言人,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向世人宣讲超人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人类深沉而热切的爱,这种爱要人们告别以同情为代表的懦弱道德,肯定苦难对于塑造人坚硬本性的作用,坚硬是创造者的本性。  相似文献   

8.
陈军 《求索》2011,(7):138-139,106
尼采将"存在"理解为求权力意志的虚无世界,基于此,在尼采的思想体系中,通过创造虚无,艺术(尤其是悲剧)成为把握"存在"的本源性方式。换言之,尼采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经典戏剧美学思想,他不再把戏剧艺术作为模仿或显现理念的工具,而是把戏剧艺术理解为创造存在之意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文化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浪漫主义之父卢梭的一些音乐美学思想可以看作是西方音乐美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音乐美学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正是卢梭在继承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突破,从而为浪漫主义音乐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样,审美现代主义之父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音乐文化向现代主义音乐文化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尼采在继承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审美现代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而为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卢梭和尼采可以看作是西方音乐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尼采权力意志的本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涛 《岭南学刊》2012,(2):108-114
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为强权政治或极权政治理论服务的概念,其政治哲学色彩很淡。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学(政治哲学)概念。尽管尼采的整个哲学体系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密切,但权力意志概念却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不大。权力意志与康德、叔本华和欧洲现代哲学的关系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