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娜  程弘毅 《当代亚太》2022,(5):135-165+168
成功开展国际议程设置是拓展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国展现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回顾既有研究可以发现,议题发起方的权力优势和相关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影响着议题的形成和最终制度化。然而,若要使所倡导的议题得到认可并成功进入国际议程中,“议题传播”同样是关键阶段。文章着眼于国际议程设置在议题传播阶段的效果,借鉴框架理论的相关研究,考察了议题接收方的既有认知,进而将议程设置中的各方态度进行操作化发现,“传者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的互动是影响议题传播效果和议程设置成败的关键”。当两种框架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时,议程设置或是成败不明、或会走向失败。加拿大推动国际禁雷议程因框架匹配而获得成功、欧洲应对难民危机因框架模糊而效果未知、美苏核裁军倡议因框架冲突而失败,这三个事件可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验证。文章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在于,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在开展国际议程设置活动时,需要综合考察议题接收方的多元利益,使议题在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与接收方的核心利益产生冲突,以实现各国共同利益和一国优先利益的平衡。此外,一国需要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和践行正确的义利观等方式来提升并维护行为体认同,如此...  相似文献   

2.
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瑛 《欧洲研究》2008,26(6):1-16
本文以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为切入点,探索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在西方舆论中的角色问题。通过对2004-2008年间LexisNexis数据库②中新闻文本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读,笔者发现,我国的外交话语目前仍无法为西方舆论设置议程,西方舆论反过来对我国的外交议程还采取了一种反向设置;同时,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外交话语主要采取负面、对抗的立场解读,东方主义框架和负责任大国框架交叉使用,进而通过议程的反设置和框架的选择生产出符合西方利益的新的话语意义。要实现中国外交话语在当前舆论环境中的突围,需要从改变西方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着眼,这既要求中国外交话语自身的调整,又呼唤构建有利于中国外交话语的全方位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3.
赵斌  唐佳 《德国研究》2022,(3):25-43+125-126
全球气候政治的公平正义离不开社会性别观照,探析女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其行动逻辑,具有深远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性别平等和气候变化立法等问题领域,欧盟长期处于前沿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从区域议程设置视角出发,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研究,对欧盟女性参与气候治理的实践进行过程追踪,发现欧盟女性通过“公共议程—政策议程—区域议程”这三个阶段来参与气候治理,而“叙事者出场”“价值维护”“溢出效应”分别是这三个阶段中的关键环节。由于成员国偏好差异,欧盟女性气候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妇女事业发展、社会公正、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进程中,给予性别观照应有的理论深化及实践生长空间,或将是值得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潘玥  肖琴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2):40-53+153-15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五通”合作成绩斐然,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并明确了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印尼的涉华传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中印尼关系的正向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一是印尼媒体涉华报道被程式化地纳入富有冲突性的“政治化”框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涉华议题遭遇污名化传播,印尼媒体负面涉华报道较多;二是中国国际传播权重不足,在外宣中存在话语体系不当、重心偏差、缺乏规划和深耕等问题,外宣成效有待提高;三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部分印尼人对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抱有疑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进而对中印尼合作项目、中国企业与中国劳工提出疑问与批评。由此,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印尼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际政治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二是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三是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盛斌  宗伟 《美国研究》2016,(4):77-100,6
业已签署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总体上符合“贸易促进授权”的谈判目标要求,有利于美国扩大其产品出口市场,提升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推行其价值理念。目前,协定中一些涉及特殊行业领域的条款尚未满足美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预期,货币操纵、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条款的可实施性和争端解决效力也受到多方质疑。出于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的考虑,美国国会批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可能性很大,但除非美国行政部门尽快解决相关关切,否则短期内“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很难在国会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秩序构建问题上,伊肯伯里的"自由国际秩序"理论、普里马科夫的多极世界思想、基辛格的国际秩序演变观,是三种来自不同思想谱系、取向与功能各异、对国际秩序延续和转型有着各自思考的理论。虽然三种立场之间有时看似对立,存在着相互冲突与逆转的可能,但是不排除彼此接近、展开对话,乃至探寻共识的空间。从物理学意义上的外在结构,或简单引用历史先例,来寻找未来世界秩序演进的轨迹,显然已经不够。关注上述不同立场间的争议与各自在互动中的调整,研究各大国间很不相同的国内进程与"全球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20年初俄罗斯开启了"2024议程"。俄罗斯政府改组和普京提出宪法修正案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与相关的广泛讨论,不仅旨在解决社会经济的紧迫挑战,同时也指向2024年现总统任期届满之后的中长期政治经济安排。像俄罗斯这样将当下困难问题的处理与长远发展战略部署加以联系,将本国内部事务的转型与未来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互衔接的做法,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自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来,学界对“印太北约化”倾向的关注日益增强。既往研究往往强调“印太战略”实践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效仿北约的政策倾向,并未触及对这一趋向产生的政策根源的深入探讨。理解“印太北约化”,不能脱离美国对外安全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应包含三个方面,即美国对印太地区安全观念的“北约化”类比倾向、在发展同印太国家关系时的“北约化”路径依赖,以及在介入地区事务过程中的“北约化”思维定式。对于中国而言,深入理解“印太北约化”的内涵、表征与影响,有助于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为未来应对区域秩序动荡和中美关系发展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徐峰 《美国研究》2012,(1):153-156
2011年11月4日,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同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运作模式比较研究"第三次研讨会。研讨会以风险治理为主题,延续了小范围、高层次的特点,邀请了约60人  相似文献   

9.
10.
当前日本传统舆论左右平衡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右倾偏向“公共化”的趋势,即“右倾”从一种“竞争性力量”,逐渐上升为公共舆论的“前提”与“规则”层面,构成了某种影响舆论走向的内在价值引导。在涉及对外关系的舆论议题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以东海问题上的日本舆论为观察对象,可分析这一右倾偏向“公共化”的图景。它包括了三个要素:政府积极地设置媒体议程,通过安排逐步把“安全威胁”塑造为日本公共舆论中“不言自明”的前提;右倾力量在舆论框架的建构中淡化自身的偏向性,转而强调普遍性,成功地支配公共舆论;互联网、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主流媒体支配的公共舆论空间的转型,而右倾力量提早布局,在舆论空间转型的过程中掌握了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1.
裴润 《当代韩国》2015,(2):50-59
中韩两国在环境合作问题上,两国的技术、制度和资金来源有所差异,尤其是对黄沙、海洋污染等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认识和"对策"提供上,两国之间存在争议。尽管如此,中韩环境合作仍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环境合作"这一内容也被正式纳入双方"战略合作伙伴"的议题之中。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中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深化过程中,探讨韩国政府"复合型政策革新"以及对中韩两国环境合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