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强 《台声》2010,(5):10-15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祭祀则通指祭神、祭祖,有祭天、祭祖,公祭之分。  相似文献   

2.
<正> “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南的春天总是细雨绵绵,雨丝四处飘散着,凉凉的,密密的,透入心田,带着这份浓浓的湿意,我们兄妹三家人一行,一起来到小和山,为父母扫墓上坟。小和山熟悉的山水树木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父亲墓碑旁的黄梁木已发出了嫩芽。陆续鞠躬后,大家便忙碌起  相似文献   

3.
今年四月五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是清明节,趁此时机来细细品赏唐代著名诗人杜枚(八○三——八五二年)的诗篇《清明》,是很有意义的。全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杜枚,字枚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和二年(八二八年)进土,官至中书舍人。  相似文献   

4.
在编这期杂志时,窗外总是春雨绵绵不断,虽说已到布谷催播.莺飞草长的春天,但霏霏阴雨中仍让人感到一丝丝的寒意、四月正值清明时节.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有去扫墓的习俗,缅怀先辈.祭奠亡是。本期《他累倒在岗位上》一文,  相似文献   

5.
正同一个祖先,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梦想,同一种命运。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延续2000余年的清明节,寄托着两岸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对先人的追忆缅怀,承载着每个家族与家庭繁衍延续的历史记忆,维护着后来者虽居四海而亲情不断的血脉渊源,流布与传承着两岸一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清明祭祖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纪念祖先的中华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前后,  相似文献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之际,全国各地掀起"公祭热"。不仅公祭黄帝、炎帝,还公祭伏羲、华胥氏,以及孔子、老子等。普通民众则用"扫墓"这种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祭奠已故的亲人。  相似文献   

7.
南山 《今日海南》2009,(4):21-21
据3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人生核算——一名囚徒的感言》这本由海南省纪委信息中心和宣教室编印的警示教育读本正向海南全省领导干部赠阅。同时,以海南百名贪官忏悔录为内容的《世上  相似文献   

8.
我的两岸情     
《台声》2019,(22)
<正>父亲随祖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堪在台湾当"亡国奴",毅然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祖国大陆,为了谋生,在大陆东北辗转各地后,定居在呼伦贝尔市(现地名),父亲生在台湾,长在大陆,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人民。我1968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城市——海拉尔,尽管父亲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下,父亲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父母相信祖国、相信人民,仍教育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的两岸情     
杜道珍 《两岸关系》2006,(10):38-41
一、以文结缘30岁的我因婚姻失败,已不再渴求上帝的恩赐,孑身一人带女儿走上经营企业之路。从唐河发展到南阳,办理“唐三彩工艺厂”,曾攻破技术、工艺、销路难关,算是不辱时代赋予女性之使命。但同时也遇到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1993年2月,宛城的春意来得格外早,唐河籍台胞吴廷铎先生偕夫人、女儿返乡探亲,邀同学聚会,巧的是他的同学是我的老师,我又是老师的好学生。老师猛然联想到资助我办厂之事,当即转告我“天赐良机”。我花费了整整一个晚上用繁体字撰写了一份唐三彩工艺壁画发展的可行性报告。我带着这份可行性报告和自己生产的具有…  相似文献   

10.
翁其华 《政协天地》2012,(12):60-61
鼓山高僧普雨长老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以及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他一生爱国爱教的感人事迹广为传颂。因此,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福建省文史馆、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和福州市文联、春海堂美术馆等单位,于10月27日在福州画院联合举办了“普雨长老诞辰百年书画展”,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展出的百余幅书画作品也备受赞赏。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个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经理。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暖的。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个名字。果然,欧阳一这个名字很不平…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宝山有个罗店镇,镇上有一条"罗店老街"。老街河边景色宜人的桥堍旁,有一个文人墨客经常相会的地方。看,就是上面照片的这间——"罗溪草堂"。"堂主"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张家琪。听说门外匾额上的"罗溪草堂"四个字还是中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手迹,这个信息引起了我的兴趣,前不久我前往造访。"嚯",屋里真热闹,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泼墨挥毫。张家琪告诉我,这间上下两层的楼房是镇政府提  相似文献   

13.
半边山,半边山,一半在象山,一半在台湾。这首民谣,说的是象山石浦镇东端与台湾基隆各有一座半边山。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仙人将观世音菩萨的锁门山一劈两半,丢弃于海峡两岸,形成了这两座半边山。  相似文献   

14.
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前,三爷爷就早已经去了台湾。我奶奶(也就是我三爷爷的大嫂),还有我爸爸总是私下里时不时地谈到三爷爷,而且每次谈到时,奶奶的表情总是苦涩的,两眼湿湿的。爸爸告诉我,曾祖父去世早,爷爷是长兄,比三爷爷年长10多岁,三爷爷是在爷爷奶奶的关爱呵护下长大成人的,他们有着浓厚的感情。其实,他们谈的都是三爷爷的过去。因为自从1947年,三爷爷去了台湾后的几十年间,奶奶就再没有见过三爷爷一面,可以说音信全无。直到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以后,三爷爷的大名才不时地出现在各种报刊上,我们这才知道三爷爷是台湾经…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8)
正田勤出身贵州,2016年来到台湾寻求下一站幸福,直到2018年6月,嫁到台湾两年的田勤,首度返回贵州娘家。对于她而言一切显得弥足珍贵。贵州、台北两地相距1000多公里,航程约2小时30分。时间不算长的飞行旅程,搭载着田勤2年多来在台湾土地上认真工作、生活的点滴回忆,初抵机场与女儿重逢时,母女俩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可以这  相似文献   

16.
易靖茗 《台声》2013,(12):90-93
深圳卫视驻京高级记者罗垠与我们是同行,他跑涉台新闻也跑得较多,有时参加一些新闻采访活动我们经常会碰到,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对他没有更深的了解。偶然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与其他同行们说起两岸婚姻,大家说罗垠娶了一位漂亮的台湾姑娘,我们惊喜不已,想着一定要约他好好分享一下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许文彬 《台声》2013,(11):82-82
2008年10月15日,台湾台塑企业集团的“大家长”王永庆先生以九二高龄在美国仙世,今值5周年忌辰,不禁勾起追思之情。最后一次见到王老先生是在2008年初的一个冬日傍晚,与两位分别从上海、厦门返乡过节的台商友人相约去办公室看他,没有特定话题,只是喝咖啡、纯聊天。那天看他体力虽已不如从前,唯仍神态悠然,谈兴依旧,情系两岸。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20,(5)
正2020年,两岸还正在上学的小伙伴们同步经历了一次史上最长寒假。受疫情的影响,两岸的学子们暂时无法返回学校学习。停课不停学,老师跟同学们开启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家上网课。尽一切可能协助陆生完成课业近日,台湾大学、世新大学等高校迎来了他们的开学日。然而,受疫情影响,大陆学生和港澳学生不能入境台湾,无法到堂上课。为了保证陆生和港澳学生的课业进度不被落下,  相似文献   

19.
带着几多神秘与神圣,台湾会馆组织的海峡两岸“知名企业家癸巳年青藏经贸文化参访团”20余人赴青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正拾一片绿叶,仿佛拾起两岸未来的春天;落一眼镜头,犹若见证两岸的未来。爱在大陆,情定海峡。留影顾盼,怎一个惊艳了得。影中有人,人中有景。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解读,在通感的意境中找寻属于两岸电影人心中的信念。记录、沟通、传承,电影无疑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镜头下抽象的是意境,流动的是技巧,梦想的是唯一,寻找的是独特,不同的视野有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