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姬立玲 《学理论》2010,(27):53-54,68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渗透在各家流派思想文化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复合体系,并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个协调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复合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并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起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复合体系。从"三者统一"的政治体制改革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国的国家治理形成了复合体系,发挥了合力效应,这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复合体系,并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个协调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复合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并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起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复合体系。从"三者统一"的政治体制改革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国的国家治理形成了复合体系,发挥了合力效应,这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对"五组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历史,这"五组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组问题对应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主题的提升,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十八大报告是一篇蕴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定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胡锦涛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乎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以及"四个全面"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对中国经济的上层建筑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贯穿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周霞  周峰 《理论视野》2007,(10):39-42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有益经验,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理念,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则是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建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日益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观在实践及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非实践人性观的超越;和谐人性观立足中国实际开创了实践人性观的新境界。实践人性观以现实和全面的人性超越了非实践人性观的抽象和片面的人性;中国和谐人性观继承了实践人性观的科学内涵,强调实践人性观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协调性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都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潘博 《行政论坛》2009,16(6):83-85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弄清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这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亟待解决好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具有不同的含义,构建和谐社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促进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所反映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目的是发展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统一。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5,(1):1
<正>"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声近了。"在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那时人们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的殷切与喜悦。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已不再那么盼望,尽管还会有一些人,偶然会怀念起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但明显不再那般"殷切",不再那般"喜悦"了。大家被日子驱赶着,仿佛顾不上喘息,埋着头,一天又一天紧赶慢赶地、近乎机械地来回奔走着……时代变了,生活的节奏明显快了,人们的脚步也不由地快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理论探讨》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科学的发展,反映各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研究和探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先后被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黑龙江省一级期刊。本刊辟有"政治学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济纵横""哲学论坛""党建研究""公共管理研究"等栏目。本刊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踊跃赐稿。来稿要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论证严密,行文流畅,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核心,构建和谐社会不能背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载体,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党的建设都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4年9月5日中国文明网开设《好人365》专栏以来,每天都会有一个承载着正能量的"好人好事",感动着万千网民,产生着巨大的社会影响。"仁义诚敬孝"、大德耀中华,《好人365》栏目通过挖掘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亮点,用一个个质朴动人的真实故事,深刻诠释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每天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16.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廓清了实践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向和路径选择,阐明了"共建"与"共享"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为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年寄语     
《理论视野》2007,(1):F0002-F0002
在史蒂芬·霍金的理论中,广义的时间是二维的,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而作为普通的芸芸众生中的个体,我们所能感受的只有伴随着起点和终点的一维时间。起点、终点,终点、起点,耕耘、收获,收获、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期然中,2006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新的起点,又裹挟着喜悦,满怀着希望悄然而至……过去的200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中国,被一系列科学、理性而又富有激情的词汇描绘着: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宏观调控、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全面入世、中非合作论坛……这些关键词成为2006年中国政治持续协调,经济持…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6,(10)
春回大地,惠风和畅。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即将开幕。春天的会议给人们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希望。在此,我们热烈祝贺“两会”的胜利召开,并预祝“两会”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务实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开成一个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壮丽目标真抓实干的大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观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演变和创新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对和谐社会建设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侵权责任法"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触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侵权责任法体现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吻合的。侵权责任法彰显了民法精神,作为其核心内容的"保障私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