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并不是所有的犯罪分子都是轻易被逮捕、轻易被降服的。有的犯罪分子反抗心理不强,当警察出示了证件后,他们就束手就擒。有的犯罪分子十分好斗,要治服他们往往要费一些力气。他们有时对警察或他人的安全也会构成威胁。因此,对付他们必须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警察在接到此类报警后要小心对付,以防发生意外,危及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传统的技术手段有时会使人呼吸不畅、甚至窒息,有时使人身体组织受伤。如果警察在制服某人时使其受伤或死亡,就会使警察或警察机构处于不利的应诉状态。在对付好斗的犯罪分子时使用诸如"辣椒喷剂"的化学剂器是比较普遍的。化学剂器对犯罪分子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对人的气管有影响,能够减少氧气进入人的肺部。因为犯罪分子的身体在反抗状态下血管中更需要氧气,而酒精等其他有害的物质会增大血管的压力,使其更需要氧气。  相似文献   

2.
虚拟尸检     
在某地乡村,有赵李两户人家发生斗殴.赵家65岁的老妇在斗殴过程中意外死亡,死者身体表面没有任何创伤.赵家坚持认为死者是被对方打击致死.而李家表示,赵家老妇有心脏病,是突发心脏病死亡,与打斗无关.此时,解决争端的最好办法就是对死者进行尸检.然而,根据当地风俗,亲属应该捍卫死者的尊严竭力保持死者尸体的完整性,否则会被当地人瞧不起.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因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到损害.例如,某公安机关在围捕几名绑架人质、勒索钱财的犯罪分子时,与犯罪分子发生枪战,结果是犯罪分子被击毙,但人质被流弹击中而死亡,犯罪分子租乘的出租车严重损坏,在此,执法机关并无过错,但却发生了损害结果.那么,死亡人质的亲属和出租车的所有人有无权利获得赔偿或补偿?又由谁来承担赔偿或补偿的责任?《关于建立国家执法损害补偿制度的思考》一文对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昆明市40例缢死及33例勒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缢死及勒死尸体的颈部损伤特征、相关窒息征象的异同,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市公安局2000—2017年受理的缢死及勒死案例资料,对缢死及勒死的死者性别、年龄、致伤工具、颈部损伤、相关窒息征象的数据经SPSS 23.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男性缢死者多于女性,女性勒死者多于男性,缢死者平均年龄大于勒死者。缢死自杀多见,他杀罕见;勒死他杀多见,自杀或意外少见。缢沟多位于甲状软骨上方,勒沟多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索沟处表皮剥脱或皮下出血是最常见的生活反应,在缢死者中常见。勒死者舌骨骨折率高于缢死者。结论死者性别及年龄分布、索沟的位置、索沟处生活反应检出率、舌骨骨折率有助于区别缢死与勒死。  相似文献   

5.
复林 《方圆》2020,(5):44-47
在直播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网红经济、猎奇心态、围观消费糅合在一起,让死亡变成围观者的狂欢,而死者生命消逝本身也成为一种消费主义下的宿命和隐喻两年前,被称为国内"极限高空运动第一人"的吴永宁,在徒手攀爬长沙华远国际中心时,从62层的高楼失手坠落身亡。此后,吴母何女士将直播平台告到了法院,以其对用户发布高度危险视频没有尽到审查和监管义务,欲追究对方的侵权责任。此案倍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6.
69例勒死尸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勒死是指当绳索绕于颈部时 ,用自身重量以外的力量拉紧绳索的两端而使绳索压迫颈部 ,从而导致的窒息死亡。勒死案件以他杀多见 ,但也有少数自杀者。对勒死性质的判定相当重要 ,现将笔者在 1958年至1996年间检验的 6 9例勒死的尸体进行分析。1 资料分析1 1 性别与年龄在 6 9例勒死者中 ,女性 4 8例 ,男性 2 1例。死者的年龄以 2 1~ 30岁为多 ,共 2 5例。1 2 性质与职业本组案例 ,他勒 6 1例 ,自勒 8例 ;死者可见于任何职业 ,但以无业者为多 ,共 30例。1 3 勒型根据勒绳交叉拉紧着力部位把勒死分为正位勒型、侧位勒型及背位勒型。在 6 9…  相似文献   

7.
意外勒死1例     
勒死是将缠绕在颈项部的绳索等物收紧造成的窒息死亡,是常见的机械性窒息死亡类型之一.笔者查阅了1982—1996年上海市公安局尸检档案及本人所参加检验的566例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例,因意外勒死的仅此1例.现报告如下.l案例案情:死者邓某,女二5岁,夫妻关系反映不和,同在一乡办企业中打工.死者系钻床操作工.某日在工作间内被人发现倒在操作台上,呼之不应,急叫其丈夫用车送往医院已死亡.当时法医检验后认为“机械性窒息死亡’.尸检尸体经第一次检验后冷藏.头部,面部未见暴力性损伤,颜面紫钳,两眼睑周围及两耳后皮肤有散在性出血…  相似文献   

8.
1案例简介10月23日,某市辖区内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独自在家居住的马某(女,29岁,回族)被他人捂压口鼻并用透明胶带缠绕致死,并将双手反绑背后藏入卧室席梦思床柜中,抢走死者手机及包内现金,将现场恢复完好后逃走。10月24日,死者丈夫回来发现妻子马某不在家中。10月25日,死者丈夫早晨想找一件衣服穿时在席梦思床柜中发现了妻子的尸体。笔者进行了尸体检验后确定了案件性质,死亡原因、致死方式、死亡时间及作案人数,同时也提出了令侦查员们感到十分不解和困惑而对分析案情起重要作用的看法和意见:犯罪分子是早晨作的案。笔者的依据是在尸…  相似文献   

