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宇峰 《学理论》2012,(33):8-10
行政村合并应当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行政村合并必须考虑到每个村庄的历史和现实,以行政手段完成的目标根本无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采用"运动模式"实行行政村合并是当前各地流行的做法,尽管眼下完全禁止地方政府采取这一模式是不现实的,但各地政府的确应加强各自的行政制度建设,建立相应严格科学的社会治理模式,使合并工作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哪里成熟了、合适了,哪里才能进行合并,而不是把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成为各级领导的"拍脑袋"工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诸多后续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日益分化,不断扩大的村际差距造成了社会流动失序,加深了村庄间隔阂,增大了社会风险,致使村庄治理面临巨大困境。而从国家宏观引导分化程度、村庄内部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多样化村庄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村庄治理,是应对农村社区分化,最终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很多传统村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变迁村庄在城市文化的侵蚀下显得落寞。在文化民生建设的大背景下,变迁的村庄文化可持续发展困境重重。从分析传统村庄的变迁入手,针对村庄变化的实际,指出社会转型期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出农村文化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村庄体制改革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可以根据实践探索确立以"村庄合并、支部合并、规划配套、干部配套、资源配套、服务配套"为主体内容的"两合并四配套"型大村庄体制构建模式。大村庄体制的构建不是一个盲目的实践过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市场风险控制理论的指导,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当前着力构建大村庄体制的紧要任务是:大力推进合并村庄后的集中定居点建设、探索集中定居点社区化管理模式、培育村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搞好并村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20年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户逐渐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村庄集体的作用总体说来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许多地方,也出现了大量发达的村庄集体经济。这些村庄发展了较高水平的农村非农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全面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社会福利。不过,村庄集体经济的产生并非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屯不完全是农民自我选择的结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乃是基于村庄集体对土地和资金的垄断,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发展机会的垄断。而农村工业化的开始时间以及产业规模,对村庄集体垄断资源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合作社影响下的村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庄治理研究是目前被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领域,合作社的研究文章也很多,但是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把合作社与村庄治理联系起来研究是一种尝试。通过对目前村庄治理的变化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以农民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合作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目前的村庄治理,合作社的发展会对村民自治产生一些示范效应,并可能对村庄体制内组织功能产生一些替代(经济方面)。在分析的基础上努力尝试将体制外组织资源纳入对农村治理主体的考察视野,为农村组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村庄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村党组织要在村庄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村党组织依然采用"一元化"的领导权实现方式,包揽村庄权力,不尊重村庄中其他主体的发展逻辑和运作规律,少部分村党组织甚至放弃村党组织的领导权,村党组织领导权威出现弱化趋势,党在村庄的执政基础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村庄社会转型的加快,村党组织领导权实现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村党组织应充分考虑村庄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以提高村民对村党组织政治认同水平为中心,以实现高水平的农村社会整合为主要任务,在制度化前提下实现领导权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嵌入。  相似文献   

