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家弘 《楚天主人》2010,(11):42-42
这是我第三次访问德国了。前两次德国之行,都让我对德国人的守规矩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我还听说了一个故事——我喜欢称之为"法治的传说"。一名中国青年到德国留学。他才华出众、相貌英俊,很快就结识了一位德国姑娘,两人双双坠入爱河。一天,两人上街,遇到一个小问题。他们要过街时,两边没有车,但是行人过街的信号灯是红灯。小伙子在国内已习惯于"过街看车不看灯",于是就大踏步地走了过去。德国姑娘看得目瞪口呆,等变灯之后才走过去,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中国青年说"拜拜"!其理由是:这个人太危  相似文献   

2.
张大为 《协商论坛》2007,(11):56-56
在德国,让我最感慨的就是德国人的时间观念。他们遵守时间的准确度就好像他们是钟表上的指针一样。在汉诺威参加一家德国公司的新闻发布会,公司总裁的第一句话就说:会议要开一个小时。我出于好奇,计了一下时间,总裁一人就讲了  相似文献   

3.
周睿睿 《小康》2007,(9):110-110
为自己争取一个"城市公民"是每一位德国市长的目标之一。慕尼黑市是德国这方面的先锋模范。如果问一个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的外国人是不是德国人,他会回答:"不,我还是要保持我自己的国籍。",但如果问"您是慕尼黑人吗?",则多数外国人会肯定地说"是"。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交流学生到德国生活学习了一年,期间,游览了德国的名胜,品尝了德国的美味,学习了德国的文化,同样也看到了中国和德国的差距。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正在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但是我认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而更多体现在国民的素质上,比如人的文化、礼仪、修养等。  相似文献   

5.
“小气”的城里人:上海人与德国人的比较赵剑平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的男人,往往被看作是拘泥于小事、细节、精明而不高明;与北方的男子相比,也明显地少了一种豪爽豁达的男子汉气概。身为上海人,我基本上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并一直深以为憾(当然,我把自己归入不多的例...  相似文献   

6.
2013年6月17日新华网刊登邓海建的文章,文中指出在华的德国人雷克看不懂中国的微博情绪。他在微博上这样“抱怨”:“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好,被骂。说德国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相似文献   

7.
德国行     
离第八届第五次全国政协会议结束还有两天时间,我得到了去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访问的签证。1997年3月12日,我们一行四人乘德国汉莎航空公司591航班,经过10小时的航行,安全抵达法兰克福。这是我第三次到法兰克福了。座落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人称是“通向世界的门户”,它是歌德和叔本华的故乡,但文化气息较德国其他城市要淡薄得多,满目是摩天大厦,银行区极为庞大,表明了德国不可阻遏的经济活力。我们从莱茵河的右岸法兰克福,沿着德国现代化的高速公路,行车50分钟到达了左岸美茵兹。她是莱茵兰一法尔茨之首府,位…  相似文献   

8.
假货和假话     
有一个中国人,在德国化了7个马克买了块柏林墙。回国后,他的几乎每一个亲戚朋友,见到这块合40多元人民币的水泥片,产生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这是真的吗?”这个中国人回答:“在德国什么都能买到,但是买假货不容易。”我在欧洲生活有年,我觉得此君的回答并无太大的夸张。在报上读到上面这段文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觉得很伤自尊心的。如果说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精神污染”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与理论修养才能觉察它的存在与危害的话,那么,无处不在的假货几乎使每个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有切肤之痛。假货是当今中国的一股祸水。那么,…  相似文献   

9.
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门口,经常有小贩向游客兜售烙着鲜明“欧洲印记”的明信片。我曾经看到一张印有巴黎凯旋门、罗马竞技场和柏林伯兰登堡门等欧洲主要地标性建筑的明信片,上面还写了这样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话: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人?他(她)应该灵活如德国人,严谨如法国人,谦虚如英国人,冷静如意大利人……令你会心不已。  相似文献   

