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地震灾害中的越轨行为及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对人类的生存条件造成巨大破坏,同时增加了产生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受灾时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地震灾害中的越轨行为在时间、空间分布上,越轨行为的类型和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地震灾害中的社会控制主要分为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积极采取这两方面的控制对策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中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社会或组织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利用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调 整。越轨行为是人们违背或偏离社会规范的对现存社会秩序具有破坏性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 为。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可归纳为政权控制、法律控制、道德控制、纪律控制、习俗性控制、舆论 控制等。  相似文献   

3.
需要资源是指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资源分配中的越轨行为有许多,有有权越轨和无权越轨,有对有形规范的越轨和对无形规范的越轨,有公开的越轨和隐蔽越轨。形成越轨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为了控制越轨行为的产生,首先要加强教育,提高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其次,要加强社会规范建设;再次,弘扬高尚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巨大破坏性除了会导致受灾者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等状况之外,还会导致其产生某些异常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一般避难行为、自私行为、越轨行为、领袖性行为等.根据地震受灾者的正当需求,对受灾者的异常社会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不仅有利于我国建立更加完善的救灾机制,而且对减轻自然灾害对受害群众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处于互联网巨浪冲击的最前端,网络世界的各种诱惑,极易使其脱离现实社会,沉浸于网络世界。缺乏现实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制约,导致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出现,最终形成网络越轨行为。从犯罪社会学视角出发,利用社会解组理论、控制理论、社会化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等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网络越轨进行直接控制、强制控制、自我控制和职业控制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赫希(Travis Hirschi)的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犯罪学界用来解释青少年犯罪及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之一,但至今未有严格的实证研究探讨这一理论对中国青少年的适切性。基于2011年广州市中学生生活调查的数据,旨在全面检验社会控制理论中阐述的四种社会联系(依恋、奉献、参与及信念)与中国城市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关系。考虑到城乡二元化的宏观社会背景,移民的特殊流动经历对于越轨行为形成机制的可能影响,城市中流动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相比明显较高的犯罪率,本研究将样本分为流动青少年和本地青少年两个子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流动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显著多于本地青少年,流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联系也显著弱于本地青少年。赫希的理论在两个子样本中都得到了支持,即增强社会联系可以预防和减少本地青少年和流动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越轨行为及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阶段,越轨行为的发生日益增加,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越轨行为是指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做出违背社会期望的事情,它的产生有社会控制力削弱等三个方面的原因。越轨行为类别有三类,在分析三种不同的越轨行为基础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此减轻越轨行为带来的危害和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老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论证预防和解决老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把处于社会边缘化的老年人群体整合回到主流社会中。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控制这一社会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术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术研究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和学术管理活动中的越轨行为两种类型.高校学术越轨行为与高校场域惯习有关.对高校学术越轨治理应该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展开,其一是价值重构,核心是重塑学术研究道德;其二是制度重构,核心是加强法律规范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0.
犯罪学是一门经验型事实科学,它以经验为依据,追求科学的认识,它总是设法通过对犯罪和越轨行为现实情况的观察而作出创造性命名。由此,在犯罪学中,以什么样的原则为研究上的方法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揭示犯罪和社会越轨行为的观念基础。 概括地说,犯罪学的任务是分析作案人、被害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其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汶川震后的灾难心理救援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带给灾区民众的各阶段的压力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此次地震灾害心理救援的基本对策,以期灾难发生后能快速实施心理救援和救助,减少灾民的心理痛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期待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但是,目前灾区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部分受灾严重的县市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灭失、外来人口多而复杂、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多、监管难度大等问题。为了给灾区重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公安机关需要深化板房区警务,强化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围绕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强化破案打击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民爆物品和公共安全监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灾区恢复重建活动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因为法律关系变更导致了大量的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在制度上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程序来解决地震灾害所破坏的各种财产关系、人际关系成为法学界和灾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震后恢复重建活动要高度关注权力与权力关系变更、权力与权利关系变更以及权利与权利关系变更三类法律关系变更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关于法律关系变更制度的规定不系统、不规范,致使最高人民法院只有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才能解决本来应当由立法机关加以解决的震后灾区各种法律关系变更所引发的法律问题。因此,要通过制定《紧急状态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和《灾害保险法》等等法律法规的立法途径,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律关系变更制度,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更加充分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在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西部珍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生态资源遭受极大破坏,有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危险。汶川地震在对西部珍贵的世界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的同时,也给西部申遗带来了新机遇。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为毁损世界遗产惋惜的同时,也对世界遗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思考。建议在世界遗产保护法中增加预防和应对地震等灾害毁损世界遗产的法条,或者制定颁布《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对策法》、《应对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世界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5.
抗震救灾期间发生的犯罪,有常规性犯罪,也有这一时期引发的特定犯罪。如何对其认定和处罚涉及到刑法及刑事政策的适用,同时也关系到灾区社会稳定的维护和灾区和谐社会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后对口支援有关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18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后,许多省份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对地震灾区的援建工作。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当前对口支援方面所需考虑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援建资金的合理化安排和使用、灾民的灾后心理创伤疏导、灾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口支援的监督工作等方面问题。当前,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落实责任,帮助灾区人民尽快重新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贫困与相对贫困:影响青少年越轨与犯罪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不是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必然原因,因贫困产生的社会问题和主体变异却是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重要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并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是预防青少年越轨与犯罪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中国人“难忘”和“不寻常”的一年,也是中国社会工作“难得”和“大发展”的一年。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经历过由志愿性到专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使志愿服务在中国参与率俱增,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志愿服务帮助中国人民战胜特大灾害,伴随北京人民向世界贡献了“无与伦比”、“最伟大的”奥运会,同时推进了中国现代文明程度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关注人民生命权和生存权,满足心理、健康和发展需要。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人命关天,救灾无国界;信息全面公开透明,首次为遇难民众设立全国哀悼日等四个与时俱进的救灾特色措施,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各国媒体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20.
羌族是一个人口众多、传统悠久的民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据2005年的官方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约为32.65万。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以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案拜为核心的民事习惯,婚姻习惯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5·12”地震后,羌族人的婚姻习惯法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从形式到实质都更加符合国家法的理念与要求,这无疑是羌族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