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多民族混居村落中"显性"与"隐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与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并研究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16,(3)
正一、建立国家协调机制,制定专项法规成立"国家传统村落民居、名村古镇、古宗祠保护开发利用委员会",由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牵头,相关部委共同参与,统筹推进其保护、开发和利用。同时根据现有的《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各省市制定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传统村落民居、名村古镇、古宗祠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其旅游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建德市新叶古村,被国内专家谢辰生誉为"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村落"。当下,艳阳高照,春意盎然、"水清流、绿掩映、路整洁、房古朴、人安逸、村和谐"的原生态传统农耕风貌灿然展露。这个阳春三月天,慕名而来的游人涌入,感受美景、美俗美趣、美味。一位从上海来的游客,一下车就大声地赞叹:"新叶,好美!"古村四野春意盎然时序又交三月三,风和日丽,万物清净,菜花蜡蜡黄,桃李灼灼艳,溪水潺潺唱,柳絮漫天飞,一派春的绚烂灵秀。在人头攒动的新叶古村玉华山下,旌幡飘飘,人们成群结队在花开烂漫的田野  相似文献   

4.
正军户后裔是门头沟区长城关口村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京西有很多军户村落,在这些军户村落中至今仍有一些军事文化遗存。正是明清时期的军户村落,加上辽代以前的千年古村,奠定了京西村落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一门头沟区星罗棋布着一百七八十个大小村落,其中的20多个军户村落,古为守口的军事屏障,今为游览的绿  相似文献   

5.
整理古村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已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在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村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城、古村已是人们休闲旅游中观光的新热  相似文献   

6.
刘扬武 《今日民族》2013,(10):53-54
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龙山脚下的广南县蚌古村民风古朴,典型的壮族干栏式民居建筑保存完整。据考证,该村在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形成规模,延续至今未变。目前该自然村有130户人家,627人。  相似文献   

7.
三年来,湖南省武冈市文坪镇党委、政府本着"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理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使湘西古镇焕发了生机湖南省武冈市文坪镇位于武冈云山脚下,是三县交界之地,龙江溪水河道南北贯穿全境,享有"湘西南煤都"之美誉。近年来,文坪镇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有力提升了这个湘西  相似文献   

8.
正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拣坡而上,街面愈窄,泥瓦房、砖木房、吊脚楼并存。瑶族人家房屋的样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砖瓦式的,二是泥瓦式的,三是干栏式的,四是围篱式的。屋顶均为"人"字形。房屋的坐向,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一般以坐西向东或坐北向南的居多,也有坐东向西或坐南向北的。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  相似文献   

9.
以腾冲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居景观构成的三个元素,即村落选址、民居样式与建筑装饰,从中分析中原汉文化与本地世居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阿昌族的民居景观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认为:腾冲民居景观在生态性、宜居性、审美、文化传承性等方面有良好的文化积淀,也是现代乡村发展需要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时代潮》2001,(20)
魔爪伸向"伊甸园"湖南省新宁县城是个古老的小县城,地处湘西南腹地。美丽的扶夷江穿城而过,夷江东岸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柳山。  相似文献   

11.
小钊 《广东民政》2008,(12):47-48
南粤大地有广府风、客家清、潮汕韵、南海潮、百越神等,多种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不同的古村特色。新塘古建筑群、正果畲族村、龙门农民画村、香溪堡以及顺德的逢简村。从西到南,再从南到东,5个各具特色的村子。古村串串游,留给人们许多旧时的记忆,体味到南粤的不同风情。  相似文献   

12.
视野与方法--文化圈背景下的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侗族传统民居及村落的研究状况,及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来拓宽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研究视野,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拟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吕美丽 《今日浙江》2014,(15):56-57
正厚吴村坐落在永康市南15公里的地方,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村前青山为屏,村后清溪流淌。一代代祖先通过苦心经营,建造起了一座座气势轩昂的古老祠堂和一幢幢构建精致的民居老宅。穿过鹅卵石铺砌的弯曲村道,我们来到村中最大的祠堂——吴氏宗祠。宗祠宏大庄严,占地1140平方米,前中后三进两厢,东西两侧厢房20多间。祠内抬梁、斗拱、牛腿、雀替、蝴蝶木均刻有高深精美的浮雕,所展示的人物、花卉鱼虫、走兽、飞禽等图案皆栩栩如生;柱  相似文献   

14.
苏星 《当代广西》2014,(3):F0003-F0003
《博物志》有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所谓巢居者,说的正是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先民——百越祖先们的居住方式。巢居,就是在树上筑巢而居。这种居住方式可去地湿、通风遮阳、趋避蛇虫猛兽,这一居住方式最终演化成极富地域特色的建筑——干栏式楼居。今天在广西各地看到的壮族干栏房、侗族民居和苗瑶等各族的居房,都是干栏式楼居的各式体现。广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各族民居,既是广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广西民族文化的表现和社会历史的见证。原生态的广西民居,蕴含着亲切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真的品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富于创新的精神,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钢筋水泥玻璃的现代建筑已大量落户广西乡间,围堵和威胁传统民居文化,一些富于特色的民居及村落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从本期始开设"广西民居"栏目,向读者介绍广西民族特色民居,希望籍此将人们审美的目光从钢筋水泥中拉回,并梦想着"诗意地栖息"的文化景观一直留存在美丽广西的乡土之间。  相似文献   

15.
迟燕琼 《思想战线》2012,38(5):133-134
一、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的概况慕善村是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辖区内一个他称"花腰彝"、自称"尼苏"的彝族支系聚居村落。全村现有251户,共901人,85%的村民是花腰彝。慕善村是具有相对"完整"人文世界的少数族群社区,大多数花腰彝的文化艺术传统至今仍存活于村落成员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需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外,诸如地方传说、传统民居、剪纸刺绣、民间歌舞等几乎随时随处可闻可见。2003年该村成立了"花腰彝文化艺术传承班",主动在本  相似文献   

16.
鱼木寨是鄂西南清江流域的传统土家族村落,其著名景观古碑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展现了土家族村落对中原汉文化与审美境界的认同,也为土家族村落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正>南长益村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合阳县城东北方向,东、南、北三面环沟,耕地面积2500亩,以粮、棉、油、果等为主导产业,村内建有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健身广场、村级卫生室等,村庄路网为棋盘式格局,分为新村和旧村。旧村80%以上传统民居为土坯砖混结构建筑的四合院,南高北低、成片分布。村中的药王庙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建筑,位于村东南方向,形似龙头。整个村落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砖雕马头墙极具  相似文献   

19.
正苏州市吴中区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较为完整地传承了吴中区乃至苏州地区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地方地域特色,也寄托着吴地人民的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现有的传统村落,让古村落"活起来,活精彩",使其古韵长存、永续发展,成为展现人间天堂独特水乡魅力的重要载体,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基本情况一是古建民居数量多、等级高。据统计,吴中全区古村落中有  相似文献   

20.
杨勤  曾芝 《公民导刊》2015,(2):30-31
走进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大寨村,你会看见一个绿树掩映的原始村庄。一幢幢保持完整的土家民居依山而建,山环水绕,古桥、古井、古树穿插其间,闲庭静院古风犹存。早晨和傍晚,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叫人乐不知返,记忆中的故乡就是这般模样!"这离不开我们程代表的坚持。"村民们总说,是程代表让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大寨古村留存并重新焕发生机。村民们口中的程代表,就是全国劳动模范、秀山自治县人大代表、老支书程明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