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箭在弦上据以《国土报》8月25日报道,以军总参谋长哈卢茨已任命“超级鹰派”、49岁的空军司令埃利泽·沙基迪为“伊朗司令部总指挥”。这无疑为这场看似“箭在弦上”的战争又增添了一丝杀机。8月31日联合国给伊朗的期限已过,伊朗却寸步不让。对于仅有2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没有任何战略纵深的以色列来说,伊朗直接的核威胁及军事威慑,已成为它最大的心病。以色列国防部认为,伊朗对核计划的追求“意味着战争将无法避免”。对于今后“巴比伦行动”是否会在伊朗重演,有人认为,有了袭击伊拉克核设施的先例,不是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军事打击伊拉克之前,曾与伊朗达成默契:伊朗保持中立,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不会殃及伊朗。然而,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就把矛头指向伊朗,指责伊朗支持包括“基地”组织、“哈马斯”在内的国际恐怖主义和企图发展核武器等,并支持伊朗国内的动乱,企图用各种手段改变伊朗政权。伊朗坚决否认美国的指控,并指责美国“干涉内政”,“制造混乱”,两国矛盾骤然激化。一时间,关于美国要用“煽动动乱”、“策划用恐怖组织”甚至“动用武力”等手段推翻伊朗现政权的猜测四起。  相似文献   

3.
在伊朗最近举行的大选中,温和(也称务实)派人物鲁哈尼出乎人们意料在首轮选举中击败所有强硬保守派竞选对手,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鲁哈尼承诺,为摆脱伊朗目前面临的内外困境,执政后对内将会稳步地推进政治“变革”,努力营造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对外将努力改善与美欧和地区国家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06,(5)
内贾德还能硬多久?2月20日,受曾否认纳粹大屠杀的英国历史学家戴维ˇ欧文在当日奥地利法庭上认罪的影响,伊朗外交部长穆塔基主动为内贾德总统去年12月关于纳粹大屠杀是“神话”的讲话“消毒”。穆塔基代表伊朗官方承认大屠杀确实发生过,只是强调穆斯林不应承担纠正大屠杀错误的代价,这与几天前伊朗还计划派代表团去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证伪”大屠杀的态度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样,伊朗对于核问题的口气也有软化的迹象。伊朗代表团的首席谈判代表侯塞尼他什2月21日称,旨在讨论俄为伊朗“代置铀浓缩”方式的莫斯科会谈是“积极和建设性的”,…  相似文献   

5.
伊朗曾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重要盟友。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美伊关系迅速交恶。美国视伊朗为“无赖国家”、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邪恶轴心国家,伊朗也同样视美国为最大的敌人和“大恶魔”。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开始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伊朗核问题突显后,美对伊朗政策日趋强硬,不仅扩大了对伊制裁范围,还以武力相威胁。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重压,伊朗在抗争中寻求外交突破。  相似文献   

6.
于时语 《南风窗》2007,(7):74-75
伊朗崛起和区域影响上升的后果,不单单是所谓“什叶派新月”的浮现,而是伊朗政权代表的伊斯兰宗教民主在大中东地区的蔓延,再加上伊朗的伊斯兰核武后盾,将意味着美国依仗军事强权和“温和”专制阿拉伯政府的中东政策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2月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至今,其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际社会努力寻求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同时,不同消息渠道曾多次传出以色列准备采取空中打击的方式摧毁伊朗的核能力,再现1981年“巴比伦行动”的消息。面对军事打击的威胁伊朗方面也毫不示弱,最近的半年内,伊朗举行了两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向外界表明伊朗不惧怕外国军事力量的干预,并击败任何国家入侵的决心。见此情景,人们不禁要问,以色列会不会对伊朗发起空中打击?伊朗有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空免受外敌入侵?对于以色列空军的情况,前文已有详细的报道,大家已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人们对伊朗的情况却知之甚少,由于很少与外界接触,伊朗武装力量的真实情况一直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让人难以看  相似文献   

8.
“颜色革命”露出真颜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塞拜疆是被帝俄抢夺的原伊朗领土,是什叶派崛起与泛突厥主义这两大国际运动较量的主战场。山姆大叔决定“颜色革命”在阿国缓行,是因为伊朗的“政权更易”要快马加鞭。  相似文献   

