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杨春贵 《理论学习(山东)》2001,(9):2-9
同志们!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我能够有机会来到山东,跟同志们一起,交流我个人学习的初步体会,感到十分高兴。江泽民同志的这篇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内容十分丰富,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应当原原本本地反复学习这个讲话,深入地领会这个讲话,切切实实地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的精神上来。这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下面,我准备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一些理解,供同志们在学习中参考。如有不恰当的地方,请官正同志,请省里的各位领导同志,请全体与会同志,给予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2.
郭武斌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6
廉政是维系政权兴衰存亡的生命线,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中取得的丰富经验,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当前权力腐败问题已成为反腐倡廉及法治建设的一大难题,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特权的思想、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以及打击力度不够.要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必须在体制上、制度上、法律上等深层次上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曜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4(1):5-8
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面临国际、国内、党内深刻变化的三大考验。“三个代表”的核心是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而只有保持先进性才能长期执政,长期执政才能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三个代表”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课题,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想文化的日益多样化对党所坚持的主导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面向新世纪,必须根据新的实践、针对新的问题,用"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和原则,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勇敢地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6.
俞朝卿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4(2):9-13
以把握、运用社会规律为红线,贯穿“三个纲领”、“三个代表”、“三个规律”的分别论述。在“三个纲领”中,着重指出“纲领”乃规律客观要求之转化为实践目标和实现目标之方法、途径的统一,并揭示其理论基础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统一;在“三个代表”中,指明中国共产党作为特定社会主体,历来重视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利用,“三个代表”正是以当代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与主体自觉能动性之统一为理论基础。在主体能动性方面,着重就哲学认识论视角,阐发了“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区别和联系,由此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之价值观的统一;在“三个规律”中,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中心,概括地论述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从而简要阐明了普遍、特殊、个别三个规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党的基本路线集中表现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统一的客观要求,亦即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陈可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1):69-70
现阶段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主要是健全监督网络,疏通监督渠道与加强权力制衡;进一步完善制权立法,实现权力监督法制化。遏制权力腐败,对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现阶段反腐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杜鸿林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4(3):3-7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统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只有以“三个代表”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任务要靠全党、全社会和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努力完成。 相似文献
9.
陈林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1,(4):9-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讲话》根据我党八十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了全面阐述,有许多新的提法、新的观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新的提法和新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和学习贯彻好《讲话》精神。 《讲话》对“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作了新阐述 去年2月21日至2月25日,江总书记在广东等地考察工作时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0.
牛玉芝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7-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贯穿始终的灵魂和主题是“三个代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一步解决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加强民盟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利平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67-69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文以福建为个案就当前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指出在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上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肖晶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5):124-127
权力只有受到良好的监督与制约才不至于被放弃或滥用。文章从确立审判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目前审判权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的具体措施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万苓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1,1(1):52-54
公安文书是公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然而,当前公安文书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公安工作的需要。为了使公安文书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工作,就要改变公安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大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公安应用写作教学中,一要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要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进行情境教学;三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切实提高学生制作公安文书的能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以丰富他们的各方面知识。 相似文献
14.
刘佑生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16(1):152-160
检察官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守护人,应恪守客观公正义务,做到以人为本、诚信、理性、持衡.检察权的运作应遵循"检察工作一体化"的思路,体现检察权的谦抑性:克制、妥协、宽容,以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外部有系统完整的监督机制,不存在单向监督效应. 相似文献
15.
康立群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25-27
孙中山先生总结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政治智慧,深入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思想、制度,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念和方针,核心是主权在民与权力制约。主要内容有民主共和思想;五权分立;军政、训政、宪政思想及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权利学说等。对后人的有益启示是:要用法律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地位;要打牢基层民主自治的坚实基础;必须摆正主人与公仆的关系;要重视国家政体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6.
民主监督与反腐败是紧密相连的 ,它关系着反腐败斗争的成败。我们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民主监督 ,逐步建立起切实可行的 ,比较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确保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许尚金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10(6):42-50
检察权定位为法律监督权抑或公诉权的争论意义重大。从法律渊源和价值取向两方面论证 ,我国检察权定位为法律监督权是比较合理而且是必然的选择 ;对目前法律监督权存在的问题只需加以完善 ,而不能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8.
程远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57-59
我国检察权的范围,较之英美法系国家为宽,与大陆法系国家基本一致,但这恰与国际法上检察权的一般范围相符。面对我国检察权范围之演变,应在严格贯彻和全面落实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内涵的前提下,在既有职权范围的基础上,深刻挖掘本土检察制度资源,全面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19.
贺善侃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2(6):14-20
权力监督为现代民主政治所必需,而与权力制衡相结合的权力监督才能行之有效。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效反腐倡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在强化纵向权力监督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横向权力监督体制。在权力监督的多重主体中,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监督最为根本。权力监督的根本宗旨就是确保执政为民、权为民用。权力公开透明是权力民主监督的必要前提。权力监督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必须走权力公开透明之路。创新和健全监督制度是对权力实施有效监督的根本保证。从民主政治的发展看,加强制度建设是社会平稳转型的根本保证。从反腐倡廉的机制看,制度反腐是根本。 相似文献
20.
从权力结构要素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明枢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14(1):38-43
当前检察权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法律监督职权的内部结构性权力配置不合理.从法律监督权运行流程来看,其结构性权力应包括知情调查权、案件程序决定权、纠正违法和责任追究的程序启动权以及预防犯罪检察建议权四项.强化四项结构性权力配置,是充实检察权的一个重要立法进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