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10,(22):47-47
<正>中国第一座设备和技术都领先的钢铁厂,竟出现在遥远荒僻的贵州青溪,这不仅非常让人惊叹,简直是一种历史的意外。说到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不提到魏源。他广泛参考中外文献,编写成了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并在这部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夷夏  相似文献   

2.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横跨中国近代史三十年,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速了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当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所谓近代化,就是使整个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向资本主义转化,即以资本主义为近代化。它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胜利开始的,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4.
上海开埠与江苏近代工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开埠是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的直接后果.但是,也推动了上海和全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上海始终充当中国近代化的“龙头”.作为“龙头”对于“龙体”来说,上海对中国近代化具有聚集、创新、幅射和示范作用.所谓聚集,就是把全国各地的信息、人才、劳动力、资金、物资等各类生产要素吸收过来,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所谓创新,就是加工、改造、开拓、创新,形成更高层次的生产力结构;所谓幅射, 就是把自身的优势和近代化的成果及时传播出去,幅射到全国各地;所谓示范,就是以自身实现近代化的模式、目标、途径和方法,对全国各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方邻邦,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伊始,中日两国又先后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明治以来,日本维新志士发愤图强,师夷长技,大办实业,发展教育,增强军力,使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的崛起,对于正在苦苦探索救亡图存路径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康有为、孙中山开始,中国进步人士就发出了向日本学习的呼声.陈独秀从1901年留学日本开始,就了解、认识到日本强大的因素,也主张学习日本以自强,并对中国的近代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肇林 《湘潮》2012,(6):15-19
苏振华担任海军政治委员。倾全力于“建立强大的海军”,1965年和1974年,两次参与组织、指挥共和国海军直接对外国军队作战,开启了海军反侵略作战的胜利记录,这也是中国近代百年来海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近代化的过程中,为防止文化失落而求助于传统,为近代化的政治新生又须抛弃传统,形成了特有的二律背反现象.由之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特有的现象.上海学者许纪霖著,学林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新颖的考察.全书分三编:从统传走向现代的蹒跚步伐、未及整合的灵魂撕裂、在百年震荡的文化断谷.此书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命运,分析了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的关系,可谓近年来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正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以具有世界唯一性的船政建筑群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再现船政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发源地、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端、中法马江海战古战场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存。主题公园包括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马限山公园、罗星  相似文献   

10.
<正>红旗飄舞随风扬,我们的歌声多嘹亮,人民的海军向前进,保卫祖国海洋信心强。爱护军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军民团结保国防,我们有共产党英明领导,谁敢来侵犯就让它灭亡!——《人民海军向前进》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古国。古代中国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也曾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近代以降,狂飙来海上,神州久陆沉,海军落后、海防废弛、海权衰弱,成为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和突出表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  相似文献   

11.
略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玲娟 《理论学刊》2004,13(9):98-100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肇端于“中体西用”论,国粹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使得东方文化思潮应运而起。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严复提出实现近代化的本根在于将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石--"自由"理念内化为国人价值认同系统的核心思想.为此,严复对"自由"价值进行了三方面的演证在主体性方面,他剖析了中西文化根本精神之差异,为建构中国近代的"自由"人格提供了经验性判剧;在客体性方面,他揭示出自由乃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为创设中国近代的"自由"国度提供了理论底据;在实践领域,他认同西方"消极自由"的意涵,为"自由"进入中国近代化的实践领域提供了可操作原则.据此,严复尽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中国近代"自由"理念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新民说”表征着中国近代思想家为民族近代化所指示的新路向 :“苛有新民 ,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这是一个由“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组成的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鼓民力”的底据在于“兴民权” ;“兴民权”的前提是“开民智” ;“开民智”的根本乃“新民德”。尽管其中含纳着无可规避的历史局限性 ,但它作为中国人在近代化进程中屡遭碰壁之后而不得不提出的最新选择———必须用人和价值观念的革新为新出发点以寻求历史的突破 ,“新民说”不愧为维系中国近代化命脉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2016,(5):41-48
正福建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清末民初的海军官兵中有75%来自福建沿海。福建人浓厚的乡土情结,为王荷波在海军中开展党的工作提供了便利。1926年4月,中央决定由王荷波领导党在海军中的工作,在此之前,王荷波已在海军中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1926年秋,王荷波回闽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策反北洋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参加国民革命,阻击北洋军进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封建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这使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产生、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寻道图强"的变革思潮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翻译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工具和寻求变革的政治策略。林则徐借助翻译打开了"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魏源通过《海国图志》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出了近代变革思潮的先声;洋务派推动"采西学"、"制洋器",把"师夷制夷"的思想推向实践层面,从而推动近代变革思潮首先在"器物"层面开始发生。在这种一脉相承的变革思潮的孕育生成过程中,翻译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帮称雄近代中国工商界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籍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在近代中国工商界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宁波地处东南一隅,面积不及全国千分之一.而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家门,在外创业的几代宁波人,却在近代中国创造了辉煌的经济业绩,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一,领风气之先,迅速挣脱传统杜会的羁绊,投身商品经济的洪流,是他们称雄中国工商界的前提条件.宁波地处海口,自古有“舟楫鱼盐”之利.唐  相似文献   

18.
200年前。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先驱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力主“睁眼看世界”。200年后,站在中国的视角表达中国立场的前提。依然是要对这个世界有着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朱庆雷 《世纪桥》2009,(9):105-106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文人,但他一生中关注、用心最多的则是教育。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却又是一个思想开放、“兼综中西”、主张学习西学、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变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人。他不仅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东游丛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余九林 《世纪桥》2011,(11):107-108
中国教育近代化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经过了近五十年的岁月,特别是经历了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至辛亥革命胜利前夕,应该说其教育近代化的形式已基本确立。然而,统治者在发展近代实业与施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上,始终是南辕而北辙的。辛亥革命时期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也是一个改革的亮点。本文试图从教育改良原因、进程、措施,改良成效不著的原因及其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等各个角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挖掘出一些研究薄弱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