9.
伊朗核危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其间以色列多次放言要空袭伊朗,摧毁其核设施。“巴比伦行动”会重演吗?对此,外界众说纷纭。美国媒体和评论界尤为热衷,纷纷发表预测和评估。本文挑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分析,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以对伊朗开战将意味着伊朗苦心经营的“什叶派新月”地带、从波斯湾到伊拉克和黎巴嫩的“中东危机弧”崩裂时刻的到来。但即使德黑兰发生政权更迭或颜色革命,伊朗均不太可能停止核活动,至少是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1.
伊朗政治的民主化成分大大限制了伊朗社会“塔利班化”的可能,而属于新保守派的内贾德政府上台一年来,在经济领域的毫无作为已引起民众的逆反情绪。不难想象革命27年后,伊朗知识界方兴未艾的公民社会讨论将可能成为诱引伊朗威权政治派别斗争激化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2.
伊朗伊斯兰政权创立伊始,具有现代政治理念的三权分立的治理方式就被嫁接到法基赫主宰的伊斯兰政权体系上,选举制度被纳入伊朗的政治系统中,并为伊斯兰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依据,由此而形成的“伊斯兰民主”,在中东地区可谓独树一帜。因此,选举乃是伊朗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作为选举,最为重要的是它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否则,选举结果就很难被选民所认可,甚至会引发激烈冲突。2009年6月举行的伊朗第十届总统大选,围绕着是否存在选举舞弊问题,最终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性示威并演化为深刻的政治危机,不仅对伊朗政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对未来伊朗政治发展道路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来,以色列一直坚决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以色列领导人以及军方人士多次在各种场合发表言论,称以色列不排除使用武力打击伊朗核设施。以色列空军司令沙基迪少将更放言,以色列空军必须为“空袭伊朗”做好准备。这番强硬表态的背后是以色列空军“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方面骄人的战绩。25年前,以色列正是使用这种方式一举摧毁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使萨达姆拥有核武器的梦想成为泡影。2000公里奔袭  相似文献   

14.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好盟友和波斯湾的宪兵。但是,1979年初,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政权以后,美伊交恶至今已近30年。伊朗先是扣留美国人质,废除1959年签订的伊美安全条约,接着又取消了美国控制伊朗石油的特权,把美国看做“大撒旦”(大魔鬼)和死对头。美国则冻结了伊朗在美的120多亿美元资产,接着又在8年的两伊战争中大力支持萨达姆进攻伊朗。“9·11”事件后,美国出于控制波斯湾地区石油和反恐的需要,大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先后打垮了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  相似文献   

15.
4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留给伊朗的30天“最后期限”到期。到目前为止,伊朗不仅没有任何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迹象,其最高领导人反而发出强硬威胁,称将以“双倍力量”回应美国的打击。  相似文献   

16.
“伊朗不会放弃铀浓缩活动,世界必须把伊朗当作一个核大国来对待!”这是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话。长期以来,美国视伊朗如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随着3000台离心机的开启,美国似乎又找到了一条可以惩治这个“邪恶国家”的理由。由于美伊两国均采取强硬立场,谁也不肯做根本性的让步,如今,伊朗核问题已陷入危机重重。战争难道真的临近了吗?  相似文献   

17.
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对伊朗核问题将产生如下主要影响: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伊朗在核问题上所遭受的现行国际经济制裁的效力将减弱;美欧将更难对伊朗在核问题上施加新的有实际意义的压力。尽管如此,美欧将会在民主、人权问题上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从而间接影响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8年3月2日伊朗总统内贾德访问伊拉克,这是近30年来伊朗国家元首首次访伊。内贾德对记者宣称:这次访问将开启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并有助于改善本地区的合作氛围,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库尔德族人)也应和说:此访具有“历史性”。而在内贾德出访前夕,美国总统布什对记者说:“此访不会损害美国孤立伊朗的努力”,又称他理解两个邻国的领导人需要会晤,但他强调:这位伊朗总统必须“停止输出恐怖”,  相似文献   

19.
石油价格的波动是否与伊朗-美国之间的合作冲突水平存在相关性,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事件数据分析方法(Event Data)和统计学模型(DCC-mvGARCH),对2003-2008年的石油价格和伊朗-美国之间的冲突与合作水平进行了初步检验。统计结果表明,这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基本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一些特定的时期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另外一些时期则没有相关关系。本文对这一发现的解释是:在低油价时,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会直接削弱伊朗国内保守派的力量,使伊朗在国际层面上更容易妥协;相反,在高油价时,掌控伊朗石油行业的保守派的力量会得到增强,使伊朗不会轻易向美国妥协,美伊冲突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将注意力转向“包庇恐怖分子”的伊朗政府身上。美、英等国媒体纷纷传言,白宫将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措施来削弱乃至推翻伊朗现政权,五角大楼已提出了使德黑兰“改朝换代”的计划。然而,2003年7月20日,曾一度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大惊失色的流星-Ⅲ中程弹道导弹正式装备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伊朗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兼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哈梅内伊出席了当天的导弹成军仪式。流星-Ⅲ导弹的射程达1300公里,可覆盖整个中东和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