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自然生成说”本身存在缺陷,后人亦有理解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对“自然生成说”作接近亚氏原意的解读,分析其失足与成功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一理论问题所包蕴的教益。  相似文献   

2.
刘明玉 《学理论》2009,(15):61-62
《政治学》是典型的残片断牍,但仍不失伟大,它以讨论教育而终结。本文试图以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方面的思想做切入点来分析其“至善论”主张,原因如下:公民教育与理想城邦构造密不可分;公民教育是实现善治之手段,没有“哲学王”,掺杂兽性的人如何治理好城邦?公民教育寄托了亚氏一种现实思考。在阐述亚氏的教育思想之后,本文对亚氏的关于国家伦理的温和“至善论”主张作出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3.
侯韩雪 《学理论》2014,(6):22-24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伦理思想虽然历经千年,但其影响却是悠远而深刻的,其思想蕴含丰富的内容,对于德性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善的理念、幸福和人的德性三个范畴做了几点简要的梳理和阐述,希望通过对善、幸福和人的德性的简要分析,从中得到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在伦理建设方面的有益之处,对解决当今社会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伦理学问题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4.
徐逸霏 《学理论》2013,(18):53-54
友爱论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首先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他将友爱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三种,并且着重强调了善的友爱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然而现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友爱危机也伴随而来。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分析,能对我国转型期友爱危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题是城邦的目的—人的好生活及其实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人的好生活是城邦内在必然的现实。人的好生活,无论从其产生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一个伦理目的,是好与善的合一。中道和正义作为实现城邦目的的途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原则在其政治学中的运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目的中蕴涵的伦理内涵,反映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自治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研究和辨析谬误,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关谬误的研究在国外自古以来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在国内,谬误论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其理论水平和重视程度都有待提升。西方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谬误研究,并写出了专著《辩谬篇》,他对谬误的研究对我国的谬误论研究会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对亚氏的谬误论的探析能够使人们重视对谬误的研究,从而使我国谬误研究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8.
施亚芬 《学理论》2012,(32):157-158
在刑事审判中,法官应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包括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合法原则、合理原则、程序公正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法官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具有弥补立法局限性和最大限度地促进司法公平、正义目标在个案中实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6)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下提出了相似的价值观念,分别为仁爱思想和友爱论,两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二者也存在着差异,孔子仁爱的对象和范围较广,强调推己及人,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对象是排除奴隶之外的要求有回报的爱。比较二者的异同,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大师的伦理学和哲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虽没有明确提出要在整个社会构建今人所指的和谐社会,但如果我们细观《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便会发现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理论基点和他本人的现实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防范社会出现内乱,要以平等和平衡为指导,实施法治和教育这两大刚柔相济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8)
友爱观是亚里士多德重要的伦理思想。他认为友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而且只有好人或者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才存在完善的友爱。进而论述了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友爱。当前国人意识到一个民族只有经济的腾飞是不够的,精神家园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以后的发展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阐释,希望对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在其认识论中以感觉唯物主义为出发点,对真理的对象、本质、实现过程及判别标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展现了他的"符合论"真理观.由于各种局限,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在整个认识论史上,其启迪作用和影响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郭建萍 《理论探索》2006,1(6):33-34
亚里士多德作为逻辑学的创始人,其逻辑体系充分体现了他的真理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理观实现了形式推理与经验的统一,这为我们认识真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陈维荣  姚爱琴 《学理论》2013,(16):78-80
作为西方实践哲学创始人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探讨了亚里士多德所确定的实践范畴,认为其范畴指向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自由性、向善性和活动自身目的性三个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实践"活动特点的缘起和其特点所具有的一定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使我们在了解研究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15.
德国历史主义主导的社会科学,遗忘了对正当问题的思考,因而对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与道德沦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列奥.斯特劳斯批判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这篇文章试图检讨这种批判的得失,并认为社会科学,就其本义而言,恰恰是通过倒置自然法学说的推理逻辑,为个人的自我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建设提供知性的支持。社会科学是作为科学,而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褒贬,来承当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中间桥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6)
虚无主义源于对绝对存在的否定,源于对善恶判断的绝对标准的否定,源于对自然正当的拒斥。在这个意义上,霍布斯的哲学努力不折不扣地成为培植虚无主义的土壤。他通过否认自然正当,将自然法或自然正当转变为"自我保存"的个人权利。此外,他否认个人具有趋向于善的本性,否认善恶的绝对标准,否认理性认识自然的可能性,以及否认城邦作为个人的自然延伸,其最终目的就在于降低古典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致力于成就所谓的个人幸福,即自我保存,但其结果却使人深陷虚无之中无法自拔,失去了自我。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政治思想的杰出代表,在政治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二者政治思想,尤其是制度思想的比较相对欠缺,本文正是以制度思想为分析视角,通过对他们二者的制度思想的分析,指出他们二者对制度研究过程中所追求价值的不同,展现出共同体的目的的不同,而这种差异使得共同体与公民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影响了在不同的共同体下生活的公民的生活态度,这也表明思想家对制度的设计源于对现实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赵青法 《学理论》2013,(12):45-46
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如何对待幸福?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人们聚焦的热点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虽然产生于古希腊,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道德资源的文明古国,仍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优秀道德文化理论资源。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及其实现幸福的中道原则,对比了我国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不同层面的理解。提出应该借鉴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优点,结合我国现状,塑造中国和谐社会下的幸福观,即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的幸福观;个人、家庭、社会幸福统一的幸福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9.
王华 《学理论》2009,(18):20-2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贾秀飞 《学理论》2014,(7):64-65,76
《政治学》一书是亚氏的经典著作,其内容广泛,涉及多类学科知识。讨论了政治问题、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等,也论述了社会制度、法律思想与教育规划。关于社会制度的论述以及法治理念有一些较为经典的论断,其教育思想也包含了教育理念与教育规划。亚氏描绘的社会制度,法治与教育思想,既是对希腊城邦的描述,同时也是其最优政体的建设内容。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