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个检察院.一次就挑选了三位法学家当兼职的检察官。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选拔法学家当检察官.这是好事呀.这是改革呀,你怎么又和做秀扯在一起了呢?我说.你别着急,听我细细道来。法学家当检察官,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改革,是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四化”。我之所以把这次法学家当检察官行动和做秀联系在一起,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也就是这次法学家当检察官的几个“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4月20日上午,参加“检察开放日”的20余名代表,满怀兴趣地走进重庆市渝北区检察院,零距离了解检察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佑生 《人民检察》2006,(21):20-23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体现。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法律手段做好案件各方当事人的工作,化解矛盾,修复创伤,减少社会对抗,重视和谐。此是法官、检察官在和谐社会视野下追求的新境界。它要求法官、检察官有比常人更高的平静心态面对社会、人世、人性、人生、人情。因此,惟有以人为本,才能使司法活动走向理性、客观、谦抑、公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今司法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司法独立的视角剖析出我国检察职权配置上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司法独立也就包含法院独立和检察院独立。法院要保持独立必须有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的监督,而检察院自身要能独立行使检察权就要从包括经费制度、人事任免制度、工作领导体制等各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5.
法国对警察的司法监督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它被当作一种可行对策来对付警察下述倾向:总是将关注点集中到某个嫌疑人的身上,忽视或隐匿重要证据。作者根据自己对法国审前程序的实证研究,认为直接介入性的监督既不是法律文本的预期,也不是司法人员自己的预期。作者在观察、访谈与问卷的基础上,考察了职业文化在理解司法从业人员日常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对以下两个方面做了重点考察:警察与监督者之间关系的性质;充斥于审前司法所有方面的合法性理念中监督者“司法官”地位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新的历史条件下,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特点、规律,侦查办案结构、运行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对侦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坚持与完善检察一体化办案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有效解决检察官统一调配、组建办案组织与团队、侦查手段一体化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检察官统一调配是现阶段重点,应推动检察官统一调配与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相统一、检察一体化侦查办案与检察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相统一,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检察官业绩考评机制建设,构建深层次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管理运用一体化机制,进一步健全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立案审查机制,并加强与司法责任认定、追究与惩戒机制的贯通衔接。  相似文献   

7.
罗涛 《检察风云》2013,(21):68-70
当宝山检察院公诉科的仇伟根站在你的面前时,你也许很难将“追诉大王”这个颇有几分“霸气”的称号与他联系起来。友善温和、敦厚少言是他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看似平淡无奇的青年检察官,却自2005年以来连续八年追诉漏罪、漏犯数居全科第一,其中有数年个人追诉数竟占据全稍宦诉总数的一半以上,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仇氏奇协”。  相似文献   

8.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作为司法者之一的检察官当然地需要诚信。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亚洲预防犯罪基金会(ACPF)第八届国际大会上,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  相似文献   

9.
检察官司法是相对于独立的法官司法而言的,其核心特征是享受公诉权的检察官事实上决定刑事案件的结局。从比较法上看,检察官司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日本的检察官主导模式,另一种是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检察官审判模式。我国2018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功能上赋予了检察官对刑事案件定罪量刑的决定权,其实质是中国版的检察官司法,蕴藏着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真实性以及案件处理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三大风险。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试图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行某些“技术性改良”,但不太可能改变其作为检察官司法的特质。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有效化解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所蕴藏的风险,将是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10.
列宁的司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从早年批判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到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司法体制,最后确立社会主义的司法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的司法制度的历史轨迹,这一线索构成了列宁司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列宁司法思想的演进与发展看,它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11.
历史犯罪学并不是历史学,而是运用历史方法进行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研究。历史犯罪学具有为考察现在的犯罪与刑事司法提供背景、探索当前犯罪与刑事司法现象的起源、凸显当前犯罪与刑事司法现象的特性、诠释当下刑事司法变革的过程等功能。历史犯罪学研究有三种常见模式,分别是“不和谐的对位”“令人惊讶的连续性”以及“长期历史调查”,同时历史犯罪学中的历史研究类型可以分为叙事型、比较型以及形成型三种。  相似文献   