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村庄政治经济生态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诸如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村林业生态建设环境得以改善。同时,林改后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了一些新问题:资本上山后引起的林权集中与纠纷、群体性决策失误和农村基层组织面临运转困难等。为此,可以通过推进能人治理与村庄优质社群的并重,构建村庄事务的多中心治理与合作机制等方式,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村级层面有效实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留守村"出现了政治参与主体缺位,村庄内生性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文化式微,村庄公共服务滞后,社会管理混乱等治理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壁垒,实现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多元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破除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刘文佳 《求知》2017,(10):45-47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也给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迫切。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机遇。近年来,天津市正以美丽天津建设为引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导向,以村庄基础设施"六化"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六有"完善提升为内容积极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巩固提升清洁村庄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和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出现"空心村"现象,个别村落情况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和问题的出现,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了农村和谐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快村庄规划进程,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加速实施复垦项目.推动农村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7,(6):81-87
村庄精英与村庄权力结构一直是农村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认为,后公社制度导致体制外精英的再次出现,并与体制内精英竞争权力,从而在整体上形成村庄二元权力结构。苏北L村庄案例显示,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村庄精英组织人特征趋于弱化,自利人特征趋于强化,他们从自我利益出发建立了精英利益网络,并以核心者为中心构成主从二元结构。村民的原子化和村庄关系的日益疏离是这一权力结构运行的条件。根据村庄经济结构和宗族现状的不同,又可将主从二元结构模式分为行政主导型和操纵型两类。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建设中“被城市化”问题及其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林波 《理论探索》2011,(2):89-90,94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被城市化"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的、由政府强制推动的村庄撤并问题。"被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异化现象,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和对政策的误读造成的结果,其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防止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被城市化"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正确引导,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上海郊区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重心和产业布局正在快速向郊区转移。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导下,上海较早出现了新型的农村社区,但在如何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上面临许多困难。本文试图在探索当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就上海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思路框架、推进路径进行思考,并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一、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的提出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合并在一  相似文献   

15.
村庄共同体解体的危机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社会资本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为我国村庄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村庄共同体大致历经了“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个发展形态,与此同时,农村社会资本也经历了从“宗族化”到“行政化”再到“市场化”的转变。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村庄“利益共同体”普遍面临衰落的局面,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公共空间萎缩,传统价值淡化,社区认同消解。同时,乡村社会资本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村民参与网络日趋松散,村民互惠规范日益匮乏,村庄总体社会信任度弱化。社会资本是乡村社会维持社会秩序、整合社会资源以及维系其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我国必须努力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并积极引导其嵌入,进行社会关系和社区价值的整合,以发挥其构建村庄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一项对13个村庄社会信任情况的调查,采用问卷抽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社会信任危机大背景下的四个生长点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转变传统信任模式,构建新型社会信任机制是促进这些生长点发育和成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一事一议”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国家和村庄集体组织的供给存在不足,村民自治组织便选择“一事一议”方式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农业税的取消更固化了农村这一制度外供给方式。选择这种方式组织农村公共产品生产,虽有些无奈,但国家借助它,寻找到了国家建设农村的切入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与地方财政矛盾。不过,村庄宗族集团利益的争夺、纵横交错的权利结构等制约着“一事一议”制度的效率和公正,我们必须采取适当路径完善农村配套改革,尽可能地不要屏蔽村庄少数人参与村庄事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并努力使"一事一议"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由于受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原来同构性的农村社区逐渐分化,这种分化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村社区类型日益多样化。从同构性农村社区分离出的多种类型的村庄,形成了水平和模式不同的多类村庄并存和发展的新型农村社会格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慧根据5大类31个指标,采用多层次空间聚类对全国农村地区进行地域类型划分,将全国农村社区分为6大类型:现代化农村、发达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较快农村、中等发达农村、欠发达农村、不发达农村。  相似文献   

19.
赵秋丽 《学理论》2010,(5):21-22
本文以盐城市阜宁县几个村庄为个案,研究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情况,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知识缺乏;环境行为落后。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农村文化、加大物质投入力度、保障农民环境知情权四个方面来提升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激励促使下,"经营村庄"得以出现并成为探析乡镇政府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以动用体制内资源为核心的诸种行政理性行为,构成乡镇政府"经营村庄"的基本手段。相较于"经营企业"和"经营土地",在"经营村庄"中,乡镇政府的经营重心从基层社会转向行政体制内部,并注重对体制内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经营效果上注重推动农村发展中缓解行政压力与满足自利性诉求相统一,上下级政府关系处理上强调对上级政府意志和制度设置的遵从及策略性援引而非突破。乡镇政府"经营村庄"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村庄快速发展,但化解经营风险依靠持续的体制内资源引入,从而加重了体制负担。本文通过对"经营村庄"中乡镇政府行为的分析,拓展了"政权经营者"的角色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