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这一概括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两项职能,拓展为三项基本职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多党合作经验基础上对民主党派基本职能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是多党合作理论的重要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将民主党派的  相似文献   

2.
《天津政协公报》2011,(2):23-24
<正>一、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人民政协从1949年9月成立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患难与共、亲密合作的历史,与民主党派合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团结和争取各民主党派,从提出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都反映了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国家政权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对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深化和拓展。这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现实有机统一的整合性认识,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是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70年前,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热烈响应,公开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协商建国的序幕由此拉开。"五一口号"的发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也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走上新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  相似文献   

6.
本刊评论员 《群众》2011,(11):42-42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唐华生 《前进论坛》2012,(11):33-3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成立以来已经走过63年的风雨历程。她“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共发表"五一口号"60周年.在"五一口号"的感召下,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60年来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统战资讯     
[理论] 民主党派应当 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两者在性质、地位和作用上是有区别的。民主党派是政治联盟性质的参政党,决定了它对成员的要求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现阶段,民主党派的进步性集中体现于各民主党派与我们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广泛性则体现在民主党派成员来自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  相似文献   

11.
陈小安  余昌建  刘志林 《世纪行》2011,(1):16-18,21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间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人民政协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参政党思想建设,重点是巩固和发展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20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通过实践来加强参政党思想建设;要把握好政治方向,使参政党及其成员与执政党形成政治共识,践行"同心"思想;要把握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特点,为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风雨同舟。  相似文献   

13.
<正>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仅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基础,是实现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指出:"要着眼于  相似文献   

14.
刘保明 《前进论坛》2013,(12):18-19
2013年2月7日,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7月22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统一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也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9月1日,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3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要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本要求。这一科学论断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参政党结合在一起,是对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历程的科学总结,是对民主党派性质和政治地位的科学论断,是对各民主党派新时期发挥职能作用的科学把握,是多党合作理论的重大创新,必将有力指导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政协公报》2014,(7):17-20
<正>政治协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实践中就已形成了两种基本方式。这两种方式,即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以下简称"方式一")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以下简称"方式二")。60多年来,"两种协商方式"的协商活动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服务于协商民主和统一战线事业,成为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70年前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并得到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从此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制度,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个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彰显出了伟大的优越性。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并由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而形成的共同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初衷,也体现了各民主党派从一开始就拥护中国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成果。2006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四个关系看,“互相监督”即包括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又包括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监督,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对民主党派政治上的引导和自身建设上给予支持这两个方面,其目的是要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保证民主党派具备基本的政党功能和参政实力,使参政党有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不同的角色定位中,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的参政党。参政党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和探讨参政党建设的规律,对于推进参政党建设,提高参政党参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最 近出版的郑宪著《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将我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书是对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理论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对我国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民主党派建设理论全面、系统地理论著述,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面向新世纪,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前瞻性,是一部当代中国政党研究的佳作。 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建设理论,须要抓住三个关键问题: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世界政党理论中的历史地位及对现代政党学说作出的光辉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