12.
尽管检察环节的律师辩护权对于整个刑事辩护至关重要,我国司法改革也在不断致力于保障和完善律师的刑事辩护权,但是相关制度的出台并未能根除刑事辩护律师执业中“的三难“”、五难”问题。◇检察环节律师辩护权的体现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六机关《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关于人民检察院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执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我国律师在刑事诉讼检察环节的辩护权主要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会见权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法院有以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经验”。但中国的司法调解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司法调解,20世纪40年代以后大陆地区的司法调解,以及2004年以後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为特点的司法调解。不同时期的司法调解,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底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司法政策的演进,法院调解的某些做法也有必要从多角度进行检讨。  相似文献   

14.
当新年的一缕缕阳光洒到09年元旦的时候.我始觉一年过得真快! 此刻我正在阅读法国作家勒内·弗洛里奥的小说<错案>,他深情地告诉人们,"请不要认为您是一位行为端正的好父亲、好丈夫、好公民,就一辈子不会与当地的法官打交道.  相似文献   

15.
法官对判断案件证据的内心确信过程,人们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自由心证,而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们的主观心理活动却没有得到同样的关注。实际上,在审查起诉工作中,检察官同样有依靠证据内心确信的过程,本文对检察官合理运用自由心证作了分析,并对我国检察官自由心证保障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基本的法治共识和司法的本身规律来讲,司法职业化是司法现代化的当然要求。但是,司法职业化的极端发展又有导致社会与司法疏离的危险。法官的职业理性与大众的情理正义观之间的冲突、司法程序的技术性、普适性与大众生活的经验性、局部性之间的背离,以及司法结果的单一性、可执行性要求与大众诉求的多元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等因素是导致疏离的主要原因。面对实践中的两难,我国司法改革应在借鉴国外司法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提高当事人程序参与的实效性、完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构筑现代司法服务体制、加强民众司法教育等方面,来预防社会与司法疏离危险的发生,从而有效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促进司法与社会和谐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聂长建 《政法论丛》2014,(2):122-129
司法判决的有效性在哈贝马斯那里被区分为事实有效性和规范有效性两个维度,我们将事实有效性和规范有效性这两个西学术语转化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概念.法官司法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有)必须是符合正义(无)的规范要求,法律(有)必须接受正义(无)的调整和统摄.如果二者并无严重冲突,法官当然可以直接适用法律(有);如果二者有严重冲突,法官就要弃法律(有)不用,直接适用正义(无)所体现出的原则要求,立法者要在正义(无)的价值指导下修改原来的法律(有)使之与正义(无)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天津检察》2010,(3):F0002-F0002
今年,天津市委提出在全市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市检察院党组积极贯彻落实市委要求。组织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服务‘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司法调研服务活动”。于世平检察长提出要求:要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创新为我市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依法履行各项检察职能,  相似文献   

19.
李美蓉  甄贞 《法学杂志》2012,33(1):127-1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频繁,特别是受美国制度影响,一直有将检察官行政官化的呼声。但是,从检察制度的历史渊源以及各国检察官类型的比较研究可以得知,纯粹行政官化的检察官并不契合我国社会。我国应将检察官定位为司法官,并仿效大陆法系国家,给予其充分的身份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刘辉 《法制与经济》2020,(2):135-137
调和式,意为无原则的调和折中。司法裁判本应是在查清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划分权责,在公众心理期待限度内进行定纷止争,本应与调和式一词相去甚远。公众时常将调和式与司法裁判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有的案件或是事实不清,或是适用法律错误,或是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和背离公众道德认知,为了消解不稳定因素,判令无责之人担责。文章试图从法理学中的司法功能入手,对调和式司法裁判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