10.
吴琼 《西部社会》2003,(10):26-27
2002年底赴德访问,在科隆、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所见所闻不少,而德国人的“精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故记述之。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7,(20)
正作为一名交换生,我曾经到德国学习7个月,在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的小城奥尔登堡,我感受了多元融合校园文化的魅力,见证了德国人的严谨、随和,也体验了"分毫不差"的精密公交车计时等候系统。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欧洲慢生活的"德式体验"。第一次和"德国慢生活"的"亲密接触",源自初到德国后的一次购物。因为周一到周五课程满满,周六要去咖啡馆打工,等到周日拎起购物包去超市"储备弹药"时,却吃  相似文献   

12.
漫画与幽默     
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两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请寄标点来台奥多尔·冯达诺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她在柏林当编辑时,收到一个青年习作者寄来的几首没有标点的诗。附信中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如用时,请您自己填上。”冯达诺很快将稿退回,并附信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标点来,诗由我填好了。”漫画与幽默  相似文献   

13.
一缸鱼在一列国际列车上,有一位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旅行。途中,上来一位端着鱼缸的客人,缸里的鱼甚为罕见。大家对这种鱼都很好奇。德国人问:“你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习性?”日本人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在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条件下,这种鱼能不能生长?”美国人问:“你的鱼是不是从美国弄来的?因为只有美国才可能有这样奇特的鱼。”法国人问:“你能不能把鱼卖给我。我想在卧室里养这样一条奇特的鱼,我的女朋友一定会兴奋不已。”数年后,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4.
《青年探索》2007,(2):62-62
德国人的机警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在德国几乎找不到一个在其他国家随处可见的“马大哈”。这与德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机警”有关。要知道,德国人普遍认为机警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更是一种成大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据悉,德国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机警素质方面,往往乐于遵循如下原则: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周亚贤1890年8月,恩格斯应德国社会活动家奥托·伯尼克的请求,针对当时德国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缺乏统一认识的状况,明确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  相似文献   

16.
<正>严谨、守则、认真的德国人据说,严谨认真的德国人天生具有机械刻板的特性。到了慕尼黑后,我问小汪(一位中国小伙子,来自浙江杭州郊区,两年前到德国特里尔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和谢咏雪女士(德籍华裔,来自中国上海,儿子在宁芬堡中学读八年级)对德国人的印象,回答竟是惊人的一致:其他都好,就是太死板了。我还曾在“浪漫之路”上传统悠远、风光宜人的小城丁克尔斯比尔以同样的问题询问陈伟喜先生(德籍华裔,原籍贵州,志愿德语翻译),陈老先生则十分欣赏这种“死板”,认为这才是正常的为人之道。看来,认识德国人的“死板”也是很复杂的,主要取决于“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有幸赴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既开了眼界也受了启发,有一种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感觉。我们主要是在德国进行交流活动,走访了一些重要城市和若干大型现代企业。一个月的行程让我对德国有了一些深刻的印象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德国 德意志民族向来以严谨的理性著称于世。二战后,德国人把新伦理、理性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德国这个仅有35.7万平方公里、800万人口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操作严格规范的就业阶层,使德国产品成为信誉和质量的标志,有效解决了失业问题。德国的失业率在欧共体国家中是最低的,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德国人的劳动时间不断缩短,成为发达国家中  相似文献   

19.
丁东 《群众》2018,(14)
正曾多次听人说德国人如何"一根筋",总感觉有夸张的成份,但四年前的德国之行,使我有了真切感受。地处德国东北部、易北河畔的劳恩堡市,2012年与张家港市结为友好城市,互动往来频繁。2014年8月,我率团访问劳恩堡市,开展商务考察、交流与对接。出发前,考虑到天气炎热,我在是否随身携带正装这一问题上犹疑不决,遂请外事部门发函,征询接待方的意见,却迟迟不见回复。一个多星期后,对方  相似文献   

20.
去年5月我出差到德国一个星期。对德国社会制度的变迁及其利弊只有浮光掠影的了解,不能妄加评判。但对德国人认真办事的精神,却有真切的感受。5月是德国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大地像铺上了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无一处有裸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