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老舍夫人回忆周恩来与老舍真挚情谊的文章!对于周恩来总理厚德载物之为人,并且把以人为本的工作做到艺术极致的那份潇洒,感慨系之,不能自已。周恩来总理是老舍政治上的向导、艺术上的知音、生活中的知己。在老舍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关头,都是由于周恩来的举荐与感召,才使其置身洪流,回归热土,做出了正确选择。老舍写的戏,周恩来总理几乎都看过,不光看,还帮着老舍出主意。没有周恩来的慧眼卓识,像《龙须沟》、《茶馆》这样的上乘之作,都可能是另一番命运。而当老舍在“文革”中不堪屈辱、魂断太平湖之后,又是周恩来的巨手悄悄拨动着乾坤…  相似文献   

2.
1955年,组织上派我到邓颖超大姐身边做保健护士,一直到1967年。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我亲眼看到周恩来总理无私忘我地为党工作,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中,在党和人民陷入深重灾难的日子里,忍辱负重,力排干扰,周总理在努力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国家稳定的一件件事,让我永远难忘。“有困难、有风险要冲在前,否则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1967年6月6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写给邓大姐一封信,信中说“:约她(指我)今晚早来,好与她谈深谈透一些……。”记得接到通知的那天,我正在赶往卫生部的路上,我想,总理会找我谈些什么呢?赶到西花厅…  相似文献   

3.
孟红 《政府法制》2010,(6):24-25
多少年来,反映周恩来总理的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及回忆录,多是侧重展现周恩来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忍辱负重等品格,但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周恩来绝不缺少严厉的一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长们不止一个曾说过:“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怕主席的威严,怕总理的认真。”但这里所言的“怕”周总理,缘于周恩来的严厉,缘于周恩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极端负责。  相似文献   

4.
一、不留痕迹的谋杀 1991年10月2日,星期3,英格兰东部林肯市。47岁的探长斯图尔特·克里夫顿在12点45分接到警长戈登·里德曼的紧急电话:“布兰特路292号发现一具尸体,看情况是谋杀。” 这位破过40个案子的探长赶赴现场,那是一栋农舍式的房屋。75岁的房主弗雷德·莫特比死在起居室扶手椅上,头歪向一边,上有3道很深的伤口,血浸透椅子并溅到后  相似文献   

5.
坠入金瓮     
李大同 《法治纵横》2011,(22):26-27
1:100的投资,这听起来实存太诱人。目前,黄金市场正在高位震荡,不少市民接到过一些所谓“炒金公司”打来的电话或者短信,宣称投资“伦敦金”能如何赚钱.不禁为之心动。两个月前,南京市民吕先生就给南京一家投资公司汇款5000美元(合计3.3万余元人民币),短短两个多月时间,竟只剩下1000余元人民币。原来,他掉进了地下炒金的陷阱,“黄金梦”也因此变成了“黄粱梦”。  相似文献   

6.
文摘     
毛主席烧了 林彪的第一号令 1969年10月17日,林彪背着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以“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为由,擅自发布了“林副主席指示第一个号令”。黄永胜等人于18日将此令迅速下达全军,使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10月19日,林彪采用电话记录方式,以急件传阅报告毛主席。 他们先送交周恩来总理阅,周总理阅后指示:请主席阅。 我拿此急件送给主席看,毛主席看后,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对我说:“烧掉。”我以为主席是让我拿去烧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主席自己拿起火柴一划,把传阅件点着,给烧了。接着,他又拿起传阅件的信封又要烧,我赶紧对主席说:“主席,不能烧,你都烧了,以后查问起来,我无法交代。留下这个信封上面还有传阅件的编号,你不要烧了。”  相似文献   

7.
纪东 《政府法制》2008,(16):24-25
踏进西花厅“总理值班室” 周恩来总理同我正式谈话后,我开始在西花厅“总理值班室”正式值班。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周恩来作形势报告,国内、国外讲了一个下午,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记者采写时,稿子上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交给周恩来审阅时,别的地方都没改动,他就把那个“重要”二字圈掉了。  相似文献   

9.
娘亲     
快过年了,我接到娘从乡下老家打来的电话,娘电话里只讲了一句:“大儿,腊月三十回家跟娘团圆!”接到娘的电话,我的心又无法平静,往事历历在目。记得以前在县城读书,由于是插班生,基础差、底子薄,讲话又一口浓厚的乡音,有同学讥讽我,说我是乡巴佬。  相似文献   

