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依法行政,政府权力运行只有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最突出体现。依法行政,就必须加强国家公务员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是一个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其中,各级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则成为依法治国能否全面实现的关键。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行政的中心含义是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必须有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的规定。法律之所以成为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源于法律的特性、功能以及行政管理的性质。 从法律的特性和功能看,第一,法律具有形式上的合理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它能比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当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干扰和影响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温恒国 《团结》2004,(5):13-17
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曾经说过,建设一个政府,最难之处在于它首先必须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还必须能够控制政府自身。实现对被统治者的控制,有权力就够了,但要实现对政府自身的控制,则必须要有法治。失去法律的权威与约束,权力就会恣意妄为。因而,我们说在现代国家中,法治是区分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依法行政原本就是法治的应有之意,甚至可以说是法治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法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界标是党在十五大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后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5.
从近代法治到现代法治的转型制约依法行政原则的演变,学术界将依法行政原则从依法治国的基础性要求人为地上升到依法治国的核心、关键地位,既有悖于法治的现代精神,又曲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才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依法行政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提出促进了行政机关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办事习惯的养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依法行政开始呈现出局限性,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新的要求,阻碍了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依法行政的缺陷,指出了依法行政的必然趋势是法治行政,并尝试性地阐述了法治行政的内涵.从而为行政管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和江泽民依法行政的理论是我们依法行政的指南。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江泽民有关依法行政的论述,以此指导依法行政的实践,创造有利于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变化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依法行政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各级政府通过依法行政来贯彻和落实,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决定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而我国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规范行政立法、加强行政执法、强化行政责任、重视复议工作等方面着手推进和深化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朱维究 《团结》2002,(4):8-11
关于“依法治国”的涵义,法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在中国,人民是法治最高的主体,“依法治国”中的“国”是客体,即治理的对象,其中首要的是指国家机器。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治官,尤其应避免将“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政府以法治民”而助长权力的专横与腐败。应当明确,政府及其官员首先是法治的对象和客体,然后他们才是“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即“依法治国”第二个层次上的主体,各个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2)
现今我国改革处于深水区,各方利益冲突尤为明显,社会法治诉求的不断改变和提高,逐渐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供给,以求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在基层法治政府的建设中,只有进行权力下放,使有限政府和社会自治相结合,改革行政运行机制,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行政以开拓社会自治机制,才能达到社会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动态平衡、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论依法行政的评估主体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行政这一社会治理模式无法克服自身的科层式治理体制弊端,要解决这一弊端,必须内生出一套机制,这一机制就是法治评估和基于评估结果的奖惩。在法治评估中引入第三方是确保评估机制公正、有效的最优途径。创立、完善我国的行政评估机制是实现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一个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明确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困难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依法行政对于依法治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确立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是运用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并从制度上保证“法治”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尤其是行政机关,大量的法律、法规,包括经济方面的以及和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许多法律、法规,都要靠行政机关去实施、去落实。因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纵观法治发展史,依法行政的内涵及要求历经了古典依法行政—以法行政—法治行政的嬗变。考察这一演变历程,无疑对我国行政法治的建设,推进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有借鉴意义。从历史来看,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没有古典依法行政的消极法治传统,缺乏制约权力的机制;也缺乏权力有限观念,行政权力处于积极的扩张状态。推进我国依法行政工作,必须确立法治行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其核心是要解决国家权力依法运作的问题,要求必须依法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作为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责主要承担者的政府机关率先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型政府,才能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良翠 《团结》2003,(2):18-19
政协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定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任剑涛教授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撰文指出,政党权力的合理安排,是行政权力高效运作的前提。实际上,要想建立规范的现代行政,首先要建立规范的政党政治。要使执政党不仅仅是改变革命党的性质,而是真正使之坐实到执政党的位子上来,使执政党既不回避作为执政党的利益导向,也不回避执政党控制国家政治生活的合理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政治权力的民主化才能使党内成员真正信服,使全国公民真正认同,革命党才能够转变为执政党。作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权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执政党培养自己的精英进入执政或行政领域。 在国家治理结构上,应该再次考虑两个机构的定  相似文献   

18.
石佳月 《学理论》2013,(9):106-107
法治国家的建设包含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多个方面,涉及众多理论原则和规则,职权法定这一原则,作为依法行政的核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行政职权泛滥的现实,只有真正将其从权力产生的"源头"进行法律化,才有可能将行政行为真正规制于法律的框架内,所以说,职权法定从逻辑上就天然地成为了依法行政的核心。而从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来看,目前破坏法治国家建设的很大一部分阻力就在于行政公权力的过分扩张,行政行为得不到法律的全面控制,所以,为了真正达到法治国家建设的目的,必然要将职权法定落到实处,并且越来越成为当前建设法治国家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说,职权法定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法治国家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其中对公共行政组织社会形态的定型、传统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管制行政向治理行政转变等等的改革成功,都是确立依法行政制度定型化的先决条件。依法行政制度建设,不仅应遵循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而且要适应社会多元结构模式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对依法行政组织形态整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因此,研究和探讨依法行政的有关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