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为一种文明成果,市场经济是人们在从事生产与交换中进行成本与效率比较的自然结果。市场经济作为当今世界配置资源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正在被当做一种全球模式而加以推广,促进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中国是体制转轨国家,刚刚从“计划万能”、“政府万能”的神话中走出来,万不可又走入“市场万能”的神话中去,市场经济也存在种种缺陷,了解这些缺陷可以增强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性认识。 缺陷之一:市场按效率分配,会产生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两极分化 任何一种体制下的国家政府,都追求公平与效率两大社会目标,市场经济难以两者兼顾,在公平与效率之  相似文献   

2.
市场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会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市场失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弥补市场的不足及缺陷。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在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既要弥补市场缺陷,又要防止政府失灵,以避免重蹈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挫折。  相似文献   

3.
市场能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和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成为配置资源的方式,但市场却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和失灵的可能。而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由于市场与政府的非零和关系导致人们将目光投向二者之外的"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4.
现代市场经济理想的运行模式是政府与市场互为补充,按照各自的界限调节经济运行。其理论依据在于二者皆非万能良药,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征程中,不断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减少或防范“政府失灵”现象。从提高政府运作的公开、公正方面入手,建立有限竞争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对政府要不要干预市场、要不要管理价格,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市场万能,市场经济就是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对市场不能加以管理。这些错误认识反映到流通领域,导致了流通领域的混乱,我们吃了大亏。思想认识不统一,流通体制混乱的问题不解决,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是小平同志的思想。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此讲得很明确、很清楚。因此,到党的十四大,就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确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6,(19)
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徐晓青说,当代社会,包括律师事务所在内的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在一些“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社会中介组织可以发挥有限但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社会危机事件处理中的一个参与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积极作为的必要性文化产业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遵循资源配置最优的市场规律。然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对于市场失灵的矫正,莫过于政府的积极干预。尤其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又要求实现社会效益,其双赢的要求更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8.
姚庆武 《党政论坛》2011,(11):31-33
一、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积极作为的必要性文化产业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遵循资源配置最优的市场规律。然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对于“市场失灵”的矫正,莫过于政府的积极干预。尤其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又要求实现社会效益,其“双赢”的要求更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这是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将来的改革要继续完善市场体系,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优势与不足,厘清市场与政府作用的边界,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发挥好市场调节作用。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为指导认识和处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既不能走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老路,也不能走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邪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改革的深化引发了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热潮。认为,服务型政府并非万能。由于服务型行政模式本身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及学理上的局限,置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其发展与适用面临着理论/实践的双重困境。因此,提出服务型政府需要从意识理念、制度基础及社会环境等多层面厘清并加以超越,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建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粱莹 《行政论坛》2003,(2):21-23
对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从政府统治到治理与善治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对于公权的限制 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政府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关系的动态变动过程。因此,在治理与善治的理念 下进行政府改革,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理应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理性趋向。  相似文献   

12.
陈茗 《理论探索》2007,(6):136-137
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下的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对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挑战,对政府经济政策的挑战,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挑战,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挑战等方面.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实现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实现审批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实现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变,同时切实加快政府改革步伐,树立起政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3.
国外一些学者用“规制俘虏”理论和“合谋理论”来解释政府规制与腐败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政府规制与腐败之间的联系有三个链条:其一,政府规制干预市场所形成的大量的寻租机会,产生了贿赂官员的动机。其二,政府规制基准模糊,掌握市场准入资格认证权的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强化了争相贿赂官员的心理。其三,政府规制程序复杂、不透明,只有用贿赂作为润滑剂才可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应该把对腐败现象控制的重点前移,从注重对腐败现象的事后控制,转到事前控制上来,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指政府与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普通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状态决定了政府角色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是一体化的,政府是万能的、权力是无限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是二元化的结构,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小政府大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让市场充满活力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不承认市场到承认市场,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逐步健全。在我国现阶段政府对市场经济应该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同时要调整法律政策,消除市场壁垒。我国未来将建立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政府的事,不代替市场管市场的事。对宏观经济进行引导,不直接插手微观经济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持社会公平正义。要活跃市场主体,让各种经济成分自由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中国追求社会公正需具备五种思维:一要具备差异性思维,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合理差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二要具备辩证思维,准确把握社会革新发展与社会矛盾相伴随的规律,正确认识实现社会公正所应有的条件,克服绝对对立思维;三要具备法治思维,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增强公民对制度局限性的认识;四要具备多向性思维,发挥政府、市场及个人的作用,减弱人们过分依赖政府、把政府视为万能力量的不成熟心理,避免懒汉作风滋生;五要具备公共性思维,培养人们的平等观念,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形成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合法性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是任何新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治理可以视为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中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双向互动的管理过程。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是治理理论及其实践兴起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权威是政府的基础,交换是市场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分析权威与交换的结构入手,从应然的角度对政府与市场的功能选择做出一般性的、系统的理论分析,从而为政府与市场的功能选择确立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念基础。本文在分析权威与交换的结构基础上,推导出政府与市场的功能选择。权威与交换的结构决定了权威制度与交换制度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功能选择不宜交叉错位,而应有机复合配置。此为本文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系统论、政府被控论、市场过程论、政府与跨国公司博弈论等观点,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分 析了企业对政府规制能动反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汤自军 《学理论》2011,(25):59-60
规制是政府等公共机构的强制力对市场机制的替代,其最初从国家干预主义派生出来,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从公共利益理论到俘虏理论、寻租理论,再到激励规制理论,人们对规制本质及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失灵"逐渐转移到"政府失灵",最终寻求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基础上,如何同时解决"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