9.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就是通过签订虚假、无效的经济合同,骗取他人巨额财物的行为。这类犯罪的犯罪分子主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客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也没有努力履行的行为。他们一旦把对方的财物占为己有,便任意处分和挥霍,不打算偿还,也无力偿还。从手段上讲,利用合同诈骗的人一般是抓住对方急切需求物资或销售产品的心理。以及不了解自己底细的弱点,跨地区作案,以各种虚假的有利条件诱使对方签约,即所谓“自愿地”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在欺诈的前提下设立的;从后果上看,犯罪分子经常连续多起诈骗,诈骗数额也比其他形式的诈骗犯罪多  相似文献   

10.
死者角色识别的任务多年来,在涉及现场死者这一问题时,传统的侦查模式是对知名尸体案件,从查被害人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经济状况等入手;对无名尸体案件,则是从查放害人身源开始。实际上,在杀人案件中尤其是多人死亡的杀人案件中,死者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限于被害人这一角色,还有可能是犯罪分子。即使在一起杀人案件中众多死亡者都是被害人,其角色仍可细分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和无辜者这两类。死者在逻辑上不等同于被害人,以在案件中角色扮演的不同为  相似文献   

11.
热恋情侣公园内惨遭杀害 2015年7月5日清晨,山东省临沂市一座公园的长廊内惊现一男一女的尸体.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兰山分局的刑侦人员接警后火速赶到现场. 经过现场勘查,死者衣着整齐,遗体没有被挪动或拖拽的痕迹.很快,警方确定两人的死亡原因:男性死者是左背部被子弹击穿;女性死者身中两枪,其中一枪将头部击穿.两人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12.
致伤方式、致伤工具的法医学复核鉴定分析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伤物的推断及其所致损伤的致伤方式分析是法医学鉴定的一个难题,它不仅能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而且当多人作案,一人采用多种致伤物及致伤方式或群体斗殴中使用多种致伤物,致多人受伤或死亡;或者当被害人遭受多种损伤而死亡时,可以从伤者或死者身上的损伤对致伤物、致伤方式进行分析,以确定犯罪嫌疑人,达到直接认定犯罪分子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对致伤物推断及其致伤方式分析产生一定的失误,笔者收集12例对致伤工具及致伤方式进行复核鉴定的案例(由本省市公检法及院校法医所组成的法医技术…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圣地亚哥发生了一起错综复 杂、离奇古怪的死亡案件。 死者名叫罗纳德·奥帕斯,法医验 尸后,断定为头部受伤死亡。死者从10 层楼顶跳下,试图自杀(他留了一份遗 书),但下落时,却被从9层的一个窗户 里射出的猎枪子弹击中,当场死亡。 射手和死者都不知道,在该楼房的8 层高处有副保护窗户清洗工的安全网, 因而奥帕斯不可能实现其自杀计划。通  相似文献   

14.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侵权责任法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死者或者死亡本身进行救济。作为民事责任方式的赔偿,只能是对死者近亲属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救济,在制度上则体现为对死者近亲属相关财产损失的赔偿、精神损害的赔偿以及对被扶养人合理生活费的赔偿和死亡赔偿金。应以“维持被扶养人或者近亲属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维持说)”修正“扶养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作为被扶养人生活费和死亡赔偿金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93年1月14日,陈某(男、44岁)在一旅店中被犯罪分子捆绑手脚杀死在室内床上。现场勘查时,用“哈气法”观察发现死者腰间一条棕色牛皮腰带上有粘血汗液指印1枚。分析是犯罪分子杀人时,手指局部粘上血液后又触摸死者腰带(取钱包找钱)所形成。  相似文献   

16.
"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这是我国法律一贯遵循的原则.但是,发生在5年之前的一起绑架杀人案,由于吉林省吉林市警方明察秋毫,广泛取证,调查入微,在无法找到被害人尸体的情况下,审判机关依据公安机关的审讯录像,将被告人处以极刑.2002年国庆节前夕,现年29岁的绑架杀人犯姜琳被押赴吉林市郊的黑沙岭刑场执行枪决.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罪恶的生命宣告终结.至此,杀人犯姜琳成了吉林省建国以来第一例没有找到被害人尸体而被执行枪决的杀人犯.  相似文献   

17.
谈死亡标准的转变——脑死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死亡标准(一) 传统的死亡标准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心脏跳动和呼吸视为生命的本质特征,进而把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准。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人和高等动物的死亡可分为因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或自然死亡;因疾病造成的病理死亡;因机体受机械的、化学的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意外死亡。死亡的过程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临床死亡指反射消失,心跳、呼吸停  相似文献   

18.
死亡赔偿请求权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春玲 《法商研究》2005,22(1):97-103
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依据是民法学理论中的难点,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从社会学、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应以死亡“损害转移”的观点作为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依据。近亲属因死者的死亡而承受了死亡损害转移的后果,从而对死者的死亡享有死亡赔偿请求权。其中,死亡补偿费是对生命损害本身的补偿,而不是对死亡引起的未来财产损失的赔偿。在没有近亲属的情况下,任何支付医疗费、丧葬费的第三人均可向赔偿义务人请求支付上述费用,但可向法院提起赔偿请求的程序当事人不限于上述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死亡赔偿在性质上是对死者近亲属或被扶养人的财产损失补偿和精神抚慰,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物质性损害赔偿)、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和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考死者生前的收入和被扶养人的扶养费。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侵权法上,死亡赔偿制度系以赔偿死者近亲属的损害为核心,而对受害人生命的丧失则未提供任何救济措施。这不仅使死亡赔偿金的性质难以界定,同时也无法解决死者近亲属缺位情形下的死亡赔偿问题。我国应当把"生命的丧失"本身纳入侵权法的救济范围,加害人应对此承担惩罚性死亡赔偿金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