10.
1966年底,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的陈毅在一些大会小会上放了几炮,讲了一些心里话,得罪了林彪、“四人帮”一伙。于是“陈毅是帝修反的忠实代言人!”“陈毅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等标语口号铺天盖地而来。眼见着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即将被打倒,周恩来总理忧心如焚,出于无奈,他向陈毅下达了一个任务:“不要讲话!”周恩来苦口婆心地解释:“这么大的国家,千头万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醉酒     
闲人 《政府法制》2011,(24):20-21
周恩来第一次喝醉酒,是在他与邓颖超结婚的大喜日子里。邓大姐后来曾对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起过这件事,她笑着摇摇头感叹道:“从那天起,我才知道总理能喝酒,  相似文献   

12.
2007年5月15日,身患重病躺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病床上的熊倩,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熊阿姨,我去柳州看您,可以吗?”当问清打电话的人是谁时,熊倩高  相似文献   

13.
赵妍 《检察风云》2002,(22):58-60
2001年1月5日夜里,美国联邦调查局值班室突然接到报警。一名陌生男子在电话中用微弱的声音求救说:“我刚从一伙绑匪的黑窝里逃出来,现在洛杉矶市郊K道的一个餐馆,请你们快来救我。” 半小时后,洛杉矶警署的警员在那家小餐馆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那名报案男子。这名叫布拉德·巴克的男人自称是一名研制“飞行器”的专家,几天前遭遇绑架。  相似文献   

14.
刘东威 《知识产权》2006,16(6):11-11
2005年9月的一天,接到郑成思教授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郑教授和蔼可亲的话语,“东威呀,最近怎么样?”随后,用平淡的话语说了句“:我得了癌症,已在治疗。”他的一句话平淡得让我不敢认为是真的。10月,我想去看他,打通他的电话,想证实是否有误诊的可能。电话那边仍然是平淡安然地回答“:不要来了,你们都很忙。”后来,当我得知郑教授的病情诊断无误时,我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认识郑成思教授,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还是北京市版权局的一名干部。那天,在国家版权局李琦同志办公室谈完事我起身要走的时候,听到一声敲门,来了一位衣着朴实…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21-21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战后第一次对华访问。在周恩来总理招待田中首相的晚宴上,两人之间还上演了一出“智斗”的好戏。话说当晚,在宾主把酒言欢之际,田中首相忽发雅兴(实则有备而来)递给总理两双筷子,说道:总理阁下,您的智慧早已名闻天下,今晚给您出个小小的难题以助酒兴如何?总理礼貌地接过筷子,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6.
贾立君 《政府法制》2013,(14):40-40
李克强总理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17.
好领导     
这天,领导一上班,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领导的朋 友打来的。朋友说:"周局长的儿子病了,住在人民医院的 311号房间。" 领导说:"好,我这就去探望。"领导进了办公室,对秘书 说:"如果有人找我,你就说我出去办事了。" 秘书说:"九点钟您不是要同一个重要客户谈判吗?" "让他等我一个小时好了。" 领导是单位"二把手",领导想成为"一把手"。好在"一 把手"快退下来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领导自然成"一把 手"。在这节骨眼上,领导自然小心翼翼的,怕在"一把手"面  相似文献   

18.
人物     
2006年1月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各界人士以平静但深切的怀念之情缅怀这位新中国历史上魅力四射的伟大领袖。1976年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周恩来逝世。15日,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当周恩来遗体送往八宝山火化时,上百万人伫立在十里长街默哀送灵。此后不久,新中国另外两位伟大的领袖朱德与毛泽东相继辞世。领袖的离去,标志着新中国的历史由“魅力时代”跨入了“制度时代”。生活在“制度时代”的中国人,不再把命运托付给领袖,而是把希望放在完…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0周年。不用召集,不用邀请,曾经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的秘书、警卫人员、医务人员相聚在周恩来纪念馆,缅怀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不禁思念万千,感慨万端。事关人民利益,不能马虎周总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工作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周总理审批文件特别细致:一字一句,圈圈点点,连文字、标点都反复推敲,红笔改过,蓝笔又改。许多文件都留下了他那刚劲、浑厚的墨迹,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周总理有一个好习惯,凡是他起草或批阅的文件,在写完后,他至少再看一遍才送出去。在涉及人名、地名时,他更是认真细致,…  相似文献   

20.
红旗渠     
张广友 《江淮法治》2011,(17):58-58
我对红旗渠仰慕已久.早就想去看看,今年七月我去看了.被深深地震憾了。红旗渠位于太行山麓.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修建红旗渠正值我国自然灾害时期.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实施这样重大的水利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县委的一声号令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